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rTaxes (税务专家)》之铭言:
: ※ 引述《viable (viable)》之铭言:
: : 嗯
: : 我想请益
: : 我今天在一本书上看到
: : 他说 五毒的慢就是 在那边想谁位阶高谁位阶低
: : 我联想到儒家的辈份观念 五伦等
: : 但佛法修行要去慢心
: : 好像有矛盾
: : 这应如何看待?
: 我觉得这是对儒家所提倡伦理观念的误解
: 就以君臣关系来说 并非强调位阶高低
: 而是君有君的义务 臣有臣的义务 彼此都有各自的分际
: 如果当中有人违反了义务 跨越了分际 社会秩序就会乱
佛教是看重的是身教,而不是出一张嘴叫别人做好自己的责任。
: 举例来说 孟子曾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因为商纣违反为人君的义务 也就不配称为君
: 所以真正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责任
是强调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还是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增一阿含经》云:
“佛告诸比丘,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
所谓有惭、有愧也。
诸比丘,若无此二法,
世间则不别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长、大小,
即与畜类同等也。是故,比丘当习有惭、有愧。”
假如自己没有惭愧心
只会叫别人尽好自己的责任,尊重别人,不要批评自己
这个人在佛眼里
就是个畜生
: 孔子甚至说过:当仁不让于师 也就是说"仁"才是最重要的
: 而至于为何儒家会跟辈分观念连结起来呢? 就是一个长期的误会
: 其实只要是社会动物都会形成个体间的辈份和位阶关系
: 狼群 猩猩 天主教团体 佛教团体 共产党 里面的成员都有其位阶
通常,我们都把“惭、愧”两字连在一起,
但在《百法明门论》、《唯识学》名相中,却是分开的。
“惭”是对于自己的反省,
“愧”是愧对他人、对不起他人。
既然愧对别人,也不会要求对方不能批评
反而是希望他人能提醒自己有什么要改进的
菩萨戒有“不说四众过”,但若对方自己想知道才可以说
背后批评都是犯戒
: 而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 也就是应用在政治社会上
: 强调的是既有的人际关系间应有的本分 而非彼此地位间的优劣
: 而儒家与佛教的思想 虽然也出世和入世的不同思维 但并非对立
: 举例来说 孔子最赞扬的学生-颜渊(回)
: 孔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 雍也第六)
: 颜回如此清心寡欲怡然自得 与佛教重心智轻物质的精神不谋而合
: 孔子年纪比颜回长三四十岁 并对颜回如此推崇
: 所以真正的儒家思想并非教人地位较高就要傲慢 也并非僵化强调辈分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清心寡欲跟社会责任没什么关系的样子
佛教认为惭愧心才是
每个人都有惭愧,世间才有善法
若有人教修行要问心无愧,那绝对是附佛邪教
若是被许多人指责,内心觉得没有惭愧心,可能是佛经说的畜生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