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3.3.1.2.8 复习
道有大乘道及小乘道,小乘道又分声闻道及独觉道,声闻道已讲完了,今天要继续看
独觉道。
独觉道及声闻道多半类似,只有少部分差异,但基本上都属于小乘道。要成为小乘道
,或要入小乘道的主要门槛,是要先产生无造作出离的想法(即无造作的出离心),当行
者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可以说是入道(入小乘道)。
若要进一步入大乘道,就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大悲心、菩提心,才有办法进
入大乘道。因为声闻行者及独觉行者只有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没有生起大悲心及菩提心
,所以他们同为小乘道,无法进入大乘道,就这点讲,声闻道及独觉道是类似的。
3.3.1.3 独觉地
1.定义
“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的独觉智”,就是“独觉地”的定义。
地与道是同义词,所以独觉地就是独觉道,为什么会称为地呢?即定义中提到的“所
依基础”,是什么的所依基础呢?将来产生众多功德结果的所依基础,即将来能够成为“
产生众多功德结果的智”,就是此处所称的“地”。
独觉地或独觉道有五个分类,如同声闻道的五个分类,所以独觉道也有独觉资粮道、
独觉加行道、独觉见道、独觉修道、独觉无学道。以地的角度来讲,独觉的资粮地(道)
,它随后的相续就是独觉的加行道、独觉见道、独觉修道、独觉无学道。
有独觉资粮道作为所依(基础),就可以产生随后的相续—加行道、见道、修道、无
学道的功德,所以它(独觉资粮道)就是这些果的基础或所依的智。
同样的,以独觉加行道的角度来讲,独觉加行道随后的相续,有独觉的见道、独觉的
修道、独觉的无学道,它们都是独觉加行道的结果,亦即是它的功德。从此角度讲,独觉
的加行道就是这些功德所依基础的智。
从独觉见道的角度来讲,它是独觉见道随后的相续,还有独觉的修道、独觉的无学道
所依基础之智,透过此独觉见道作为基础可以产生随后这些功德;以独觉修道的角度作为
基础,它也一样可以作为独觉修道随后的相续,还有独觉的无学道功德的基础之智,作为
产生这些功德的基础之智。以无学道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样,独觉无学道的随后相续就是独
觉无学道的果。
所以不论从五道的哪一道作为基础,都有它随后的相续的这些功德,每一道都可以作
为它随后相续的功德的所依基础的智。
“独觉地”、“独觉的现观”及“独觉智”,这些是同义词。
2.分类
若予以区分,有二:独觉异生地(凡夫地)及独觉圣者地(P.25)。
此种分法与声闻地的分法一样,也是分为声闻的异生地及声闻的圣者地,将来谈大乘
地也一样,分为大乘异生地、大乘圣者地。
其中独觉资粮道及独觉加行道属于独觉的异生地,独觉的见道、独觉的修道、独觉的
无学道三者属于独觉的圣者地。这种区分在声闻的情况也一样,在大乘的五道中也是一样。
‧独觉异生地
独觉异生地若予以区分,有二:独觉资粮道及独觉加行道(P.25 L4)
3.3.1.3.1 解释独觉资粮道
1.定义
“独觉的法现观”,就是“独觉资粮道”的定义。
此种定义的方式,跟之前未区分声闻道、独觉道及大乘道所谈的“法现观”,就是资
粮道的定义,当谈到声闻的资粮道就是在“法现观”之前加上“声闻的”法现观,同样的
,独觉资粮道也是在“法现观”的前面加上“独觉的”法现观,就是独觉资粮道的定义。
2.同义词
“独觉资粮道”、“独觉法现观”与“独觉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3.分类
假设对于声闻资粮道的分类已经有了解的话,它进行(分类)的方式其实是类似的,
可以参考P.10,此处的分法跟P.10 的分法类似。
独觉资粮道若予以区分,有分为“下品”、“中品”及“上品”三者;或者分为“现
前”、“比度”及“再决知”三者;或者分为“闻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三者
等,与声闻类似。
在独觉资粮道下品的阶段当中,分为“了解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与“不了解二空
(能取所取异体空)”两类(的行者),而到了资粮道的中品,则必定要了解二空(能取所
取异体空),因为当转移至资粮道上品时,必定要证得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止,而
要证得那个止,必须先行了解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是指,色及执色的认知是异质(不同质)空(不是),或
者可以说是外境不成立,即唯识的法无我,这二者的意思一样,也就是色与执色的量二者
是异质空,或说所取能取异质空或外境不成立。
在独觉下品资粮道的时候,这二类(了解二空或不了解二空这二类)的行者都有,但
是,如果行者要从独觉资粮道的下品转移到中品,他一定要了解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当行者要到资粮道上品时,一定要证得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的止(奢摩他),此即是上品的门槛。若是这样的话,在中品时就要先了解二空才有办法,
因为中品如果没有先了解二空,就不可能在上品的时候证得缘二空的止,亦即因为上品必
须证得缘二空的止的理由,所以倒推回来知道在中品一定要了解二空,不然就无法从中品
晋升到上品。
独觉资粮道主要所修是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或说独觉行者主要所修是二空,这情
况跟之前声闻行者主要所修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以及将来要说的大乘行者主要所修是
空性,这只是改换主要的所修而已,但是情况很类似。
就如声闻行者主要所修“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所指的就是“补特伽罗自己能独立之
实质有空”;独觉行者主要的所修就是“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即“色与取色的认知
是异质空”或“所取能取异质空”或“外境成立空”;大乘行者主要所修就是“谛实成立
空”或“空性”,这三类行者的主要所修不同,但是他们要从资粮道的下品转移到资粮道
的中品,进一步到上品,然后进一步到加行道,行进的模式是类似的。
譬如以声闻行者来讲,当声闻行者进到声闻资粮道下品的时候,此时的声闻行者有二
类,有一类是有了解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有一类并没有了解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但是
此位声闻道的行者若要进入资粮道的中品,就一定要了解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原因就是
因为假设他要进一步到资粮道的上品的时候,就必须要有缘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止,基于
此理由倒推回来,他必须在资粮道中品就要先了解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为什么声闻资粮道中品一定要先了解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其原因在于资粮道上品的
时候必须要有缘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止。同样的,假设声闻道的行者进一步要从资粮道的
上品晋升到声闻的加行道,而声闻加行道必须要有缘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双运,所以
一位声闻加行道的行者,必须要证得细品补特伽罗无我止观双运的三昧,才有办法进入声
闻的加行道。
同样,独觉行者来看也是,就如p.24倒数第4行所讲,在独觉资粮道下品的阶段当中
的行者也有两类,分为“了解二空”与“不了解二空”,如果这二类行者要晋升到资粮道
的中品,就一定要了解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原因是到资粮道上品的时候一定要证得缘
二空的止,倒推回来在中品就一定要了解二空。假设行者要从资粮道上品到独觉的加行道
,就必须证得缘二空的止观三昧才行。
将来谈大乘也是一样,大乘的行者在大乘资粮道下品也是有二类:了解空性及不了解
空性,当此类行者要进到大乘资粮道中品的时候,就一定要了解空性,原因跟前述类似,
因为大乘资粮道的上品一定要有缘空性的止,所以倒推回来大乘资粮道的中品就一定要了
解空性,当行者要进一步从大乘资粮道上品到大乘加行道,就必须证得缘空性的止观双运
三昧,才有办法进一步进到大乘加行道,走法的整个模式很类似,只是主要的所修要代换。
因此,暂时于独觉道中决定种姓的独觉资粮道上品者,他1证得缘二空的观、2证得缘
二空的止观双运、3证得缘二空的修所成慧、以及4证得独觉加行道,这些都是同时的。
“暂时”是指,他最终还是会回小向大从独觉阿罗汉走向大乘,“决定种姓”是指这
位行者一开始就是走独觉道,并不是先走声闻的资粮道、加行道然后再走入独觉道,他一
开始入道就从独觉资粮道一直到成就独觉的阿罗汉,在独觉道中都没有换。
他1证得缘二空的观(这是从独觉资粮道上品转移到独觉加行道的情况)、2证得缘二
空的止观双运、3证得缘二空的修所成慧、以及4证得独觉加行道,这些都是同时的。这个
情况在声闻行者、大乘的行者也类似,只是声闻行者就把前三者所提到“二空”改成“细
品补特伽罗无我”,第4个“独觉加行道”改成“声闻加行道”;大乘的行者就把前三个
“二空”改成“空性”,第4个“独觉加行道”改成“大乘加行道”,总的走法都类似。
前述所提的是,独觉资粮道上品晋升到独觉加行道的情况,我们可以比对第11页第6
行,暂时于声闻道中决定种姓的声闻资粮道上品者,他1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2证得
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双运、3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修所成慧、以及4证得声闻加行道,
这些都是同时的。即第25页前3行的内容与第11页3~9行的内容是类似,只是我们现在看的
是独觉行者,而11页谈的是声闻行者。
同样的,也可以跟大乘资粮道上品晋升到大乘加行道的情况做一比对,请看第29页第
4行,从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性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什么时候证得缘空性的观,
那他就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至大乘加行道,因此像这样住于资粮道上品的补特伽罗,他
1证得缘空性的观、2证得缘空性的止观双运、3证得缘空性的修所成慧、以及4证得大乘加
行道煖位,这些都是同时的。这些情况都是类似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