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贪 嗔 痴

楼主: apple03 (大海)   2021-01-18 23:09:19
※ [本文转录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W0OZBge ]
作者: apple03 (稻香) 看板: Learn_Buddha
标题: [分享] 贪 嗔 痴
时间: Fri Jan 15 20:21:29 2021
出处: 每日头条 网站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
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三毒,因为这是三种心病,
而这三种心病一旦发作,就会引发熊熊烈火焚烧的炙热之苦。
对人的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痛苦的来源。
那么这三种情绪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了解吧!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
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
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
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
等感觉。
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
为业。”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
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
种烦恼,
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
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著作用。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
的具体表现。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
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
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
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
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
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
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
痴心。
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
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
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著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
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
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
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
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
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
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
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智生,
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20-01-16 07:03:00
大哥,你可以当志工,也是布施,一样有福报,捐钱,慈善机构的上层干部可能会a走,看新闻就知道了!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1-16 09:43:00
推楼上,当志工是内财布施,远胜捐钱。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20-01-16 10:19:00
龙岩慈善 伯大尼之家 上层的人都有a钱的新闻当志工付出劳力 不用担心钱的流向当志工劳动也可以锻炼身体,减肥,师姐也会对你很友善!别人问你有没有工作,你可以说在做资源回收!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1-16 10:40:00
认同楼上,去佛寺扫扫地、擦擦桌子,当锻炼身体也很好,完全不用担心钱的流向XD
作者: dxdx58 (^^)   2021-01-19 22:4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lookinsky (我是谁)   2021-01-20 15:49: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