话说,您会有这种疑惑,无非是受到“二元论”的影响
也就是认为“念佛法门” 和 “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根本不同
但老实讲,这种一刀切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姑且不论经典真伪,或是修行之后是否能成佛?
念佛法门只是一种让人接触并修习佛法的“教法”
“教法”的目的是引发人对佛法的兴趣,引人入门
佛法的义理是同一套,但“教法”可以有非常多种,念佛只是其中之一
讲白话就是“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根器、界、出身背景..都不同
不可能只用一套教法,就可以让所有人都愿意修习佛法
目犍连尊者他们的根器,可以体悟自证世尊的佛法,当然不需要用念佛来引他们进门修习
而念佛法门为啥流行?
原因不外乎就是“方便入门”
因为普罗大众不是出家比丘,一开始就遵守一堆律法、禅坐、自证佛法义理........这只
会让一堆人打退堂鼓
但也不是只要念经就好
从念佛引发兴趣,进而暸解佛法义理,并实际修习证得37道品,这才是重点
念佛只是个引子,建立正信正念,或是禅定时用念佛来对治妄念
后面的这些修习才是真正的重点
而有些人认为“光念佛没用”“不可能光念佛就可以升天”
这说法是没错,的确不可能只念佛就可以升天、或成佛
但这也是误解了念佛法门
念佛只是引人入门的引子而已,不等于念佛法门的全部
守戒、修身口意、断不善、漏尽解脱.......这些还是得要做
讲白话一点就是:
念佛法门是让“未入门”“喜欢简便”的人,对佛法产生兴趣
若您“已入门 或 有其他入门方法”,那当然就不需要念佛法门
有些人会贬低唸佛法门,说“自己唸佛一段时间,结果无法解脱烦恼,还是去修南传佛教
比较有用”
这其实是过于简化念佛法门,把念佛法门想成只要念佛就可以升天
只念佛,不修习37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以及八正道
),当然无法解脱
阿弥陀经都说了:要去西方净土,必须要有“善根 福德 因缘”
这三者是要“修习佛法的37道品”才会获得的
善根,要修身口意才能除恶根获善根
福德,要修身口意才能积福德
因缘,要修身口意才能减恶缘增善缘
因此,不需要硬把“念佛”和“南传佛教”做区隔,这两者的核心义理其实是一样的东西
只差在入门的教法有差别而已
举个例子
世尊自己都承认,对于出家比丘、和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因为根性不同,环境不同
所以两者的教法、律法也不同
出家比丘要遵守众多严格律法
而在家众最基本的就是守五戒而已
如果有人说:“在家众只守五戒而已,这么少,所以在家众修的不算佛教”
若这样说,其实就有违世尊的佛法了
虽然对在家众的戒律要求比较宽松,但要修习的核心义理,都是一样的
另外,目犍连尊者他们真的没有“念佛”吗?他们真的没想“往生极乐净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其实也有“念佛”“念经”
但不是用来入门,而是“念佛陀来让自己不起贪嗔痴、心定、除罣碍”
“唸佛陀讲的法,灭除烦恼”
而他们修习佛法,目的就是为了漏尽解脱,不再受轮回之苦
这也意味着他们目的也是想往生净土涅槃,只不过对净土的用语称呼不一样而已
《杂阿含经》,931经,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佛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
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
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
;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
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
,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法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
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
南传,<增支部>,6集,10经
“摩诃那摩!世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此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世
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
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如来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
依如来而质直。
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
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
为修佛随念。”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善说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
导、是智者内证。’
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
法而质直。
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
,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
名为修法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