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 #1TQICHoP《地道建立》(138)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以十地来讲,每一地都有每一个波罗蜜多的增上,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增上,第二地
是持戒波罗蜜多增上等。
以初地的布施波罗蜜多增上来讲,我们先讨论布施的部分,布施一般可以分四类:第
一类是财物的布施,这是世间人众所皆知的。第二个是法施,是透过说法来布施。第三个
是慈施,希望一切有情得到安乐的布施。第四个是无畏施,救度有情免于生命的危险。
这四类布施的重点或真正的核心,其实是在于心。布施需要三方面(三轮)的条件,
要有接受布施者、能布施者、布施物,但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在于布施者的心。这四类都一
样,即外在要有受施者,要有布施物,要有布施者,但最重要的在于布施者的心态。
以财施来讲,布施者的心态必须在没有悭吝的情况下有布施的心。法施也一样要有受
施者、布施者及布施物,此时的布施物是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布施者的心态,他是
在不为了财物、名利的情况下,希望透过法去利益接受法施的人,这个心态才是法施的核
心。慈施一样是在于布施者的心态,是真的从内心生出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得到安乐。无
畏施也是布施者的心里真的想要救度一切有情免于生命的危难。所以,这四类布施的核心
都是在于布施者的心态。
布施与供养,主要是在于对境的差别,如同样有要给予的物品,如果所要给予物品的
对象是遭受贫穷或困难的对境,所给予的物品就称为布施物;假设要给予物品的对象是可
以让我们起信的对境,虽然是同样的物品,就称为供品。即一般所称的施、供,施主要是
针对我们会生起悲心的对境(贫穷困苦的人),所给予的物品即称为布施物,贫穷困苦就
是我们生起大悲的对境。而同样的物品,若是给予能够让我们起信的对境,就称为供,即
以此物品来作供养。
其中,于初地证得十波罗蜜多当中布施波罗蜜多特别增上的修持,目前谈的是初地亦
即大乘见道的阶段。其实刚进入大乘资粮道的行者,他们也有十波罗蜜多的修持,就跟大
乘初地或见道的情况类似,只是他们当时十波罗蜜多的修持并没有像初地,如以大乘资粮
道的布施波罗蜜多的修持,跟大乘初地的布施波罗蜜多修持来比的话,初地的布施波罗蜜
多的修持是特别增上。
亦即在初地的行者来讲,他布施波罗蜜多的增上修持,是在完全没有悭吝情况下的布
施心,他会去观察他的布施对于圣教,对于众生有没有利益,假设经过观察,知道这样的
布施,对于圣教、对于众生都有利益的话,不要说外在的受用或者三世累积的善根,甚至
连他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而且在行布施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悭吝心,即他的布施心完
全不混杂任何丝毫的悭吝心。
就如前述,他是在没有丝毫悭吝的情况下去布施,而且他的布施,不论是受用(例如
财物的受用,属于外财)、三世的善根,甚至他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善根、身体,属于内
财),在行布施的时候,完全不会考虑到现在所行的这个布施,来世会得到什么受用,来
世会有什么异熟果报,这些他都不会去考虑,他只关心现在的布施是不是对圣教、有情有
利益,他只关心这一点。
一位初地的菩萨因为他完全只想到利益他人,所以当他看到他行布施之后,被他利益
到的有情能够解除饥渴,内心能够得到满足,这位菩萨从受施者得到满足、解除饥渴的情
况下,他会得到非常大的欢喜,内心非常的欢喜,身体非常的安乐等,这其实就是布施暂
时的结果。当然布施波罗蜜究竟的果报是成佛,但是初地菩萨在看到受施者在解除饥渴等
痛苦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很大的喜乐。
这个情况可以看月称菩萨《入中论》的第一地(结合布施波罗蜜多),以声闻独觉来
讲,当他们证得无余涅槃时,会处在止息周遍行苦的根本定当中,这种根本定是所有声闻
道与独觉道最安乐的状态,但是比起这个,当初地菩萨听到有人来向他请求布施,他光听
到这个声音所得到的乐胜过声闻、独觉处在止息周遍行苦的根本定的乐还要乐。
以初地菩萨来讲,因他布施的心力非常强大,以及有完全的利他心,即以布施心与利
他心二者结合的缘故,再加上因为初地菩萨是圣位菩萨,所以他可以行身体的布施,而且
完全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因为圣位菩萨是意生身),这跟一般人行身体的布施完全不一样。
一般人若要把身体的手、足或眼布施出去,此异生(凡夫)是会痛苦的,但是圣位菩
萨毫无痛苦(因为圣位菩萨的身体是意生身,不是一般异生凡夫有漏取蕴所摄的苦谛),
他行这种布施因为没有任何痛苦也完全没有任何伤害,而且当他把三世所累积的善根也完
全回向给受施者的时候,他所累积的善根要比之前所拥有的三世善根更多,所以对圣位菩
萨来讲,他行布施只有利益而毫无毁损。
但对初修学者来讲,就要看自己各自的经济状况,或自己目前各方面的条件来行布施
,有人会以为布施很有利益,就把所有的家当拿去布施,甚至做身体的布施。对于初学者
来讲,这样做是有点危险。
因为假设不考虑自己目前的状况,就把钱财或身体去做布施,可能会发生一些情况:
如因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了,将来生活非常困苦,此时可能会后悔,后悔的话则他过去所
累积的善根,就可能会被摧毁。或者因为行身体的布施,后来后悔了。又或者在行布施的
时候,因为受施者的一些反应不是很好,让布施者起了瞋。
所以这些情况最好能够量力而为,不要只想到布施的利益,而不考量自己的情况就把
所有的全部去行布施。所以佛对于初学者也会有一些遮止(菩萨戒有说明进止取舍的道理
),祂不赞同初学者在不考量自己经济或身心的情况下,冒然地行所有的布施。
不仅如此,即使加行道的菩萨也是如此,加行道的菩萨也可以行身体的布施,但是他
没办法像见道以上的菩萨,去做所有的布施。佛对于加行道的菩萨行身体的布施还是有些
限制(菩萨戒有说明限制的条件,若违犯限制的条件则犯菩萨戒),因为加行道菩萨还是
凡夫,身体还是属于苦谛,在行身体的布施时还是会有痛苦,所以佛的教诫中也不认为加
行道的菩萨可以把所有的身体布施出去(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而有部分的限制。
接着谈第二地菩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