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龙树菩萨《中观理聚六论》介绍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10-25 06:58:48
转自:缘起见无害行-部落格
https://thinkanddoing.blogspot.com/
【关于中观学习问题释疑】-01
时间:2018/09/30 开示师长:洛桑却佩格西 翻译:陈老师
问:常听到很多中观的教典,请问学习时需有前后顺序吗?
(ex:中观理聚六论、入中论、四百论、佛护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正理海、辨了不了
义...等)
答:那一般我们在讲中观教典,就是说在书上常常提到中观教典,这个中观教典它主要是
指《中观根本慧论》,就龙树菩萨写的《中观根本慧论》(中论),当然就广义来说举凡它
的内容只要讲到空性,然后是中观派所相关的这些空性的道理都可以名为中观教典,那但
是主要的根本来说它还是必须回到就是龙树菩萨所写的中观理聚六论当中的《中观根本慧
论》(中论),那《中观根本慧论》它是根据佛所说的中转法轮─《般若经》的内容所作的
一个解释,所以有这个《中观根本慧论》。
然后我们在学习的话呢基本上是以学《入中论》为主,因为透由学《入中论》能够帮助我
们去了解到中观的相关的内容,那如果我们能够将《入中论》的字句好好地能够学习的话
,那么纵使没有机缘能够遇到其他的师长去讲其他的中观的教典,但是仅此学这部论就能
够帮助你对于中观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就字句来说平时我们也可以时时去念诵。
那所以就包含就是说宗大师他在现见或者说亲见文殊势利菩萨以后,文殊势利菩萨也是个
别指示要以学月称论师的论典为主,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观宗要了解龙树意趣的话,还是要
以月称菩萨所说的为主,那除此以外呢我们在昨天上课也有讲到就是阿底峡尊者,尊者他
是特别尊从月称教典,那月称教典当然它往上追溯它是要解释佛护论师所写的《佛护论》
,但是这两者当中还是以月称教典为主。
那么月称教典当中最主要就是《入中论》以及专门解释字词的《显句论》或者《显明句论
》,但是《显明句论》它是针对于《中论》的文字然后一一地来做解释,如果真的要对于
内容决定或者决断的话,还是要学《入中论》,所以我们会以学《入中论》为主。
所以就以佛法来说的话,《入中论》跟《现观庄严论》这两本论是相当重要的,是我们根
本要学习的论典,因为就以在三大寺来说的话,如果对于《入中论》跟《现观庄严论》的
词句还有内涵都能够了解的话,那基本上就可以说是一个懂经论的,然后有一定的这种学
识的水平,所以是以学《入中论》跟《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作为一个标准。
那所以在三大寺来说的话呢,学《现观庄严论》跟《入中论》我们都会将这个根本颂的内
容把它背下来,然后针对于它的内涵去做学习,那所以学习了这个《现观庄严论》以后,
基本上我们就有很多的自修能力,有很多其他的教典我们是没有特别有师长引导然后教导
,我们就有能力可以去自己去作阅读,然后延伸我们自己的知识。《入中论》来讲有师长
教导,然后自己将根本颂背起来,然后其他的中观的教典也有能力可以自己去作阅读跟延
伸,所以以学这个《入中论》跟《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典为主是相当重要的。
问:学习这些教典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吗?比如需要先把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等学好吗

答:那我们要学中观,一定要先有摄类学的基础,因为摄类学的理路会帮助我们对于学中
观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中观的教典它这里面的这个内容,它是有它的理路的,所以我们要
顺着我们在阅读中观的情况,然后能够随着这个里面的理路一一地去掌握到,我们能够将
这个内容收摄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都能够抓住的话,是需要去了解到它的脉络的,
这本书的这个理路跟脉络的;
那要能够去产生对于这一部中观的论典,去掌握到它的理路跟脉络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有
一些摄类学的理路、摄类学的逻辑,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以后,才能够读懂中观的教典,
因此呢中观的教典它的理路的这种广开的延伸还有收摄重点,我们才能够非常地清楚,才
能够理解;那如果没有学摄类学的逻辑或者摄类学理路的话,那有一些师长他也能够说法
,但是他说的法可能就是在表面上能够说得非常好听,那如果下面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
,比较有理路的学生去更细地想要去问说为什么上面这样说,但是后面又变成是那样,这
个时候这个师长往往会非常难以回答,所以就可以说明:要学摄类学,具有这个理路、逻
辑来说佛法或者学佛法是相当重要的。
然后我们说要有摄类学、心类学跟因类学的基础,那其实心类学跟因类学当中都可以收摄
在摄类学里面,这个是因为就是说其实摄类学来讲呢,我们可以说它有没有教典的根据,
摄类学我们可以说它是属于《俱舍论》、《阿毗达摩集论》以及《释量论》这三部论典的
一个解释,那简单来说就是《上下对法》还有《释量论》的解释,摄类学,所以摄类学它
并不是没有根据,就直接把这里面写出来,它是有根据,它根据就是《俱舍论》、《阿毗
达摩集论》以及《释量论》,是针对于这三部论的一个解释。那它讲到法相名词的时候主
要是依据《俱舍论》或者《阿毗达摩集论》,那里面有很多逻辑,这个逻辑跟理路是依据
《释量论》。
那我们唯有透由《释量论》当中的量的正理,这些逻辑跟理路,我们才能够把法相的名词
弄得相当的清楚,所以它以《释量论》作为一个理路的一个方法,然后去研究《俱舍》或
者《阿毗达摩集论》所说的一些基础的佛学的法相名词,譬如像说在摄类学里面小理路的
部分,在讲颜色,这些所有的相关的内容它并不是空穴来风,没有根据,它是依据《俱舍
论》。那心类学来讲的话,当然它也有依据《俱舍论》,但是后面在广开五十一心所的时
候,它主要是依据《阿毗达摩集论》,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类学它有依据《俱舍论》跟《阿
毗达摩集论》。那因类学来说它就是依据《释量论》,因为它里面提到了很多有关于《释
量论》这种正因论式,所以它是依据《释量论》的理路跟逻辑,所以有了这个摄类学、心
类学跟因类学的基础,然后去学习中观的教典才有这个一定的基础。
那摄类学一开始是从颜色开始教导,那实际上它是为了要练习那个逻辑跟理路,那其实最
难的点应该是这个理路要能够理解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有时候光是在这个理路的学习上要
怎么样用这个理路跟逻辑去了解思维跟佛法的道理,其实针对于理路就已经非常困难了,
所以这个需要很多的辩论跟讨论才能够慢慢对于这个理路有所认识。譬如像我们说“地”
,“地”它有颜色,“地”也有形状,“地”它也有触,当然它也有“味”,但是我们在
抉择说“地”它有颜色、形状、触还有味,但是“地”它到底是颜色、形状或者触还是味
,其中哪一个呢?那我们说它是触,因为我们说四大,四大来说都是属于触,地水火风都
是触,那如果说抉择“地”是触的话,那我们把它依此类推到其他的法去,就会发现说其
他的法不可能都是触啊,所以这样一来呢这个理路延伸下去就会有很多的问题。
>>>>>
[1] 佛陀于印度圣地初中后三时转法轮,以《般若经》法轮的命题所诠最为圆满,《般若
经》内涵含摄深见(显义空正见)与广行(隐义道次第)的大乘五道十地成佛之道。
如何学习般若智慧--如《大宝积经》卷第五十〈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一〉云:
“若有菩萨摩诃萨,于法(般若空性智慧的空正见)修学,应作是念(意念思惟):
‘二因二缘(具足两种因缘),能发正见,何等为二?所谓从他闻音,及以,内自如理作
意。’彼复思惟:‘从他(亲近善知识)闻音(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何等相?’
寻重思惟:‘若有乐定(喜欢禅定),....但于三摩地(禅定)中生知足想,当知是
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
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沈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
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是故如来依是人故,如实说法:‘若能从
他(亲近善知识)随顺听闻(从他听闻正法、内自如理思惟),是则解脱诸老死等。’”
[2] 本文格西提到:《般若经》的内容所作的一个解释,所以有这个《中观根本慧论》。
佛教戒定慧三学,以般若智慧的空性慧才能断烦恼获解脱,慧有闻所生慧、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即闻思修三慧的次第,传承古印度那烂陀的三大寺中,摄类、心类、因
类、宗义、地道等是学习中观的般若智慧的前行基础课程,如是有系统次第的学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