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如何善巧修善业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3-07 23:04:04
转自慧炬 https://www.facebook.com/towisdom/
〈如何善巧修善业〉曲望格西/印度色拉寺拉然巴格西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616/tow616-09.pdf
寂天菩萨《入行论》的偈颂中说:“施等波罗蜜,上上尤胜妙;勿因小失大,主要思
利他。”是指点我们修行善业的方便善巧之一─勤修六度时,勿因小失大,不可为了追寻
或在意一些微小的目的或少许利益,而失去了大善、大利益。本文将略讲此偈颂,以提供
给读者参考。
此偈颂中说的大、小应如何决定?经上说,自利利他二者中,主要应思惟利他。一般
人常会着眼于小利益,而错失大利益,因此一定要思前想后,这非常重要。若不能兼顾时
,要懂得衡量,货比三家不吃亏,以利益最大的先处理─也就是“为护大善应舍小利”。
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多替别人着想,如此一来,会让自己关怀的视野与心量越来越宽
大。若凡事只是为了利益自己,则视野与心量都会越来越狭窄,所以多多去思惟利他的事
,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第一句“施等波罗蜜”的意思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
罗蜜多(编按:亦称为波罗蜜)。
寂天菩萨说,要让自己的修行提升、进步,从布施波罗蜜多开始,到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六度万行逐步循序增上。
“上上尤胜妙”是说六度中,后者较前者胜妙,一定要让自己的修行越来越提升、越来越
增长。
波罗蜜多的含义
波罗蜜多的含义是什么?若就大、小乘而言,小乘几乎都不谈波罗蜜多;若就大乘而
言,古代印度那烂陀大学里,依所持宗义不同分成两派看法,这点须先了解,以免觉得各
论典所说有相互矛盾处。
(一)中观自续派认为的波罗蜜多
印度那烂陀大学中,以清辨论师为首的“中观自续派”认为,波罗蜜多只有“佛地”
才有,菩萨因还未证得佛果,所以未得到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与佛果是同义的,也就是说
中观自续派的看法是,波罗蜜多一定是佛果。因此佛的四身─色身分为两种:圆满报身和
化身;法身分为两种: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都称为波罗蜜多。
举例来说,中观自续派的弥勒菩萨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中提到,波罗蜜多从“言
诠门”分为四种(所谓言诠门,是指名称上的分类):道波罗蜜多、境波罗蜜多、经教波
罗蜜多、果波罗蜜多。
道波罗蜜多是什么?菩萨、圣者们的圣道,称为道波罗蜜多。境波罗蜜多指空性,是
自性波罗蜜多。经教波罗蜜多指的是经典,如般若八千颂、般若十万颂。果波罗蜜多是指
佛果,佛果与果波罗蜜多同义。
言诠门分类虽然有四种波罗蜜多,但真正的波罗蜜多是“果波罗蜜多”,这是中观自
续派的解释。
(二)中观应成派认为的波罗蜜多
而龙树、圣天、月称、寂天菩萨等“中观应成派”对波罗蜜多的解释就不一定局限于
佛地才有,菩萨也有波罗蜜多。
中观应成派认为,波罗蜜多可由“果”与“因”两个面向、阶段区分。
“果波罗蜜多”也就是佛果,成立“果波罗蜜多”是相观待的,一定有“因波罗蜜多
”,所以从因阶段之波罗蜜多与果阶段之波罗蜜多,分别安立两种名称差别,将菩萨行六
度万行的修学阶段安立为“因波罗蜜多”。是故,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是“因波罗蜜多”
,得到的结果则称为“果波罗蜜多”。
由于得到“果波罗蜜多”主要的因素来自于六度万行,所以六度万行也可称之为“波
罗蜜多”。
以上两派观点,只是解释角度不同而已。
布施波罗蜜多
其次谈“布施波罗蜜多”。
平时常听到的布施波罗蜜多是指什么样的布施才叫做布施波罗蜜多?
当然,我们个人也有布施,布施本身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主要是指“舍弃的心”,对
治的是自己的吝啬。我们送财物给别人,有舍弃的心就是布施。所舍的东西是布施的物品
,当然我们是布施者,接受的人就是受施者。
修布施是要提升自己舍弃的心,由吝啬、悭吝所造成的困扰都可以解决。若不懂这个
道理,当我们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布施出去时,或许会认为吃力不讨好,甚至会哀声叹气,
这不是真正的布施的意义。
我们一般人遇到苦恼,或发生不愉快的事,都是往外去看,其实烦恼的产生,源自于
自心不正确的思想所致,若继续跟随不正确的思想而走,并随之增长,就会造下更多恶业
,衍生更多烦恼。因此,欲解决这些烦恼,一定要以正确的思惟对治它,才可以对症下药
,远离烦恼。
佛告诉我们,因为众生充满吝啬的思想,由吝啬导致、引生出来很多的烦恼。若想追
寻快乐,不想领受痛苦,便要找到造成痛苦的原因,以对治自己内心的吝啬。最正确的方
法就是发起舍弃心,舍弃的心发得越多,就越能减少内心的吝啬,由吝啬带来的苦恼就没
有了,这是布施的重点。
要修布施,必须踏实地博学多闻、依经典教导如理思惟、再来修持,方能达到目的。
不然的话,光是手上拿着风马旗努力地摇,想招来财物,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凡夫一定
有缺点,但是对自己的缺点一定要认清,并学习如何正确改过迁善。
若表面上将财物送人,内心却没有舍弃,或当着外人面不好意思不布施,人家布施我
也跟着布施,心里没有真正发起舍弃心,这些都是流于形式,不是真正的布施。
当大家都一样努力与付出,但所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我们平常以为是
运气好,所以让自己工作顺利、职业生涯没有阻碍,其实这当中有很多看不到的“福德因
素”存在。所以世尊告诉我们“布施得财、持戒安乐”。我们尽量去布施,多培养自己舍
弃的心,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当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就看不到长远的结果。
持戒波罗蜜多
持戒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在家居士戒、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七众别解脱戒,菩
萨戒,密乘戒等等,这些戒条都是以巧妙的方式保护我们的心,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
不然的话,很多人把戒条当成约束自己,变成綑绑自己的绳索,那就误解了持戒的意义。
忍辱波罗蜜多
安忍的功德很大,一定要修安忍。在自己的家庭内,不论亲子、夫妻之间,以及与社
会人士来往也好,修安忍真的有很大的帮助。你想想看,不管遇到任何困难,谁欺负你、
讨厌你、得罪你,你完全面带笑容,善待他,心里没有一点不自在时,自然就能调伏、降
伏很多人,这是修忍辱的力量。
不要动不动就恼羞成怒,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瞋恚、贪心的过患,
彻底了解,就比较能控制住瞋恚。无论如何,谁来欺负我、责骂我,我绝对不会生气,这
一定要学,让自己内心要有这种动力。
精进波罗蜜多
是对于善法、大乘法的认真和持续修习,并且被菩提心所摄持。
禅定波罗蜜多
是缘空性的三摩地、安止,并且被菩提心所摄持。
般若波罗蜜多
第六度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空正见,通达空性的
智慧。被菩提心所摄持的空正见,是真正的第六度。
《入中论》第六品谈到,第五地的菩萨,安住于止观双运的三摩地入定当中,断完五
地自地烦恼,转移到六地的同时,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增上胜。第六品里为什么说六地菩
萨才有般若波罗蜜多增上胜呢?这里指的不是“才得到”的意思,虽然菩萨资粮道开始就
有了第六度般若波罗蜜多,但是《入中论》第六品当中提到的,从资粮道开始培养出来的
空正见,只是比量(依靠正确的理由,对某事物产生的正确认知)了解空性。初地能以现
量(用自身直接的经验,对某事物产生的正确认知)了解,但达到六地时,般若波罗蜜多
最增上、最强,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第六度般若波罗蜜多的基础是通达空性的智慧,且被菩提心所摄持。菩提心所摄
持的意思是说,一定有菩提心来陪伴、饶益它。
举例来讲,声闻、独觉的圣者、阿罗汉,都有通达空性的智慧,但他们没有菩提心,
所持的条件并不具足,所以其所拥有的空正见不叫般若波罗蜜多。
必须伴随菩提心
在这里还有一点一定要讲清楚,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
波罗蜜多”吗?并不是。
具足什么样的条件才称做“波罗蜜多”?必须要有“菩提心的伴随”,才能称为“波
罗蜜多”。
因为真正最主要的“波罗蜜多”是佛果,得到佛果的主要因素,是六度万行加波罗蜜
多。现在所累积的福德,能不能变成将来自己得到佛果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菩提心”的
摄持。
菩提就是佛果,菩提心就是希求菩提之心─为了一切众生我愿成佛。
由菩提心的摄持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是属于将来得到佛果主要的因素,
所以多加了一个波罗蜜多。
因为波罗蜜多是真正的佛果,而真正的波罗蜜多是从菩萨资粮道开始才有的。
#本文为作者讲于慧炬周一夜间佛法课程《入菩萨行论》部分内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