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1258chen (reborn)》之铭言:
: 各位好
您好 :)
: 我大略可以了解
: 生活中的行为 如何受过去的习惯、心影响
: 受贪瞋影响
以下谈说一二,聊作小小参考
1.从有切入
若有情觉知非依一切生灭相而自觉,那么贪瞋痴是生灭相,生灭相非本觉知。
2.从无切入
若一切生灭相非关我者,则离一切生灭相,背而舍之,离相之向,则可通究观相之觉。
佛,觉者也;非不觉,所以应当厘清“觉悟”了什么而说无我、空性、般若等语。
: 而正念 可以停下这些
: 但 若是停下这些
: 好像自己也只是一具空壳
停不下的!若真的停下,则舍我爱执藏,等同杀破烦恼贼得证阿罗汉,超生度死也。
就是因为“深细我执”,而生命状态习惯于与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大烦恼伴随,
依现行的观察力,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观察到五蕴深细境相,故佛建议修持戒定慧。
基本上,会有阁下您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生命没有品尝过“清净”的滋味。
所以心行贪执(我执),认为例如身体、嗜好、美食、嫉恨、苦恼、寂寞等等,
都是自己习惯为我的生命特质,而不体验知了何为“清净”,没体验过所以难以知悉。
: 勉力专注在呼吸上
: 会有种 "我在干嘛啊!?" 的感觉
: 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所谓勉力专注在呼吸上,请问是怎样的程度?
能否专注在呼吸上时,知息入息出,乃至风息与肉身四大互动作用,例如起暖;
专注之处能得知“离粗色相”的讯息,例如随息入出,觉知循息而自见脏腑,
或鼻端之处依观察渐渐入微而见白光等等。
若无法如此甚至更深入,基本上就是不够专注,散心乱意,心不善观察,心执爱肉身,
不得离肉身界之觉知,而深入细色,不解色蕴。
不解色蕴故,迷转于色大变转生灭,执诸色聚以为我,认为我有意义、
或无意义等架构于“诸色聚之体”后的堆叠,
如此迷情,如睡眠于梦幻之中,甚难寤脱也。
: 但 佛教的意思
: 似乎 人生本就没什么意义
: 意义都是人赋予的
既然所谓人生意义是人所赋予的,那同理也是人可以改变、剥夺的。
一味认为自我赋予自己人生有某意义,那是人定的。
如同梦中绘画:无画成时,说无画不能执据而心空虚;
然而,画成之后,认为画好了一个作品,自心找到心之所向,不过本际梦幻。
何不醒过来?观察思惟悟明终是梦幻,不受梦幻诸相生灭转变而自遭迷惘,
虚受生死,而在虚妄生死境界中谈说我乐、我苦、我不乐不苦等等哲想艺心。
: 虽似 啊!对
: 的确如此
: 但 又觉得不太舒服
回到阁下自己提到的专注在呼吸,说白了,不够深入,所以知见层层不破。
如人间世,知见若破,则观察深细可明达更深。一般世间人不知觉的,则能知觉,
因知觉而观察更深细,这是最简单的初步跨越。
更深,如四禅八定、解脱生死等等,即是所谓“次第方便”。
没有现量证据,说实话,信力难生,遑论解行与证。
无我空性,离生灭相。大概以吾辈凡夫当前具备的体验境界中,
思惟睡梦与醒寤两者差别,可以比量推知仍受生死者、解脱无我者的差别。
: 不知是否有人可以指点一下
: 谢谢
不敢。
小小补充:
过去世少有修习,即便知见略能破俗,然而,无明为父,贪爱为母,甘于生死者,
也是难有所修证,不厌生死总是因为贪爱,有贪爱总归无明炽盛。
信、解、行、证层层都难,甘于生死而说服自己能贪乐又能修比较简单,染净不分,
所以越来越少有证达解脱之人,法衰在人不在法。
互勉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