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即便是带业往生,也要有基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第6 卷/共20 卷)
前一堂课讲到正示净业三福,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很重视修学的次第,就好比盖房子
,必须先有稳固的地基,然后才有柱子、才有墙壁,最后才有里面的装饰摆设。修学佛法
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定要先有道前基础,才能建立无量的殊胜功德。
我们净土宗所追求的,是跟弥陀的一种感应道交。但是我们想要临命终时,保持正念
跟弥陀感应道交,也是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佛陀所提示的──净业三福。
为什么说修净土法门,即便是带业往生,也要有基础呢?
因为如果我们平常就有很多过失,如同《楞严经》说的,一个人身口意累积太多罪业
,这样会有一个问题,临终容易躁动不安,因为罪业它是不安稳性的。
你看我们造了罪业之后,我们的心会感到心不安,就是因为累积太多罪业,你的心就
会躁动不安,所以临终想要无障碍就有困难。尤其你常常杀生、吃众生肉,临命终时,即
便你佛号提起来,但是你的佛号很容易受到罪业的干扰,乃至于被破坏,所以必须先远离
障碍。
修学净土宗的人,临终提起正念的共同条件──愿我临终无障碍。而净土宗最大的福
报就是善终─五福临门最重要的是善终,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所以你看我们所有的修行回向,并不是回向今生如何快乐、来生如何快乐的,净土宗
的修学者,回向只有一个方向──愿我临终无障碍,让我在一种无障碍的身心状态下,顺
利地往生净土!当然,这个是要有条件的,不是你光回向就可以成就的。还必须要有善业
作基础,因为善业的力量是寂静的、安稳的。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你有这种因缘,自然就有这种结果。如果你一天到晚造罪业,却
又希望临终无障碍,这是不可能的事;既然我们所求的是临终无障碍,就要造作无障碍的
业力,也就是修──净业三福。
以善导大师《观经疏》的看法,他认为前面两个是助行,净土宗最重要的境界是第三
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34】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的共同思想就是发菩提心。
所谓发菩提心,以净土宗来说是两种心:第一个愿做佛心,第二个愿度众生心,将这
两个心合起来,就是:愿往生之心!也就是以往生净土,来成就自己的菩提道。
那么,发菩提心之后呢──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前面是慈悲心,这个是属于智慧。
读诵大乘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开启智慧,第一谛。第一谛简单说,就是能够如实的
正念真如。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当中,必须要面对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过去,今生
夹带着无量的过去,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断地释放过去的因缘,所以人生充满了
很多问题。我们过去生中有太多的罪业,今生就一定要面对很多的恶因缘,那么除了忏悔
业障之外,你的智慧也很重要,也就是要有见地。
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要发生,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一定要用智慧的力量,来化解问题
。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它是以空、假、中三观来看人生,让你的生命最终契入中
道。
《楞严经》在修观上,首先用空观,以空性的智慧来看人生。
空观是怎么观照的呢?
《楞严经》的空观是很特别的,它观照两个处所:第一个来无所从,第二个去无所止
。也就是说:它以空观来反观我们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找我们生命的来处!
你说我从前生而来。对,然后呢?他的前生从什么地方而来?又从前生而来。那么,你
就这样一直观照进去,最后找到你的本来面目,结果是什么?觅之了不可得!
事实上,我们是从空性而来,这个很重要啊!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烦恼障、业障、
报障,那是后来才有的,我们本来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观察过去,一直找下去,探本求源
,最后的结果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这些因缘假相都是后来有的。所以空观是先看无量的过去,之
后再看无量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
你说生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忙了一辈子,最后结果是什么?
答案是没有结果!佛陀用做梦来比喻人生。好比有一个人,一个晚上做了五个梦,梦
自己当国王,做了很多事、修了很多的善法;当国王梦境结束后,来世升天了;天人的果报
结束之后,福报享尽了,变成了一只蚂蚁。请问:你做国王,结果跑哪里去呢?没有结果!
我们从第一个梦、接第二个梦…只是把业力带过去而已,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没有结果,因
为我们是在酬偿旧业,我们是来还业力的,当业力还完之后呢,这些因缘就消失了。
所以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你第一个梦结束了,另外
一个业力又显现,变成第二个梦、第三个梦…所以人生啊,没头没尾,没有个开始,也没
有个结果,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楞严经》的空观,虽然说是空掉过去、空掉未来──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啊!但是
,不能空掉过程,而是把过程当作假观──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今生的因缘,可以让
你去积功累德、开创未来。当你把人生的过去空掉,未来也空掉,你就容易放下当下的因
缘,而发起菩提心。因为你知道,人生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有结果的
,每一个人都是从空性而来,当某种业力成熟了,就显现出来;等业力释放完了之后,又
回到空性;下一个业力显现、又从空性而来、又回到空性而去…就这么回事。
人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由此你就会知道:在今生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如何去积功累
德。
这个地方佛说大乘──了解生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再以这个法义来劝进行者
,这也是一种布施。
当然,这个地方偏重法布施,应该也包括了财布施跟无畏施。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前面所说的这三福,都是净业,都是净土宗的一个修学基础。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意思是说:我们能够修这三种清净之业,就是在成就佛道的真实因种。
【35】这种思想对于净土宗,造成严重的伤害!
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这三种善业,都必须由愿力
来作引导,叫做有愿之思。
所谓思是一种如理思惟,是以愿力来作引导,简单说就是以愿导行,所以它是以菩提
心来摄受一切的善业,来当作净土宗的资粮。
我们刚开始的发心叫做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愿力的时候,你的善念是不决定的,有
时候会受情绪的影响──很多事有时候很想做,有时候又不想做。但是学佛之后,你说我
学佛他没有学佛,同样都在做慈善事业,但是功德并不一样。因为虽然他是个慈善家,他
有善念,你是一个学佛人,你这个善念的背后,还有菩提的愿力在引导,所以不一样。
这关系到你的心,坚定和不坚定的差别。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公案,叫做善光公主的故事。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她的福报
很大、身相庄严,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宠爱,父王为她盖了一间很美丽的宫殿。有一天波斯
匿王工作忙完之后,就去看他的女儿,看到这么美丽的宫殿,就赞美说:哎呀!女儿啊,
你看你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才能受用这么美好的宫殿啊!善光公主是学佛人,她就回答
说:父亲!你说的不对,我今天能够享用这快乐的宫殿,是我过去善业所感!波斯匿王听了
很不高兴,就如是的问三次:你这个快乐是我赐给你的!但是,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说:
我的快乐,是我过去的善业所感!最后波斯匿王生气了,就把她嫁给了一个乞丐。善光公
主只好认命,就跟着这个乞丐走了。
之后,就问乞丐说:你以前的祖先,是做什么的呢?乞丐说: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
,不是做乞丐的,后来因为遇到事情,家道中落,到我们这一代变成了乞丐。她说:你应
该至少有一间房子吧!乞丐就带着善光公主,回到他过去住的房子,老房子都已经破旧没
人住了,长满了荒草,两个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开始种菜。
结果在整理土地的时候,挖出了他祖先留下来的一些珍宝。善光公主拿这些珍宝,去
盖了一座宫殿,跟她以前住过的宫殿完全一样。这时候,波斯匿王看了非常惊讶,就去请
教佛陀──为什么公主被他赶出去之后,仍然可以重盖这样的宫殿,她的果报怎么这么坚
固不可破坏?
佛陀说善光公主过去有两段因缘:第一段先讲她在毗婆尸佛时,她出世的时候是像法
时代,佛陀已经入灭了。有一天她到寺庙去,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就生起欢喜心做大布
施,而且在佛前咒愿,她这个咒愿的力量很大,她发了两个愿:第一个,愿我生生世世护
持三宝。第二个,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尊贵之家。结果她后来这两个咒愿,都有实现。
其次,讲到善光公主跟这位乞丐的因缘。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善光公主跟这个
乞丐也是做夫妻,两个人都很有钱。善光公主经常布施,但是因为她先生没有学佛,就障
碍她不让她布施,善光公主一开始是偷偷的布施,等她先生年纪大了之后,慢慢也被善光
公主感动,就跟着她一起布施。但是他跟着她布施,也是随顺外在的因缘才布施,心中没
有产生一种真实的愿力,所以他的果报,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才能够表现出来。
事实上,你在因地修善的时候,可能是选择性的修善,选择你喜欢的因缘;一旦你发
了愿,就没有选择余地;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就没有喜不喜欢的选择了,该怎么做你就怎
么做!
比方说我们台湾的慈济,你看慈济的善业,全世界都赞叹。我个人的看法是,慈济不
只是一个慈善机构,如果只是慈善机构,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
,因为有宗教的理念,才能够让一个人产生强大的愿力。
你可以去观察,如果这个人没有宗教理念,只是一个善人、一个好人,那他做善事,
有一定的时空条件,有欢喜心,他才会去做。宗教师就没有什么欢喜不欢喜,我欢喜也得
做,不欢喜也得做,因为他已经超越情绪了。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发起愿力时,就没有什么选择,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个地方讲到三种善业,不是一般的善业,都是有愿之思。
善导大师说,这是强大菩提愿,所摄受的一种思心所,也就是一种善念的造作,所以
叫做以愿导行,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修学净土宗,要注意这句话啊!
你看有些人修学净土法门,修到最后的结果,就像日本的本愿念佛,将整个圣道门的
修道基础,完全摒弃──念佛人不用修善、也不用发菩提心、也不用持戒…只要念佛就好
,这个思想对于净土宗,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能够不求临终无障碍,就能够提起正念、提起佛号,不需要外在环境的说明,
这有点难,这是执理废事。
所以你看经上佛陀怎么说,祂说:这三种净业是过去如此,未来如此,现在如此,一
切诸佛要成就清净的国土,乃至是你往生清净国土的净业正因。
所以:净土宗不能跟圣道门切割,应该以圣道门做基础,然后提起佛号,这叫临终的
正念!不是说圣道门的基础通通不要,只要一句佛号,那你这句佛号怎么生起的?你没有圣
道门的基础,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散乱的、颠倒的、是躁动不安的!
所以这个地方要记住,净业三福可以成就一种愿我临终无障碍的环境,这是修学净业
的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