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9-06-29 16:17:51佛教有三种消除贪瞋痴脱离轮回的方法就是成为佛或辟支佛或佛的阿罗汉弟子,
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可以自由选择要成为佛、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
不管是佛、辟支佛、佛的阿罗汉弟子都已用智慧断除所有烦恼不再轮回
死后直接入无余涅槃界。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36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第三念诵)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
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用智慧断除贪嗔痴走到了佛教的最终目的“涅槃”,
汉传佛教中阿含经清楚说明了佛、辟支佛、阿罗汉弟子的解脱“无有差别”,
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不需要再继续成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29
(一二五)中阿含大品贫穷经第九
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
汉传佛教的中阿含经清楚记载佛说辟支佛和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
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不会继续轮回在来生成佛。
http://www.nanchuanfofa.com/neiguanyaoyimahaxizunzhe/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内观要义》:
阿罗汉再继续这样禅修有什么好处呢?他可能成为辟支佛吗?或正等觉者(佛)吗?不,
都不可能。他将是以阿罗汉的身分脱离轮回,进入涅盘。阿罗汉不再有未断或未镇伏的烦
恼。一切的烦恼已断除和镇伏。因此,他没有需要再作什么,以断除或镇伏未断或未平熄
的烦恼。他已无需再改善任何戒德、定力与智慧。应当圆满的一切戒德、定力与智慧都已
圆满。所以他无需再进行改善未尽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圆满的。
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可以自由选择要成为佛、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
不管是佛、辟支佛、佛的阿罗汉弟子都已用智慧断除所有烦恼不再轮回
死后直接入无余涅槃界。
佛的智慧和神通比辟支佛和阿罗汉弟子更高所需要的修行时间也更长,
成为阿罗汉弟子所需的修行时间比成为佛和成为辟支佛短,
因此大多数上座部佛教佛弟子不想成佛想要当佛的阿罗汉弟子早点消除贪瞋痴脱离轮回,
想未来成为辟支佛的上座部佛教佛弟子比较少,想未来成为佛的上座部佛教佛弟子更少,
只有极少数的上座部佛教佛弟子想成佛。
南传菩萨道
菩萨在最后一世前还没证道智、果智、涅槃还没断除贪、瞋、痴,
菩萨在最后一世的时候会无师自悟修四念处自证道智、果智、涅槃断除贪、瞋、痴。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含法的医疗)》248页:
菩萨观见三界内外一切法之生、灭,借此修
习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说:
观五取蕴的生灭而住。
菩萨观五取蕴生灭,依序引发诸毗婆舍那智,接
著,先以“预流道”,证知涅槃。其后,他以同样的
方式修习毗婆舍那,并借由“一来道”证知涅槃。再
者,他又继续修习毗婆舍那,再依“不还道”证知涅
槃。然后,他又继续修毗婆舍那,以称为“漏尽智”
的“阿罗汉道”证知涅槃,成为具备“一切知智”的
佛陀。
佛在还没死前所证的涅槃界称为有余涅槃界,
佛已经断除贪瞋痴所以不会有心苦不过会有身苦,
汉传佛教《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还是会因为过去恶业的恶报而感受到身体的苦受。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197_001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197_002
要到佛死后入无余涅槃界的时候所有身苦、心苦才会完全消失。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为了说明真正的菩萨成佛之道,
明昆长老特别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释中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成佛之道整理成《南传菩萨道》,
有兴趣了解真正菩萨成佛之道的人可以参考。
涅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02
杂阿含经(四九)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所以者何?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
。知色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色;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识。”
杂阿含经(五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
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汉传佛教杂阿含经(四九)记载
五蕴色、受、想、行、识全都是生灭法一定会不断刹那生灭,
不过涅槃不是生灭法。
汉传佛教杂阿含经(五一)记载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坏法必然会坏灭,
不过涅槃不是坏法不会坏灭。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19
犍度(第11卷-第22卷) 第19卷
第九 遮说戒犍度
诸比丘!譬如世间之水流入大海及空中降雨,是故,大海不知有增减,如是,诸比丘!若
甚多诸比丘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是故,无余涅槃界亦不知有增减。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76.htm
增支部8集19经/玻哈蜡大经(庄春江译)
玻哈蜡大!犹如凡世间中的水流进入大海,以及雨水从空中落下,大海不因此而被看到不
足或充满,同样的,玻哈蜡大!即使众多比丘般涅槃于无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不因此而
被看到不足或充满。玻哈蜡大!凡即使众多比丘般涅槃于无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不因此
而被看到不足或充满者,玻哈蜡大!这是比丘们看见这法与律中的第五个不可思议的未曾
有法,因而在这法与律中欢乐。
http://tripitaka.cbeta.org/N26n0010_001
自说经 第1卷
诸比丘!犹如于世界之诸流,入于大海,雨由空降,于大海亦不见减少或增加,诸比丘!
众多比丘入于无余涅槃界,亦不见涅槃界减少或增加。诸比丘!众多之比丘……乃至……
减少或增加。诸比丘!于此之法、律,为第五之不可思议……乃至……为乐此之法、律。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和经藏记载
不管有多少佛、辟支佛、佛的阿罗汉弟子死后入无余涅槃界,
无余涅槃界也不会有所增减。
http://www.charity.idv.tw/r/18.htm
阿姜曼正传
第三章第三节:至高的赞叹
阿姜曼证得解脱后的接下来几个夜晚,过去诸佛及其阿罗汉弟子们,前来恭贺
他的解脱。某晚,某一位佛陀在十万阿罗汉弟子的陪同下来看他;又隔一晚,另一尊佛带
领近百万的阿罗汉弟子前来。每一晚都有不同的佛陀,带着不同数量的阿罗汉弟子们来赞
叹他。阿姜曼说:每尊佛陀所累积的波罗蜜不同,因而跟随在旁的阿罗汉圣弟子数量也有
不同 —— 这就是上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间有差异的因素。而陪同佛陀一起来的阿罗汉弟
子在数量上也不代表那尊佛陀全部弟子的实际总数量;那仅表示每尊佛陀所累积的波罗蜜
相对程度。在陪佛陀一起来的阿罗汉弟子中,有许多是相当年轻的沙弥。阿姜曼对此感到
怀疑,所以他深思了这件事。他了解到“阿罗汉”一词并不专指比丘,只要内心完全清净
的沙弥也可以是一位阿罗汉圣弟子,所以他们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任何争议。
阿姜曼正传有记载
阿姜曼证得阿罗汉果后见到过去入灭的佛和阿罗汉弟子还跟他们交谈,
不过我去问泰国隆波通这个问题时隆波通说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没记载所以他不回答,
隆波通的意思可能是自己亲证涅槃时就会知道没证得阿罗汉果前讨论这个没太大用处。
作者:
yaqqq (^^)
2019-06-29 17:55:00无余涅槃界? 不懂这名词,可以解释一下吗? 感谢!南传经论对于涅盘的解释是无记吗?还是有其它的解释?
南传法师不讲的原因之一希望禅修不要抱太多期待对任何现象都不执著的禅修者进步最快,最快到终点
作者:
yaqqq (^^)
2019-06-29 22:19:00了解 感谢~~忽然想到一个久远的问题,借这文章请教一下:南传经论有纪录or承认迦叶尊者.宾头卢尊者还在世上吗?
作者:
horse1200 (horsetiger)
2019-06-30 14:02:00现在是减劫 要看时间点 以前增劫的时候 人最久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