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觉知(心)不是心王或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与心所

楼主: ykkdc (ykk)   2022-01-03 14:13:58
摘自:《摄类学》初阶讲记 仓忠仁波切教授
“明而了知”即知觉(觉知)的性相。可分为眼知等六种。
(心,即觉知,或称作认知、明了。心(觉知)的定义(性相)是:明而了知。)
就“知觉”(觉知、心)本身而言,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这一点必须确定清楚。
(注:觉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并不是说,心王、心所之外,有另外的觉知
(心),这跟说瓶子不是大象,是不相同的;而是说,觉知(心)包括有心王、心所,所以提
到觉知(心)的时候,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心所。
如果说,觉知是心王,就好像心所不是觉知;如果说,觉知是心所,就好像心王不是
觉知。心王、心所都是觉知,觉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因为,有心王就有心所、有心所就有心王,觉知是包括心王与心所,即,觉知有心、
心所,心王与心所都是觉知。所以,觉知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心所,而是包括
有心王、心所。
例如,一切相智的觉知(佛陀一切种智正等觉的觉知)包括有心王与心所,一切相智
的觉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一切相智包括有心王、心所。
又,说觉知包括有心王、心所时,也不是说,有个不是心王或心所的觉知(心),它有
心王心所。
例如,当说人包括大人、小孩时,不是说有个不是大人、小孩的人,他包括大人、小
孩。大人、小孩都是人,所以,人不是大人、人也不是小孩;如果说,人是大人,那小孩
就不是人吗?或者说,人是小孩,那大人就不是人吗?而是说人包括有大人、小孩。)
“知觉”(觉知、心)可分为六: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眼知是心,耳知是心,…乃至意知是心。眼知的心,和耳知的心,是不同的心;眼
知的觉知(心)乃至意知的觉知(心),这六种觉知(心),是不同的觉知(心)。
又,眼根和眼知不同,眼根是色法,眼知(包括有心、心所)是心法,色法和心法不同
,色法和心法二者有不同的近取因。
其余类推,耳根和耳知不同,耳根是色法,耳知是心法;鼻根和鼻知不同…。)
“眼识”是心王;“眼知”则是包括心王、心所。
此处本文“眼知”,即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
(其余类推,耳知包括心王、心所;鼻知包括心王、心所;舌知包括心王、心所..)
(注:眼知包括眼识心王以及与眼识心王相应的受、想、思等心所。
当根境合生起眼识的觉知(心)时,不是只有生起眼识心王,当生起眼识时,与眼识心
王相应的心所也必定一起具生。
觉知(心)包括有心王与心所,有心王就有心所,属于与眼识心王同俱相应的心所也随
着眼识生起,眼识的心、心所即眼知的觉知(心)。其余耳知、鼻知等类推。)
在中文用词上,习惯以“第六意识”作表达。其实,用词上以“第六意知”会比较适
当。“第六意知”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
中文用词上以“第六意识”(是心王),可是,与此心王相应的心所,没有办法称为
“第六意识”,会有这样的过难。
(注:有心王必定就有心所,所以说第六意识时,必定有与第六意识心王同俱相应的
心所法,不会单独只有第六意识存在。
例如,身语意三门当中,当我们说,内心的第六意识了解某物,或说我们以内心的第
六意识为动机时,实际上不是只有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只是心王的部分,没有包括心
所,所以应说第六意知比较适当,例如,第六意知包括慧心所。
又如,当我们说一位补特伽罗的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第六意知相信三宝、皈依三宝
,精进行持善法等。相信三宝的信心所,精进行持善法的精进心所,这样的心所法,都是
与第六意识心王同俱相应的善心所,这样的信心所、精进心所,都属第六意知的觉知。
或者,一位补特伽罗的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以佛号为所缘境,内心缘著佛号忆念佛
号的念心所(念心所属别境心所),也是属第六意知的觉知。
内心相信三宝的觉知(心),精进行持善法的觉知(心),缘念佛号的觉知(心)──都属
第六意知(心)──这些第六意知的觉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心王、心
所,觉知(心)包括有心王、心所。)
所以是,通达瓶子的眼识是心王,与此眼识相应的定、慧等等心所,皆是属于眼知,
与此眼识相应的心所,并不是眼识,而是眼知,也就是说,眼知比较广大。
(如果说眼识,是指心王,不包括心所;又,与眼识心王相应的定、慧心所,并不是
说,第六意知的定、慧心所与眼识心王相应,而是说,眼识心王有属眼识心王自己本身同
俱相应助伴的定、慧心所,与眼识相应的定、慧心所,不会与其他耳知乃至意知相应。)
“不是心王、不是心所”,有很多属于这样的心类(觉知)。
例如,大乘资粮道、大乘加行道等等,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可是,包括有心王、
心所二者。
(资粮道、加行道等五道,都是指意知的觉知(心)。第六意知的觉知(心),不是心王
、也不是心所,而是,第六意知的觉知(心)包括有心王、心所。)
(注:资粮道、加行道等五道的施设处,是补特伽罗内心的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是
心王、也不是心所,第六意知包括心王与心所,而不是只有心王、也不是只有心所。)
一切相智(即佛陀一切种智正等觉的的觉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心王
、心所二者。
(注:“一切相智”是大乘无学道的心识觉知,无学道是五道之一。
五道的施设处,皆是觉知(心)。觉知(心)的分类,可分为眼知等前五根知与第六意知
,这六种觉知(心)都是不同的觉知(心)。
五道的施设处,不是前五根知的觉知(心),而是第六意知的觉知(心),五道包括无学
道,无学道的施设处也是第六意知的觉知(心)。
大乘无学道一切相智的施设处是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
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又,菩提的施设处,是补特伽罗内心第六意知的觉知(心)。菩提,菩是断功德、提
是证功德,也就是,菩是指内心断除所断的灭功德,提是指内心证得所证智慧的道功德。
菩提分三: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大乘菩提。三乘菩提的施设处,都是补特伽罗内心
第六意知的觉知(心),菩提是内心第六意知的无学道所获得的断证功德。
声闻菩提与独觉菩提的无学道,内心各自获得声闻与独觉圆满的断证功德,但还不是
究竟圆满的断证功德,大乘菩提(即佛果菩提)的无学道获得究竟圆满的断证功德。
总之,菩提是以补特伽罗内心的第六意知为施设处,佛圣者内心第六意知的一切相智
获得究竟圆满的断证功德,即无上菩提,没有再超越一切相智的断证功德,故称无上。
佛陀一切相智正等觉的觉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明而了知(明了)”就是觉知(觉知)的定义。
心法即是“觉知”。心就是“唯明唯了”,“唯明”是心的体性,“唯了”是心的作
用。
“心法”(觉知)是认识的主体(能知),分别为“心王”、“心所”二种(心王、
心所都是觉知,心王、心所都是能知的觉知)。
其中,“心王”为“心法”的主体,而属于心王助伴的是心所,一般说为:主体的心
王、伴随的心所。有心王,一定有其伴随的心所。
总的来说,心王、心所都是心类法(觉知),一般说心、心所,即心王与心所;但就
心王与心所相对而言之时,即说心即是心王。
吾人觉知的心、心当中:
“心”(心王)的定义,如《心类学》中说:“与伴随自己生起的‘心所’相应者,
就是心(心王)的定义。”
“心所”的定义,如《心类学》中说:“与心所自身所跟随的心(心王)相应者,就
是心所的定义。”
《心类学》中又说,二者是以具有相应的方式存在,具有五种相应。
(觉知的心、心所,心王与心所具有五种相应):
(一)所缘相应——因为是同一个所缘。
(所缘的境是同一个)
(二)行相相应——因为执持的方式是相同。
(二者的执持的行相是相同,例如趋入青色时,二者的行相皆是执持青色)
(三)时间相应——因为时间是相同。
(二者是同一时间生起)
(四)所依相应——因为不共的增上缘是相同。
(如执青色之眼知,其心王是依不共增上缘眼根而生起,其相应的心所亦是依
此不共增上缘眼根而生起)
(五)物质相应——因为,如每一个眼知的物质产生时,其伴随的受(心所),也只有
对应的一个物质产生,所以是物质相应。
以上这些定义是以“让人了解”为主,如果是以“断除语病”为主的话,则在任何定
义当中,当以“自己”一词为始时,均须在名相上加上,“自己是那个(定义)的(名相
)”这段内容。
心王、相应的心所,所缘的境、行相是一样;但作用却有不同。
就作用差别而言,如于《俱舍》中说:
“心王”:于境的自性,由自势力“所见分”而安立的了别,取总相。
“心所”:于自境的法义差别(境的差别相),由自势力之“能见分”而安立之了别
,正取别相,兼取总相。
例如,眼知缘取色境,“心王”(眼识心王)缘色境的总相,如缘青色,“心所”(
与眼识心王相应的心所)即于总相上取其青色之浓、淡等等差别相。
“心王”与“心所”称为“相应法”,因为没有心王,心所也不会生起;无心所,心
王也不能单独生起,两者互不相离,恒常相应。
因为关系非常密切,《俱舍》说有五种平等(心王与心所有五种同俱相应的平等):
(一)所依平等:心王、相应的心所,所依之根相同。心王依眼根生起,心所也是以
眼根为所依而生起。
(二)所缘平等:心王、心所,所缘的境是相同。心王缘色境,相应的心所也是缘色
境。
(三)行相平等:所谓行相,是映现于“能缘心上”的“所缘境相”。心王、心所的
行相是相同,心王起青色的行相,心所的行相也是青色。
(四)时平等:时为时间。心王、心所是同一刹那生起。
(五)事平等:心王、心所之事体(作用体性)各各有一个,同一之心王、心所,不
起二个、三个的作用。
于唯识《百法》中说:心王、相应的心所,二者有四种密切的关系:
同依、同缘、同时、及同事。一般而言,“相应的心所”具足三义:
(一)恒依心起——心所不单独生起,必须依于心王才能生起。
(二)与此心王相应——所谓相应,即心所法生起之时,必定与心王同在一时、同依
一根、同缘一境、同作一事。
(三)属于心——任何一个心王生起,即有与此心王同时生起的“相应心所”,此“
相应心所”是属于心,为此心王的伴随附从。
由此三义说明:心王是主要,“相应的心所”是相应伴随。譬喻,心王如国王,“相
应的心所”如同时伴随的臣子。
又,心王、心所各有特性,心王缘境界的总相,相应的心所缘境界的别相。犹如,画
师只作图画的轮廓,心所如画师之弟子,依画师所画而填入色彩,不超过越界。
所依根与所缘境的不同,而有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眼知——以眼根不共增上缘为所依,而缘色境,而了别色境。
耳知——以耳根不共增上缘为所依,而缘声境,而了别声境。
鼻知——以鼻根不共增上缘为所依,而缘香境,而了别香境。
舌知——以舌根不共增上缘为所依,而缘味境,而了别味境。
身知——以身根不共增上缘为所依,而缘触境,而了别触境。
意知——以意根不共增上缘为所依,而缘法境,而了别法境。
“意根”是现在的六知觉移灭于过去的一刹那,也就是,既往过去的直前刹那(直接
前面的那一个刹那)。
例如,续眼知而起意知时(紧接着眼知最后刹那的续流生起意知时),其眼知灭后,
而于次刹那生起意知,故前刹那的眼知,是为“意根”(其余耳知等五根知亦是如此)。
(由五根知生起意知时,最后刹那的眼知等前五根知属于意根。)
以意知来说,如相续意知而生起意知时,同样的,前灭之意知为“意根”。
(觉知的生起,以眼知等前五根知的觉知(心)而言,除了要有所缘缘、不共增上缘,
还要有共增上缘意根,意根不是色法,意根属于心法,最微细意根的心法从不间断。)
(注:意根与意知,都是心法(觉知),但是,意根与意知不同。意根的分类,可分
为眼知乃至意知六种觉知(心);意知,是指意根的六种觉知分类当中,其中的第六种觉
知,即意知的觉知,意知又有许多不同粗细层次,最微细的意知又称作俱生原始光明(俱
生原始光明的觉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又,意知是心法,属于心类(觉知),不是色法。例如,大脑是色法,大脑属于身体的
色法。四念处当中,观身不净,将身分为三十六种不净物,三十六种不净物说到脑,脑是
观身不净说到观察的不净物,观身不净的观身,属于身体,脑属于色身。
意根、意知是心法,意根、意知(意识的心心所)不等于大脑。死亡后,属于色身的
脑,火化掉就没有了,但是,不属于色身的意根、意知无法被烧掉,心续会一直存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