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阿含经—色爱大患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1-10-27 09:23:58
选译自《增壹阿含经》第21品第9经
乔正一白话译于西元2021/6/3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布萨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闻的:
有一次,佛陀暂时住在古印度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林之中。
当时,有许多比丘在清晨该准备乞食的时间,穿着僧衣,手持着钵,一起走入城内乞
食。
在半路上,这些比丘商议:“时间还早,我们可以先到外道梵志的道场那里休息一下
。”
于是,这群比丘便来到了其他宗教的道场,他们与该道场的修行人礼貌性地相互问候
,然后各自找地方坐了下来。
这时,有一位梵志问这些佛教的沙门:“听说瞿昙老是说欲论、色论、痛(受)论、想
论,但我们的宗教也说过这些东西,如此一来,你们的教义跟我们的又有何不同呢?”
众比丘被问得一时为之语塞,不知该如何回应,便从座位起身离去,心想:“我们应
当去请教世尊这个问题。”
众比丘乞食之后,来到了世尊的面前,他们向世尊顶礼之后,便坐在一旁。众比丘将
早上梵志所提的问题都向世尊说了一遍。
世尊对诸比丘说:“假设那些梵志又来问你们同样的问题,你们可以这样反问他们:

什么是对欲爱的染著?又有何过患?如何舍离欲爱?
色有何染著?又有何过患?如何舍离对色的贪爱执著?
痛(受)有何染著?又有何过患?如何舍离对痛(受)的贪爱执著?’
你们就这样反问他们,他们一定会答不出话来。假设他们有回话,也一定是胡说八道
,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的回话也一定只能陷入‘常’、‘断’两种边见。因为这些
问题都是他们未曾如实亲身体验观察过的经验,所以他们当然答不出来。
然而,比丘们,在魔神及魔天、帝释、梵天、四大天王、沙门、婆罗门、人类及非人
等等当中,要找出能解此深义者,除了如来等正觉及如来圣众弟子,还有曾受我教导的其
他佛弟子,便没有一个众生能回答得出这个问题。
什么是对欲爱的染着呢?这里的欲爱就是所谓的五欲,也就是当眼根见美丽的色尘缘
生起眼识,从眼识中缘生出世人所欢喜贪爱的妄想;其他如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
知细滑等等也都是一样的道理。倘若又于此五欲之中,缘生起苦受、乐受等分别爱染执念
,这就是所谓的‘欲味’(“欲”所缘生出的染著。)。
那么,‘欲’有哪些过患(后患)呢?
假设有一个年轻人,他学习各种谋生的技艺,靠自己的专业自营谋生,他有可能学农
田耕作,或学文书,或学仆佣,或学算数,或学经商,或学刻镂,或学通信…..,当他学
有所成后出师,在社会上不避寒暑辛苦工作,为三餐辛勤奔波,辛辛苦苦赚得金钱收入,
这就是‘欲’的第一个大过患,这种过患在我们的今生现世便可亲身很写实地体验其苦恼
,这皆是由贪欲所缘生出的后患。
又假设,这名年轻人辛苦工作之后,却赚不到钱或存不到钱,他便会怀愁丧志,忧苦
烦恼,怨天尤人,自怜自怨道:‘我这么辛苦工作,却赚不到什么钱。’。这一类的人若
想远离烦恼,唯有舍离欲爱一途,这就是当舍离欲爱的意思。
又假设,这个年轻人赚到了钱,便想方设法将钱给存放在安全隐密的地方,但人算不
如天算,没想到遇上了无常,被君王给下令强行征收敕夺,又或者被盗贼偷窃,或者被大
洪水给漂走或冲散,或被大火所烧,或被败家子给被败光家产,此人承受不住无常的打击
,搥胸痛哭,哭天抢地,精神崩溃,这都是因欲爱所缘生出的大患,一切皆因缘自于欲爱
才生此灾变,他不明白无欲涅槃之乐才是无上究竟的幸福。
又假设,众生缘此欲爱之故,彼此利害冲突,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身穿铠钾,手执刀杖
枪砲等武器,彼此攻伐打仗杀戮。或在象军前,或在马军前,或在步兵前,或在战车前,
见马军与马军鬪,见象军与象军鬪,见战车与战车鬪,见步兵与步兵鬪,彼此射杀、砍杀
、刺杀。这些战争都是因欲爱所缘生出的大患,一切皆因缘自于欲爱才生此灾变。
又假设,众生缘此欲爱之故,彼此利害冲突,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身穿铠钾,手执刀杖
枪砲等武器,彼此攻伐打仗杀戮,或在城门、或在城上,彼此互相砍杀射杀,或以 刺,
或以铁轮而轹敌人的头颅,或以热熔铁彼此互相泼洒,受此苦恼的死者为数众多,这些杀
戮都是因欲爱所缘生出的大患,一切皆因缘自于欲爱才生此灾变。
还有,欲爱本身也是无常,皆有代谢变易,瞬息万变,不停不懈,此欲爱的本质变易无常
,就是所谓‘欲’为大患。
什么是当舍离欲爱?若能以修行来断除贪欲,就是所谓的‘舍欲’。
比如说,有很多的沙门、婆罗门不知欲之大患,也不知舍离欲之根本的真谛,也如实不知
沙门的解脱之道及沙门的威仪,不知婆罗门的解脱之道及婆罗门的威仪,这些都不是真正
的沙门、婆罗门,当然他们也不可能离欲而解脱。
反之,诸沙门、婆罗门能明白、领悟欲为大患,能舍离欲爱,能真正知沙门有沙门威仪的
解脱之道,真正知婆罗门有婆罗门威仪,他们便可能离欲而解脱,这就是舍离于欲的意思

什么是对‘色’的贪爱染著(色味)?假设有男子看见刹利女、婆罗门女、长者女,她们的
年纪或十四岁、或十五岁、或十六岁不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长相容
貌端正漂亮出众,世间希有,这些男子最初看见这些美色,便缘生起喜乐心动想,这就是
所谓的‘色味’。
什么是对色爱所生的大患?
假设这名男子所看见的美女,后来她们的年纪到了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她们的
美色都发生了变异,美人迟暮,青春不再,牙齿缺落,头发皓白,身体垢堺,皮肉松缓,
面容起皱纹,背脊弯偻,虚弱呻吟,身如旧车,形体老态龙钟,走路时必须扶杖踽踽而行
。比丘们,这名男子初见的美色,如今变易败坏,难道不是因美色所缘生出的一种大患吗
?”
诸比丘回答:“没错,世尊,确实如此。”
世尊又对诸比丘说:“以上就因色所缘生的大患。
其次,倘若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女,身抱重病,卧病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起身活动
。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如今又安在?如今致此后患,岂非大患?”
“确实如此,世尊。”
世尊又说:“诸比丘,以上就是所谓色为大患的意义。
又倘这名男子当初看见那名美女死后被埋在坟塜间,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
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苦、乐想,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又倘这名男子看见那名美女,死亡后经过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
她的尸体肿胀烂臭,散落各处。比丘们,这名美女原本的美色,今致此变化败坏,难道不
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世尊又说:“倘若这名男子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尸体被乌鸦、鹊鸟、鵄、鹫等鸟
类竞相食噉,或被狐、狗、狼、虎等所见而食噉,或被蜎飞、蠢动极细的蛆虫等而食噉,
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苦、乐想,难
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倘若这名男子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尸体被虫鸟吃到只剩一半,尸体的肠胃
肉血都污秽不净,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
生起苦、乐想,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倘若这名男子当初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尸体的血肉都已被啃光,只剩骸骨
相连,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苦、乐
想,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倘若这名男子当初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尸体的血肉都已被啃光,只剩筋缠
束骨,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苦、乐
想,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倘若这名男子当初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骸骨散落各处,或脚骨一处,或膊
骨一处,或髀骨一处,或臗骨一处,或脇肋一处,或肩臂骨一处,或颈骨一处,或髑髅一
处,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苦、乐想
,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倘若这名男子当初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尸体变成了一堆白骨,且骨色皓白
,或似鸽色,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
苦、乐想,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倘若这名男子当初所看见的那个美女,后来她的骸骨经很多年,或腐烂坏败,与土
同色,比丘们,这名男子当初所见的美色,今致此变异,倘若他对于这个现象生起苦、乐
想,难道不是一种大患吗?”
“确实如此,世尊。”
世尊说:“因此,色的本质就是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或永驻,没有永恒不变的坚固实
体,这就是色的大患。
什么是对色的解脱?若能舍离(断除)对色的贪爱执著,对于外在的色能清除内心中各
种主观的颠倒乱想,就是舍离于色。
诸沙门、婆罗门,若对于色贪爱执著于色,不知因染著于色所缘生的大患,亦不舍离
贪爱执著,这些人非真实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
门威仪,不能己身作证而自在解脱。
反之,若有沙门或婆罗门,于色而不着色,深知其为大患,能知舍离贪爱执著,就是
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能身作证而自在解脱,以上就是所谓舍离于
色。
什么是对‘受’的贪爱染著(痛味)?比如得乐受时便知我得乐受;得苦受时便知我得
苦受;若得不苦不乐受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受。若得物质、肉体或精神的乐受时便知我得
物质、肉体或精神的乐受;若得物质、肉体或精神的苦受时便知我得物质、肉体或精神的
苦受;若得物质、肉体或精神的不苦不乐受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受。
若没有物质、肉体或精神的苦受时,便自知我没有物质、肉体或精神的苦受;若没有
物质、肉体或精神的乐受时,便自知我没有物质、肉体或精神的乐受;若没有物质、肉体
或精神的不苦不乐受时,便自知我没有物质、肉体或精神的不苦不乐受。
其次,比丘们,若得乐受,同一时间,就不可能得苦受,也不可能有不苦不乐受,此
时,我唯有乐受而已;若得苦受时,同一时间,就不可能存在乐受,也不可能有不苦不乐
受,当下唯有苦受。同样,若得不苦不乐受时,同一时间,就不会有乐受及苦受的存在,
当下也唯有不苦不乐受而已。
其次,‘受’本身乃无常变易之法,因为能觉知到‘受’的无常变易,就是所谓受为
大患。
什么是‘受’的解脱?若舍离对‘受’的贪爱执著,断除对于‘受’的各种颠倒乱想
,就是所谓舍离于‘受’。
诸沙门、婆罗门,若对于‘受’贪爱执著于‘受’,不知因染著于‘受’所缘生的大
患,亦不舍离贪爱执著,这些人非真实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
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己身作证而自在解脱。
反之,若有沙门或婆罗门,于‘受’而不著‘受’,深知其为大患,能知舍离贪爱执
著,就是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能身作证而自在解脱,以上就是所
谓舍离于‘受’。  
  比丘们,若有沙门、婆罗门不知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实而不知,却又好为人
师去教化他人,实在误人子弟,非常不妥。
反之,若有沙门、婆罗门能舍离对‘受’的贪爱执著,如实而知,又能转而劝教他人
使其远离对‘受’的贪爱执著,就是一件美事,是功德一件,这就是所谓舍离于‘受’。
比丘们,今天我已对你们说明贪爱执著‘欲’、‘味欲’,‘欲’为大患,又能舍离
者;也说明了贪著‘色’、‘味色’,‘色’为大患,能舍离‘色’;也已说明贪著‘受
’、‘味受’,‘受’为大患,能舍离‘受’。过去诸如来所应教诫的教法,我都已周延
说明。你们应当经常在树下空闲之处,坐禅思惟,莫有懈怠!以上就是我对你们的教诫。

这时,诸比丘听闻佛所说的法,都心生欢喜,并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xJFTvfT.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