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请教佛教对于自性的多种见解

楼主: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23-11-17 06:51:50
※ 引述《apple03 (稻香)》之铭言:
: 要觉悟的人去描述自性才有办法 (无法用世间法理解的)
: 六祖的境界 我们一般人真的无法了解
确实如此。
禅宗所描述的‘自性’,即‘实相’,也是一般常说真相大白的‘真相’。
真相的境界情况,佛家常说唯证方知,只有亲身体会相应才能够明白。
佛家说,实相(真相)当中不会受时间限制、没有距离限制。
例如:
台湾距离美国,从我们世界角度‘距离遥远’,从实相角度却是‘零距离’。
当我们描述时,使用了‘距离’的概念来尝试衡量诠释实相,
但是‘距离’实际上仍然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经验法则。
从‘实相’的角度,本来就不存在距离这个概念。
而‘零距离’也只是透过这世界的经验法则,强加赋予实相的一种解释。
就像戴着一副太阳眼镜说:‘这世界是蓝色的。’
没戴眼镜看到事实真相的人说:‘其实这世界非蓝色的。’
那到底是‘蓝色还是非蓝色’? 都不是,摘下眼镜便是。
这种解释最终导出一个规律:‘有距离,无距离’,‘蓝色,非蓝色’
属于我们梦幻泡影世界的经验法则:一种二法相对性的概念。
导出这种法则,最主要的用意在于让修行者:不住。(离二边,摘下眼镜)
既然二法不相应‘实相’,不住二法则自自然然‘相应实相’。
这是一种佛家非常高竿的反证方法。
所以《坛经》提到: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著空;
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这就像是选择题删去法,
你或许不知道正确答案长怎样,但是当你认得出‘不正确的选项’,
将不正确都删去,独存的自然就是‘正解’。( 把妄去掉,“真”自然显现 )
所以,《坛经》有个特色,总是在二边绕。
弟子说‘常’,祖师偏跟你说‘无常’。
弟子认为‘无’,祖师偏跟你说‘有’,
‘无所得、有所得’,‘真常不变、无常空性’
‘自性、无自性’等等,凡是二法的经验法则尽皆如此,
这其实并非在恶搞问者,而是透过这种方式将‘非选项’列出。
禅宗使用的名词,主要都是建立在这样的离二边反证法来论述。
所以认识这种离二的基本观念,最后要怎么挑选‘名词’来形容‘实相’
也只是一种方便教学而已。
涅槃、自性、真如、空性、佛性、实际、佛性、法性、非生灭性......等
都只是一种对于真相的‘代名词’。
我们世界经验法则是二法对立的,所以不必在矛盾中刻意寻找融合。
明明生,却要强迫自己接受生即是死,有即是无,这会很累,
而且往往会将自己越搞越错乱。
因为我们的思维心系统本身就是为了分别,
它很难接受这种矛盾性。
我们要做的并非跟思维心对抗,而是引导思维心看清楚这世界本质‘虚妄’,
系统心明白接受了虚妄这件事,认清楚矛盾选项是虚妄性(删除法)
系统心会逐渐调整,它自然会逐渐不住,(大便跟蛋糕,心会自动判断)
不住则自然相应不二融合。(摘下眼镜,看到事实)
看不清楚虚妄称为无明,所以破除无明非常关键。
《大乘起信论》用一心开二门,透过我们世界的经验法则丰富的诠释实相妙德,
但是在修行的阶段讲到如何证入?
《起信论》则说到: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 无有能说可说,虽念 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
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其实描述的万般详细,只是让我们区别认识‘非选项’。
认识‘非选项’的目的是删除(俗称放下),
可不要又落入非选项当中迷转。
非选项 = 梦幻泡影经验法则的语言 = 虚妄性 = 不应染住 = 知幻即离 = 离幻即觉
如果能略微认识这套反证法,在学习上会少很多困惑。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