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6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6-09 07:18:37
(....接续前文....)
■ 修菩提心次第
CBETA B10,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上士道〉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_008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发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
果即为发心。初中(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分二:一、引发生起此心所依;二、正发此心。
初中(引发生起此心所依)分二: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今初(于诸有情令心平等)
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瞋,所生慈悲皆
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此是最后(无量舍)。
此(无量舍)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
此是后者。
修此渐次为易生故,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瞋令心平等。若能于此
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于亲友心未平等,或由贪、瞋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
平等。此亦平已,次于怨敌修平等心。此若未平,专见违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当徧
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若尔于彼由修何事能断贪、瞋?谓修二事。
就有情者,谓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缘于一类执为亲近而兴饶益,于他一类计为
疏远,或作损恼或不饶益,不应道理。
就自己者,当作是思,从无始来于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
于谁应贪,于谁当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说。又于亲属起贪爱时,如《月上童女请问经
》云:“我昔曾杀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杀害,一切互相为怨杀,汝等如何起贪心?”及如
前说无定过时(注),一切亲怨速疾变改所有道理,当善思惟,由此俱遣贪、瞋二心。此取
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亲怨之心,是灭由执怨亲为因所起贪瞋分党之心。
(注:无定过患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共中士道〉:
“思惟八苦,....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1.思惟生苦,分五,....
2.思惟老苦,分五,....3.思惟病苦,分五,....4.思惟死苦,分五,....5.思惟怨憎会
苦,分五,....6.思惟爱别离苦,分五,....7.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8.思惟宣
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
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发生此者,亦随当从
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故薄
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着极善抉择而为宣释。
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
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
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第二、思惟六苦者。....1.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
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
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
:“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
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
党类而起贪、瞋,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2.无饱足过患者,....”)
丑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
《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
慈薰习,次应修悲。”
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瞋不平恶
涩,如调善田。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
为切要。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
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展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
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
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
,若等尊重。”
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
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二、修念恩者。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
如博朵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唯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
为我母过诸数量。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
,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
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
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资具皆非易得,
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予。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
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
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
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
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
修习。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三、修报恩者。
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
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
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
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
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
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
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
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如《龙王鼓音颂》云
:“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
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
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
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
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子二、正发此心
第二、正发此心。
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唯
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胜利者,《三摩地王经》云:“徧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
,不及慈心一数分。”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
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
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
,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
法八德。”
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
然须励力。
《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
。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徧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等。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徧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
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
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
有情。
丑二、修悲
二、修悲中,....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