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类学》26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显明十一种善心所之中的不放逸心所的定义、分类及相关事相
第九,不放逸的性相:“具有‘珍爱善法聚、且从烦恼处防护心’之不共作用的心所
”。】
首先,略述第三类,大地十一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
安、不放逸、舍、不害之中的第九种善心所:“不放逸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注:心所法中,十一种善心所的心所法,都是属于与第六意识心王相应的心所。)
什么是不放逸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凡是具有不令衰微善法,并且能让与它同俱的心(心、心所)不趣入于烦恼,不为烦
恼所自在而加以防护的不共作业的心所,就是不放逸的定义或性相。
文中所谓“珍爱”之义,是指极为守护、极为照顾的意思,譬如我们极为守护、极为
照顾许多事物当中的一项,视为最极重要、最极主要,就会常常心心念念不舍、不弃,就
像父母特别慈爱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所以如果具足不放逸的善根,就会对于善法极为珍爱,让善法在心中未生令生起、已
生令增长,这就是珍爱的意思。
一般而言,认识正念、正知、不放逸三种善心所,对于修习佛道非常重要,这怎么说
呢?──因为不放逸能够防护自己的心不趣入于烦恼之中,正知能够观察能缘心有没有趣
入烦恼之中,正念能够让能缘心有力执持安住于善所缘而不入于烦恼之中;
对此,在宗大师所著《福德本颂》或称《功德之本颂》中也有一偈颂:“清净作意随
导出,正知正念大戒慎,教法根本别解脱,作持修要求加持。”
文中大戒慎的所依,就是不放逸的意思;教法根本别解脱,是说,教法的根源就是清
净持守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和优婆夷戒等五种别解脱戒随一;也就是说
,在断除十恶业道之上,再清净持守教法根源的种种别解脱戒,如是具足不放逸就可以防
护其心,遮除诸多烦恼,不为烦恼自在,并且恒常坚固精进于善行,不令衰微而得以增上。
【此唯是假立于无贪,乃至精进四者的施设法,如调伏天阿阇黎说:“无贪至精进,
乃是不放逸。”《贾曹杰阿毘达磨集论释》也说:“假立于无三毒与精进的假立法、且薰
修善法,纯粹令心从有漏中防护的了知。”】
或说,所谓的不放逸心所,单单只是假立为生起坚固的无贪、无瞋、无痴乃至精进等
四种善根心所的所依的施设法;相反的,如果心常被散乱所自在,就是放逸的行相。
对此,如印度祖师调伏天阿阇黎所说:凡是能作为生起坚固的无贪、无瞋、无痴乃至
精进等四种善根心所的所依者,就是不放逸;意思是说,由正知正念的不放逸摄持,就能
生起无贪、无瞋、无痴、精进等四种善根心所。
再如,贾曹杰尊者所著《阿毘达磨集论大疏》也说:假立为生起坚固的无贪、无瞋、
无痴、精进等四种善根心所的假立法,任何时候经由不放逸而摄持,基于此就都可以串习
熏修一切善法,同时得令能修心可以从染污有漏的烦恼中获得防护的正知明了心,使令不
入于烦恼的了知,这便是不放逸的另一种说法。
【第二作用:圆满世、出世的一切殊胜且秉持令不唐捐。调伏天阿阇黎也说:“此业
乃圆满世、出世一切殊胜功德。”】
那么,什么是不放逸心所的作业?
所谓不放逸的作业,是指能圆满世间道为本质的福慧资粮、以及能圆满出世间道的福
慧殊胜功德,使令辗转增上,乃至获得究竟,且是能令已获得的功德不断增上、究竟圆满
,令不衰微、不耗费的作业者,这就安立为不放逸心所的不共作业。
关于安立不放逸心所的作业之义的法源依据,一如调伏天阿阇黎所说:此不放逸的作
用或作业,归纳而言,乃是指能够圆满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增上或究竟殊胜功德的所依者;
也就是说,依于不放逸的善心所摄持而行诸善业,便能圆满世间、出世间一切增上或究竟
殊胜功德。
【第三分类:如《钦俱舍疏》说有顺福德分、顺解脱分、顺抉择分与串习无漏善的不
放逸四者。】
关于十一种善心所之中不放逸心所的分类,依于遍智妙音尊者所著下部对法《俱舍论
大疏》〈第四品〉的意趣和观点,乃是从所依身的不同,而可区分为四种:
第一种:顺福德分的不放逸,是指欲界补特伽罗的心续中,能造作轮回所摄的善引业
的不放逸的善根,称为顺福德分的不放逸,譬如依于欲界的不放逸而积造黑白间杂业;再
如下士夫心续中怖畏来世感得三恶道苦,欲求来世能感得人天善趣而寻求救护,依此不放
逸而造作了皈依心摄持的断十恶业道的善根,这些都可以安立为顺福德分的不放逸的事相。
此外,如果是上二界补特伽罗的心续中,能造作轮回所摄的善引业的不放逸的善根,
就称为不动业的不放逸,譬如依于上二界的不放逸而积造了一向纯净的白业或无记业。但
是,如果是以今生的利益为诉求而造作布施、持戒等,是否属于顺福德分的不放逸的事相
,则似乎有待商确。
第二种:顺解脱分的不放逸,是指三乘随一资粮道补特伽罗的心续中,能造作善业的
不放逸的善根,称为顺解脱分的不放逸,譬如声闻资粮道行者心续中依于不放逸而有的出
离心、以及大乘资粮道菩萨心续中依于不放逸而有的菩提心,都可以安立为顺解脱分的不
放逸的事相。
第三种:顺抉择分的不放逸,是指三乘随一加行道补特伽罗的心续中,能造作善业的
不放逸的善根,称为顺抉择分的不放逸,譬如声闻加行道行者心续中依于不放逸而有的证
无我的智慧、大乘加行道菩萨心续中依于不放逸而有的证空性的智慧,都可以安立为顺抉
择分的不放逸的事相。
第四种:串习无漏善的不放逸,是特指三乘随一见道位以上圣者的心续中,能造无漏
善业的不放逸的善根,譬如三乘随一见道位以上亲证补特伽罗无我的心、或现证空性的心
,都可以安立为串习无漏善的不放逸的事相;
虽然见道位以上补特伽罗心续中的善法,不周遍为无漏的本质,但当下所安立的不放
逸的善根,主要是特指串习无漏善为本质的不放逸而说;这一点,其实是依据下部对法《
俱舍论》的宗规而说的,即见道唯一是无漏,凡是有漏必是所断品,因为八忍八智十六刹
那心的前十五种刹那心属于见道位的无漏等持智,故安立见道位唯一是无漏,并没有安立
有漏见道;修道则可区分为:有漏的世间修道以及无漏的出世间修道,这是下部对法《俱
舍论》的不共观点。
对此,依自续派的观点,虽然并没有将修道区分为:有漏的世间修道和无漏的出世间
修道的名言,但是有将修习粗静相道安立为世间道的名言,以及将见、修道随一等持位所
修习的智慧分法类安立为无分别的无漏,譬如修习以无分别心为本质的亲证空性的智慧、
以及将后得位所修习方便分法类安立为具分别的有漏,譬如修习以分别心为本质的菩提心
法。
【是故,无论行任何戒律或世间规范,倘若无此不放逸良衣,则如同女性裸体游奔,
将被一切上等与下劣人唾弃;纵使短暂与其为伴,也是生起厌烦之故,丧失活在善趣的目
的,犹如已经死亡,如《法集要颂经》:“不放逸为甘露处,放逸却为死亡处,若不放逸
不为死,若为放逸恒为死。”圣龙树菩萨也说:“不纵放逸是为甘露苑,放逸死所能仁如
是说。”】
因此,无论是持守任何世间的人法或殊胜天道的正法,如果没有具足不放逸的胜妙衣
服来加以护身的话,则等同男众或女众一丝不挂裸奔游街,这种情况将会被一切上流高贵
之人和下劣卑微之人所唾弃、讥毁、轻蔑;纵然有人只是短暂和他在一起,心中也会感到
非常不悦并生起厌烦之想,为什么?──因为像这样的裸奔有情,虽然已经获得了善趣所
依身,却没有具足不放逸的善心,纵容自己放逸而行,不但丧失了投生人道善趣的意义与
目的,也如活着的死人徒具形骸一样,毫无利益;
对此,一如圣勇论师──马鸣菩萨──所著的噶当六典之中的《集法句论》或称《法
集要颂》所说:具足不放逸的宝瓶容器,便是盛装一切善法甘露的所依处;这就是说,心
续中具足不放逸,便可以让善趣的所依身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形重要;相反的,如果
不具足不放逸而恣意地放逸而行,不但丧失了投生人道善趣的意义与目的,也如恒为死尸
一般。
关于不放逸的意思,除了圣勇论师如是而说,圣龙树菩萨也有相同的说法,意思是:
只要不纵容自己放逸而行,心续恒常具足不放逸而行持任何善行、成办任何善业,那么都
是具有极大的意义,且让投生为人道的所依身更具价值;与此相反,一旦纵容自己放逸而
行,即便是获得人身,则其任所行径,皆非成办暇身义利之事,任其心续放逸而行等同死
亡一样。──上述如是教授,便是能仁所殷切开示的教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