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弥陀要解研习报告》30(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1-21 23:50:53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九小段:
  “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深浅,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
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
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也”。这一段的意思说得深,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
说的话,特别是发心从事弘法、护法工作的人,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在自行化他的路上总不免退心,这是必然的现象。佛度众生,度就是教化,教导众生
,众生接受佛的教化。“化”,意思很深,我们常讲接受教诲,接受教诲只说到一边,不
圆满。教了怎么样?教了,你学了没有?你们不肯学,这个教诲没有成就,没有成绩。
  化就有成绩,化是变化气质,真有成就、成绩。古人说读书志在变化气质,它有个转
变,转变就是变化,转恶为善,真的转了,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都是教学具体的成绩
显示出来了。能够转凡成圣、化凡成圣,这是最好的成绩,圆满的成绩;能够转迷为悟,
这是第二等的成绩;能够教众生转恶为善,这是第三等成绩。像中国人打分数用甲乙丙,
转凡成圣是甲等,转迷为悟是乙等,转恶为善是丙等。“化”里头有这个意思在,众生接
受佛的教化,那决定是变化!最低程度也是转恶为善,真的起了变化。
  “其间难易深浅,总在于缘”,缘,不但佛法讲缘,世间法也讲缘,很多人不知道这
个意思,学生跟老师要有缘。缘从哪里看?学生尊重这个老师,喜爱这个老师,老师也喜
欢这个学生,这个师生缘就深了。缘深怎么样?学生听话,老师好教,因为学生对老师尊
重。真正尊重,尊重的样子是什么?依教奉行,老师教了,如果我做不到,自己感觉得对
不起老师,这就是缘的力量在推动。老师也是这样的,这个学生真正肯学,老师要没有好
好的教他,老师觉得我对不起这个学生。
  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常常给我说,说的都是古人的话。学生对老师有十分诚敬
,跟这个老师学,老师如果只教九分,还少一分,就对不起学生。如果这个学生对老师只
有五分的尊敬,老师不会教他六分。为什么?教他六分多了一分,他不能吸收,他不能接
受,那你叫白费力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
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教学,这里头必定有十分诚敬的学生,老师讲的东西真是和盘
托出,一点保留都没有。诚敬心不足的,你有几分诚敬你得几分,你没有诚敬心,你一分
都得不到。那个没有关系,为什么?你是属于旁听,也算是有缘,不错!因为平常你自己
向老师请教,老师不会教你的,今天讲堂里头有真正十分诚敬的学生,老师讲的东西精采
!你可以在旁边旁听。你能听多少,老师不负责任的。
  所以佛说法(我们常常在经典里面看到,但是我们看不懂,祖师注解就注出来),当
机者,那个当机者就是十分诚敬,佛这个法是对他说的,别的人是旁听的。像世尊讲《华
严》,《华严》的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菩萨。权教菩萨、声闻、缘觉那是旁
听的,佛不是对他讲的。但是遇到这个缘也算是不错,阿赖耶识里头种个种子,所以“总
在于缘”。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我这一生当中遇到三位老师,真的是恩德弘深。我们做学
生的人尊重、敬爱老师,老师对我们这个学生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感激老师教诲之恩。
用什么来感激?依教奉行。就是一般人讲的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弘法利生的功德,护法的
功德,回向给老师,报老师之恩。当年你教我没有白教,我们续佛慧命,等于接力赛跑一
样,老师把这个棒子交给我,我一定要完成,我再找接力的人。接力的人在哪里?对佛、
对法、对老师还是要有诚敬,没有诚敬这个棒子你拿不到。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诚,就是
一个敬,“不诚无物”,什么都谈不上。所以有诚敬,这有恩德。
  “种种教启”,教是教诲,启是启发。“能令欢喜信入”,学生真有真诚、恭敬,尊
师重道,他听老师教诲欢喜,他相信,他不怀疑,他能契入。“入”里头就是讲的解悟、
证悟,能解、能行、能证,就入了,这学生好教!在一般讲这学生有悟性,你一说他就懂
,他就明了。根差一点的人,难!你跟他讲,他不懂,他还是随顺烦恼习气,回不了头来
,这种人多。真正听了就相信、就理解,就能依教奉行,实在讲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
  这实实在在,我们平常在讲席里头常说,我没有说这些话,我常常讲“好学”,最重
要是“好”,爱好!人只要好学你一定能够遇到真善知识。为什么?感应,好学是能感,
能感动诸佛菩萨,能感动善知识。“好”,决定能依教奉行。你肯学、能信、能解,做不
到,这不是好学,你这个“好”字不够分数,没有达到标准。真正“好”,一定是依教奉
行,一定能做到。
  缘重要!同样一个道理,十方世界诸佛很多,为什么我们偏偏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
念别的佛?阿弥陀佛跟我有缘,我欢喜他,他也喜欢我,有缘!佛不度无缘之人。怎么知
道有缘?净土经典一接触就欢喜,这就是有缘。一听就能懂,懂了之后真正肯照做,依教
奉行,从这个地方就看出缘出来了。换另外一部经也能相信、也很欢喜,有时候许多地方
不懂,去请教人,听人讲,好像人家也没有讲清楚,没有办法依教奉行;或者懂了,行不
容易,太难了。这个法门容易、直捷、稳当、快速而且成功圆满,所以有缘!
  菩萨里头,菩萨也很多,偏偏念观世音菩萨,什么原因?观音菩萨跟娑婆世界的人有
缘,所以在中国,谚语里面常讲“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弥陀、观音好像跟中国人
特别有缘分,而且缘分很深,就这么个道理。十方诸佛也都知道,大概是弥陀、观音不但
跟我们这个地方有缘,跟十方世界众生都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所以诸佛如来宣扬,诸佛如
来劝我们发心跟弥陀、跟观音学习。缘深,确实这底下讲的这几句效果非常明显。
  “能令触动宿种”,宿种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种子,善知识、老师教诲你,会把你过去
生中阿赖耶识里头善根种子触动。换句话说,你的学习跟过去生的学习接上了,这个缘好
!跟过去生中学的接上了,本来是中断了,怎么断的?隔阴之迷,我们是业报身,来投胎
的时候把前世的善根种子忘掉了,虽有,不起现行、不起作用。善知识不断的在开导,豁
然悟了,悟是有原因的,过去生中曾经学过。这是老师的增上缘。
  “能令魔障难遮”,这是真的,你在菩提道上,你想修行,你想度化众生,都有魔障
来阻挠你。如果有善知识教导你,这个魔障就化解了。怎么化解?因为你有智慧了,你记
住善知识的教诲,你不怀疑,不迷惑。魔障有顺境、有逆境,你要有智慧、有慧眼,你能
够看得出来。顺境是什么?样样都很如意,让你起贪爱,要知道贪爱是烦恼,是三毒之一
,你在这个境界里起了贪爱不是好事情,魔障现前。你有智慧,它就不会障碍你,你会应
付得非常好。知恩报恩,感恩戴德,这个里头不生烦恼,烦恼是贪爱,不生贪心、不愚痴

  如果这个魔障是逆境,逆境怎么样?叫你生瞋恚、生嫉妒,不善的念头生起来。你要
能认识清楚,你要有智慧,把逆境转变成顺境,不但不能障碍你,有时候还把你提升了。
所以古大德跟我们讲了一句真话,“菩提道上无佛亦无魔”,这个话是真话。佛跟魔是从
哪里来?一念觉,情与无情都是佛境界,一念迷,情与无情统统是魔境界。给你说实在话
,确确实实没有佛也没有魔,魔跟佛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不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吗?一
切法从心想生。我心想觉而不迷,一切法都是佛法。我的心想迷惑颠倒,迷而不觉,一切
法都是魔障。所以佛、魔是自己念头上变现出来的境界。
  在最近这一段时期,大家都看到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从这个比喻上你应该能懂
。我们以善心,一念善,爱心、感谢的心,你看水结晶显示那么样的美。如果我们以恶念
,很不好的心态对这个水,这个水的结晶就非常难看。水没有好,也没有丑,好丑是我们
的心、我们的念头,它随着我们的念头来变。
  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也就是说人
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里头没有佛,也没有魔;佛是代表好,魔是代表丑,没有好丑。“好丑
在于心”,我们自己的心、念头!就跟那水一样,水没有好丑,我们以善念对它,它就变
得很美,我们以恶心对它,它变得很丑陋;水的本身确实没有好丑。你懂得这个道理,祖
师给我们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是平等的,真的是清净、平等,这是唯心所现。我们
看到好丑是自己的“识”变现出来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外面境界随着我们心念变现
出来的!
  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里面给我们讲,“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西方极乐世
界跟我们娑婆世界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为什么事实上有这么大的差距?人心不一样。极
乐世界的人心善,山河大地、有情无情都变得非常善。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心不善,自私
自利、贪瞋痴慢,所以这有情无情、山河大地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如果离开了居住在这个
地区人的心念,极乐跟娑婆是平等的,一点差别都没有。不同的差别就是居民心行不相同
。我们想把这个地球变成极乐世界,在理论上讲不难,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够断
恶修善,都能够破迷开悟,情与无情、山河大地统统都变成极乐世界,无量众宝庄严。理
如是,事亦如是。所以,真善知识帮助你,真的“能令魔障难遮”。
  我的老师,三个老师都往生了。李老师是最后走的,距离现在也十二年了。这十二年
当中我们也经历不少的魔障,但是都能够很顺利的通过。这什么原因?老师早年的教诲我
们记住了。遇到障难的时候,我们知道怎样把它化解,怎样不受阻挠,怎样提升自己的境
界,提升自行弘法的继续,不叫它中断,都是老师教的。如果老师要没有教导我们,我们
确实没有能力应付魔障。为什么?决定会跟它对立,决定会生瞋恚,那就错了。冤家宜解
不宜结,那就跟人家结怨。现在我们懂得这个方法,遇到怨怼,我们都能够从内心里面把
这个结化开,彼此双方都得利益,不结怨恨。
  “能令体性开发”,这一句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能帮助你开悟,体性开发就是禅宗
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开是开悟,发是发明。在净宗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体性开发是理一
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宗门里面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是一个境界。只是这三种不
同的法门,不同修行的方法,说的名词术语不一样,其实一个境界。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
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这个地方讲的体性开发。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的佛
性、法性;有情分上叫它做佛性,无情分上叫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合起来就叫做体性,
你明白了,你开发了。
  这个事情很难懂,也很难讲清楚,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醒,果然你明白了,对你
的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最大的帮助就是前面一句讲的“能令魔障难遮”。你真的懂得这个
道理,菩提道上一帆风顺,精进不懈,没障碍了。佛性,什么叫佛性?六根的本能就是佛
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本能,本能是佛性。什么是法
性?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对象就是法性,我们用见性见外面的色相,这个外面的色相是法
性。
  祖师大德常讲第一念,第一念是正念!第一念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你就是佛,
如如佛。但是问题在哪里?第二念就麻烦了,你就堕落,你不能保持第一念。因为第一念
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还没有起来。第二念你起心动念了,一起心动念就
落到意识里头去了,就把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了意识,变成八识,这就错了,就堕落
到凡夫。这一堕落自然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
那,要知道,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自性、真心,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
染污,这些东西叫做不觉;你有了这些东西你就不觉,佛法称你为凡夫。你没有妄想分别
执著,佛法称你为圣人,称你为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佛菩萨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所以叫一心不乱。我们有一心,但是
这一心非常快速,立刻就堕落到二、三、四,马上就堕落下来。一堕落之后我们眼见,就
是眼识见色尘,不叫色性了;耳识闻声尘,这凡夫境界。这样的心行就是搞六道轮回,把
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明了。真正懂得、真正明了了,六道
、九法界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为什么?它是虚幻的,不是真的。
  《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六道、十法界是梦幻泡影,在这
个里面只要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还是住你的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应化在
这个世间,我们凡夫住六道、住五浊恶世,他们住一真法界,一丝毫没有沾染。跟我们在
一起和光同尘,一样在一起吃喝玩乐,一样在一块聊天,两个不同境界,一个觉,一个迷
;觉的人住一真法界,迷的人住他自己变现的五浊境界,不一样!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亲近善友,佛是第一善友,我们要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我们看不懂、不认识,那必须要有
介绍人,介绍人是谁?祖师大德注解的是介绍人。你看《弥陀经》,我们找到三个最好的
介绍人,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幽溪大师,这三个人介绍得好!莲池大师的《疏钞》、蕅
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华严经》,《华严经》
有两位介绍人,清凉大师、李通玄长者,我们依据这两位的注解来学习。所以没有这些真
正有修有学,契入境界的人来引导我们,经典里面意思真的很深,我们很难体会,很不容
易契入,这些注解对我们太重要。
  早年方东美先生把清凉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看做是中国文化的国宝,无
比的尊重,所以他能契入。他没有出家人或者在家大德居士给他讲解!没有接触过佛门的
大德,他完全自己在家里读经。他怎么能读懂?没有别的,诚敬。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以后
李老师教给我的,至诚感通!方先生确实是至诚感通,没有人给他讲,也没有人跟他商量
,跟他在一块学习,没有,自己一个人。我们看他的成就,看他在学校里面的教学,在那
个时候没有录相,有录音,学生从录音带把他老人家所讲的整理成文字,现在都有流通,
不可思议。下面说。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这一句话很重要。法身是什么?法身是理体,前面讲的体性
,体性是法身。诸佛如来从哪里来的?众生有感,法身有应。法身怎么应法?法身现相应
,法身本来没有相,它能现相,现相就是诸佛的应化身。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
度,应化身,众生有感,法身就应。法身是一,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应化身
无量无边,千百亿化身。千百亿还是有数字,实际上没有数字的,千百亿只是形容,只是
表法,无量无边,哪个地方众生有感,立刻就应。
  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这个地方讲“诸佛本从法身垂迹”,这里包括菩萨
,菩萨亦如是。不但包括菩萨,包括声闻,包括缘觉,包括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普
门品》里头大家不是念过?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可思议。我们看《普门品》
里面三十二应,那是举例子说,把他的应身区分为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统
统是“法身垂迹”。
  “固结缘种”,固是坚固,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
畏亦然”,这是佛在经论里面常说的。所以我们跟一切诸佛如来都有缘,跟一切菩萨也都
有缘,跟一切众生都有同样的缘。缘就是现在讲的关系,现在不讲缘讲关系,我们跟佛的
关系,跟菩萨的关系,跟声闻缘觉的关系,跟一切众生的关系都非常密切,这怎么能说没
有关系?“若世出世”,世间,就是九法界众生,出世,就是四圣,“悉不可思议也”,
真的是不可思议,不是假的。没有一个众生跟我们没有缘的,不但有情众生跟我有缘,无
情众生都不例外。
  《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无情都不例外。但是为什么又说
这个人跟我有缘,那个人跟我没有缘?统统都有缘,缘里面还有亲疏。譬如我们这一家人
,一家人父子最亲,我们常讲一等亲,缘最密切的。第二个是兄弟,兄弟姐妹,同胞兄弟
姐妹,二等亲;到第三代跟你的孙子,跟你的姪孙三等亲。所以有亲疏不同,统统有关系
,亲疏不一样。世法可以比佛法,佛法亦复如是。我们跟一切诸佛如来都有缘,这是真的
,不是假的。但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跟某一个佛常常往来,常常亲近,那跟他的缘,跟
另外那个佛的缘就不一样,就这么回事情。
  朋友之间,我们跟哪些人常常往来,这里头的情跟一般人的情又不一样。然后你才真
正懂得佛门里面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你才懂得这个意思。实际上讲,哪个人没有缘?统
统有缘。佛不度无缘之人是缘比较浅、比较薄。缘深、缘厚见面生欢喜心,我们讲,很投
缘,那就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常常在一起。或者是常常是一家人,常常是好朋友,常常
是同参道友,这个缘就很深,很容易融和。彼此能够建立互信,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
相依靠,这个缘深!这个道理要懂,并不是真的没有缘,山河大地、植物矿物统统有缘。
  你说没有缘的话,这个水,为什么你以爱心对它,它就会结晶很美的像花朵一样,为
什么它会有这个结晶?这个地方你要晓得,有缘。你不好的念头对它,它就显得很丑陋,
这都是缘,没有缘的话怎么能讲得通!这个缘是什么?体性。一个体性,在无情众生,水
是无情称作法性,我们是有情称为佛性。佛性跟法性,总而言之合起来就是体性。所以世
出世法都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
==
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心想觉而不迷,一切法都是佛法。我的心想迷惑颠倒,迷而不觉,一切法都是魔障。
所以佛、魔是自己念头上变现出来的境界。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1-22 16:28:00
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1-22 20:5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11-22 21:5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olumn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2018-11-22 21:59:00
阿弥陀佛
作者: AaronEckhar (Aaron)   2018-11-22 23:28:00
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11-23 11:19: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12-04 05:50: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