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重说偈言。舍离诸贪瞋。不住于愦闹。】
可见得愦闹是很容易引起贪瞋烦恼的。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你要是‘专住’,“住”就是心里存著,心里面有贪心、有瞋恚心,这是过失,这是
不应该作的。
【憍慢及觉观。皆由愦闹生。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赞叹热闹、喜欢热闹,佛在此地说了,这不是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必定远离。即使住
在这个环境里,也决定不染著,也决定不赞叹。再看第三首。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
喜欢世间的言论,这个言论包括了学术、文艺,以文艺这方面最多,像诗词、歌赋,
大学里面都特别开了这些课程。佛法里面,这是世论。当年在东晋的时候,我们净土宗初
祖远公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净土宗的念佛堂,当时与会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
起念佛共修。那时候有个大文学家谢灵运,跟远公也很熟悉,希望参加莲社,我们远公拒
绝,不让他进来。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喜欢世话,喜欢做文章、喜欢作诗、喜欢作词,
这个东西心不清净,怕妨碍别人,拒绝他入社。这是非常好的例子。
【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这些也都是过失,喜欢世论、放逸都是过失,不应该作。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耽著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其心常散逸。永离于正观。】
这两首教给我们,特别指著出家人,一定要‘舍多闻’。四弘誓愿里头,第三句不是
明明教给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地方又叫我们舍多闻,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
,没有。你要知道,此地是对谁说的?初业菩萨。初学的菩萨你的定力还没有成就,智慧
还没有开,你应当一门深入,这才对。如果你是慧行菩萨就不一样了,那佛就叫你广学多
闻。所以,四弘誓愿这四句可以说是行门的最高指导原则,你不能把它看错。第一叫你发
愿,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为什么先要发愿?你要不发愿,后面这三条根本没希望。你
想断烦恼,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你念念想到自己,你还能断得了烦恼吗?自私自利的
念头放不下。所以佛叫你发愿,念念度一切众生,以这个为基础,念念想一切众生,“我
”就忘掉了。这个法子妙绝了,我执不断,自己没有了。决定不能够为自己着想,决定不
能为自己小道场着想,念念都要想到尽虚空遍法界,念念想到一切众生,这跟佛、跟大菩
萨的想法就完全相同。以这个为基础去断烦恼,你的烦恼才断得干净。烦恼断干净,智慧
开了,智慧开了之后才学法门,学法门就快了。智慧没有开,学法门不但时间很长,而且
可以说你决定不能成就,你所学的那些东西都不是正知正见,不是佛之知见。清凉大师说
得很好,“有解无行”,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解是学法门。没断烦恼学法门,后来结
果是增长邪见,你学得愈多你的邪见愈多,你学得愈深你的邪见愈深;换句话说,将来的
结果是增长堕落,不是出离,这个一定要知道。初业菩萨一门深入。‘言论不如理’,不
如佛的教导必定有障碍,障碍你的禅定。
‘常思惟世间’,这个世间法,世间法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你要是耽著,你心里头
染著,你还想念,还不肯放下,‘何得于寂静’?寂静是禅定,是清净心,你怎么能得到
?所以诸位要问,我念佛什么时候得一心不乱?什么时候你的妄想、杂念统统舍掉,你就
得一心不乱,有一个妄想,一心不乱得不到。“我什么妄想都没有,我就希望得一心不乱
”,还是个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你得一心不乱。把得一心不乱的念头也舍掉,一心不
乱就现前;有个一心不乱在那里挡住,一心不乱就得不到。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万缘要舍
弃。‘其心常散逸’,散是散乱、放逸,‘永离于正观’,正知见不会现前的。再看,这
个偈颂一共是有二十四首,第六首:
【速得非梵行。】
这就是讲一般人的心理,求快、求新,这是错的,不是正确的观念,这不是梵行。
【諠杂无仪检。】
‘諠杂’是热闹、杂乱,失仪、失于检点。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
这就是远离三宝。
【弃舍离欲法。耽著非法言。】
‘离欲法’是正法,这是诸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的。下面说: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个四句是世尊为我们举例说明,他老人家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法舍身。这段故事在
《涅槃经》上,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为求半偈而舍全身。这就是‘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
目’,支分是部分,或者是手,或者是足,这是舍一部分,头目脑髓,为法不惜身命。这
个公案古德常常引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故事我们在
此地也不必说了。这是说明菩萨在求法的时候是以法为重,身命为轻。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这是感叹,有些初学的菩萨把自己身命看得很重;换句话说,轻视了佛法,听到一点
他就厌倦,就舍弃了,不能够勇猛精进。底下一首是又举了一个公案,也是世尊在因地上
的事情。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个故事在《贤愚经》里,在《贤愚经》第一卷,佛在因地做国王的时候,那个时候
他的名字叫修楼婆王,也是为了求一首偈,真的是佛法难闻。那首偈的内容好像是“一切
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首偈,而舍妻子财宝,所以他
真正肯舍。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哪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肯听闻佛法?这就说明佛法是真实之宝,世间所有一切财宝
不是真实的,充其量只能够帮助你生活上一点方便,在物质生活上一点方便。可是人生最
大的问题是生死大事,世间所有一切财宝不能解决的问题,佛法能解决问题。有人听一座
经,就是听一次,甚至于像世尊在因地上,一首偈,甚至于半偈两句,他真听明白了,就
能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佛法称之为宝,就在此地。佛称之为宝,佛能说。僧称之为
宝,僧给我们做榜样、做模范,这才称之为三宝。有智慧之人对于三宝重视,哪有有听经
的机会,他不肯来的?没有这个道理。再看下面偈经文。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这一首也是世尊以自己做榜样。他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没有一样不能舍,真
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非法的戏论他也放下。为什么原因?‘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这个东西如果要不放下,沾上一丝一毫,对你修行证果都是大障碍,所以你不容易解
脱。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这两句是勉励与会的大众。我们今天是世尊灭度之后三千年,我们能在此地聚会,展
开佛的遗教,实在讲与世尊当年的法会没有两样。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够领会佛的旨意
,能够奉行佛的教诲,这个善根福德因缘,比当年与会还要深厚,还要不可思议。
【若乐于解脱。最胜功德者。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
这六句是说一桩事情,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果我们真正爱好解脱,‘最胜功德’,
要用眼前的话来说,我们真正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
要真正有这种见解、有这种意愿,就是经上这两句话,你应该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你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应
问”真正的意思是决定不能放在心上,眼前有这些事情,可以做,这个不妨碍。问题是不
可以把它放在心上,事来了就做,做完了心就清净,这样就对了。
也许有人说,我要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我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得好?世间大多数人
都认为这个话很正确,这个观念是对的,你们学佛的人胡说八道。殊不知你一天到晚把这
个事情放在心上,怎么去想还没有把事情办好。佛的方法妙了,什么都不想,事情来的时
候办得有条有理,一点也没有办错。你要不相信的话,你去读佛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
没有预备,没有预先想想,这个人来的时候,我要想想跟他讲些什么?没想!你看他讲得
多有条理、多有层次。你们现在同修们,科判一展开,不要想是智慧,一想落到第六意识
里去,怎么想都有毛病,怎么想都不周全;不想就没有毛病,不想就样样都周全,这个妙
!可是世间人不相信,这就是他信假不信真,听骗不听劝,这个没办法。佛给你讲真的,
句句是真实话,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要把一切放下,让心地常常保持清净。事情来了,你
用智慧观照,哪里会错得了;绝不要落在意识里头,意识就是思惟、想像,这个东西不是
好事情。
底下两句话说得妙,‘衣食无胜利’,胜是殊胜,利是利益,衣食没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什么真正殊胜的利益。这个就是常讲,底下一句我们念下去,‘亦不证涅槃’,涅槃
是佛法,这两句合起来,法尚应舍,“亦不证涅槃”就是法尚应舍;“衣食无胜利”是何
况非法,衣食是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跟佛法都要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你
的心才清净。《无量寿经》上修学的纲领,你完全掌握到,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好
,都在经题上,我们修的是“清净平等觉”,我们得的是“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报
,那是你得到的。
【当称叹最胜。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应当‘称叹最胜’,最胜之法是什么?我们也要举个例,不举例好像太空洞了。譬如
佛在经上常常教给我们“万法皆空”,《金刚经》上说的“因果不空”,这是最胜之法;
特别是现前的大众根机,对我们最有实用的。而经上还有两句话重要,对我们念佛人来讲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要真正知道这个最殊胜的因果,要常常赞叹这个,常常
以这个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不必讲多,只要把这两句话讲清楚、讲明白,他要能接受、能
奉行,就得利益。
所以‘善来诸比丘’,这是讲出家人在一起,不要说这些世间言论,不要说世话,应
当‘互说诸法要’,聚会在一块应当说这些。这个“法要”,佛在此地讲的只是个原则,
是个纲领,我们修学的法门不一样,依据的经论不一样,法要也就不相同。譬如宗门里面
,它的法要是二句一偈,《金刚经》上最精彩的二句一偈,一偈就是最后“一切有为法”
这首偈。净宗的法要就是六字洪名,就这一句佛号。“互说诸法要”就是大家在一起念佛
,就是这个意思。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这是世尊教弥勒菩萨,常常向人请教,应当问这些事情。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
身确实不容易,既得人身,应当断恶修善,随分随力去做,‘白法’就是善法,教我们断
恶修善。经不可不读,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每天要读经,工作再忙碌,每天念五分钟也
好,经文念一段也好;不能念一部,念一段,经不可不读。读经,听佛的教诲,以恭敬心
、真诚心接受佛的教诲,养成一个习惯。所以一般佛弟子都有早晚课,早晚课当中,有一
段的时间读经。我们净宗的同修,我们特别定了一个课诵,观察现代人的根性,在这种繁
忙、压力沉重的社会当中生活,所以我们选择的经文,早晨早课选择《无量寿经》第六品
,四十八愿,晚课选择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三十二到三十七就是此地讲的“随分行白法
”,教给我们断恶修善,也就是持戒念佛。
‘读诵及禅定’,禅定就是修清净心。这个地方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叫你每
天盘腿面壁。如果你有时间,也很好,没有时间,要晓得这是广义的,禅定就是清净心。
念佛的时候就是修禅定,一切放下,这一句佛号念念相继,这就是修禅定。所以在早课当
中,你念经文是读诵,你念佛号是修禅定,就统统都具足。‘汝应如是问’,我们学佛的
人佛弟子相逢,彼此互相问讯,要问这些,你读经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心得?有没有悟处
?谈谈这些好,不要谈些是非人我,那个造罪业。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
末法时期的现象,世尊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如对目前。‘如来入涅槃’,佛
灭度之后,‘遗法当灭坏’,这是讲现代这个时代,此地经文虽然没有明说,意思都具足
。前面讲过,佛灭度之后五五百年,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佛法逐渐变质。虽然科技
发达,经典流通的量也多,流通面也很广,照这样说起来,佛法怎么会衰灭?衰灭是变质
了,大家把它讲错、解错、行错了,佛法就灭了。从哪些地方看?出家人放逸,在家人就
更不必说了。而实际上我们冷眼观察,现在出家人真正成就的往往比不上在家人。以台湾
做个例子,台湾这四、五十年当中,在家念佛往生的,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就很多,不
生病预知时至,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而出家人当中,没有听说一个,走的时候好像
都生病,都昏迷不醒,不如在家人。你要问什么原因?在家人放下了,在家人年岁大了,
家业交给儿孙,真的自己一点牵挂都没有,所以他能走得那么自在。而出家人还有徒子徒
孙,还有庙产都放不下,这个糟糕。你仔细想想,都是这本经上讲的过失,一条放不下都
有麻烦,何况是条条都具足,那还得了吗?所以这是比丘喜欢聚会、喜欢热闹,不喜欢闲
静,‘为饮食利养’,名闻利养,画夜还要谈世话。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这首所说的还算是不错,为什么说他是‘愚人’?他造作罪业就是愚痴。还算不错,
他还觉悟,他还‘自知多毁犯’,有这两个字他还有救,要没有这两个字就没救了。我们
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宋朝的莹诃,他就是这样的人,大概也被释迦牟
尼佛看出来,这条可能就是说的他,他是宋朝时候人。自己晓得自己破戒,恐怕将来要堕
三恶道,求同参道友帮助他,有没有办法救他。这个同参也不错,给他一本《往生传》,
叫他自己去看,他看了非常受感动。于是一切放下念佛,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
,真心念,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就是求救。因为自己晓得自己要堕地狱,犯的罪业
太重,求阿弥陀佛救他。阿弥陀佛来了,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这十年当中好好
的修,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诃法师也了不起,他说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
诱惑,十年当中又不晓得要作多少罪过,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也
点点头,同意: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莹诃法师也很开心,好!三天之后,跟阿
弥陀佛约定三天之后。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果然来接他。这是造作恶业,自己知道要堕地
狱,求阿弥陀佛都能求得来。问题是我们同学们:我求了多少年,都没有求来!你不是真
心!你是妄想心求,你是乱心求,那当然求不来,人家是一心求,就求来了。所以一心不
乱,感应道交,就不可思议,才晓得一心之可贵。第十八首: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这是佛教导我们,应当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喜欢寂静,离开一切热闹场所。‘阿
兰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寂静处。寂静处的标准在哪里?从前那个时代大多是农业社会
,农家都养的有牛,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就很寂静,以这个为标准,牛叫的声音听不到。
现在找寂静地方就很困难,现在车马之声、飞机的噪音,比牛叫不晓得要高出多少倍。现
在这个寂静处只有从心地上求寂静,减少应酬,不必要的应酬尽量减少。这个事情也有困
难,我在此地再说一遍,讲经当中我曾经讲过很多遍,希望大家不要给我写信。我收的信
件还是太多,每年的信件堆起来都一大堆,我没有办法回人的信,所以不要给我写信,也
不要打电话给我。我将来想,在房间里我电话都不装,都不要。老实念佛就好了。你们说
有事情要来问法师,有什么事?都是些不相干的事;换句话说,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什么
事都没有,老实人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心念佛还有什么事?这才是大事!所以,古德的行
持、行谊,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体会到。‘志求无上道’,今天“无上道”就是念佛
求生净土。
【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憍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
这个六句是佛教给我们,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议论别人的是非,这是大病。不但与人
结下冤仇,惹祸上身,实在讲于自己修行是很大的障碍。所以世尊慈悲,在本经一开端就
教导我们不求他过、不说人罪。你看一开端,就这样教导我们,这句话重复很多遍,在这
个地方我们又见到了。什么时候我们不见别人的过失,你的过失就没有了,你就没有过失
。见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阿赖耶识里恶的种子起现行,别人影子一晃,就把你阿赖耶识
里恶的种子牵出来。不是他的过,正是自己的过失,别人哪有过失?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
想。
‘自谓最尊胜’这是傲慢的根本,‘憍恣放逸本’这句话是接前面两句,前面两句是
“憍恣放逸本”,这就是自己的大过失。‘莫轻下劣人’,后面三句又是一桩事情,我们
对于下劣的人决定不可轻视,为什么?你不要看他,瞧不起他,也许他的成就超过我们自
己,这个实在的。譬如我们讲经说法的法师,得到许多信众的恭敬、赞叹、供养,自以为
了不起。旁边一个不识字的老粗,一个念佛人,也许人家念三年,站着往生,见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生搞不好还要堕三途,哪里能比得上人?不可轻视。特别像谛闲法师那锅漏匠
的徒弟,你们想想看那个成就还得了,在历史上来说也是稀有。所以,不可以轻慢任何一
个人,他在如来遗法当中也许他得解脱。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现代出家人哪个不破戒?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出家人没有一个破戒的。这个
话看起来好像是两极端的,相矛盾的,其实是一句话。近代对于律学有研究的人,我们大
家公认的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在他著作里面,在他《讲演录》里面,过去他在闽南佛学院
讲演的《讲演录》里面有。他说得很清楚,据他的考察,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而
比丘受戒至少要五位比丘传戒,你才能够得戒,南宋以后中国就没有比丘了,哪有真的比
丘?这是名字比丘,没有真的。换句话说,既没有真正的比丘,你所受的戒都不能得戒,
你戒都没有得,你怎么会破戒?没有得戒当然没有破戒,从这说的。
所以明朝末年,蕅益大师求戒,用什么方法求?用占察轮相求,那也是属于地藏菩萨
三经之一,《占察善恶业报经》。他用这个方法,在佛菩萨面前自誓受戒,用这个求。他
一生持菩萨戒、沙弥戒,菩萨、沙弥戒可以自己在菩萨面前求的,能够得戒;比丘戒不行
,一定要有五比丘以上才能传戒。所以他受了形式上的比丘戒,自己以后退戒,一生称菩
萨沙弥,他是菩萨沙弥。他的徒弟看看老师是菩萨沙弥,他都不敢称沙弥,所以成时法师
,蕅益大师的著作是成时把他整理流通的,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成时自称“出家优婆塞”
。这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真正的身分,自己真正的身分是出家优婆塞,这是真正的身
分,这是我们要晓得。
纵然破戒,古德常讲,破戒不怕,破见就不得了,破见没救,破戒有救。莹诃法师的
往生,就是破戒有救。所以真正忏悔,真正回头,有救。破见是什么?对于佛法因果不相
信,那他就不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想帮忙也帮不上,这就没救了,要懂得这个道理。‘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可见得他没破见,没破见这就是‘解脱因’。所以我们对于
他破戒的过失,不要去议论他,不要去常常伺求他的过失,那是错误。
【摧伏贪瞋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这是教给我们,为什么不要求人家的过失?为什么不要说人家的过失?贪瞋痴烦恼难
断,不但断难,伏也难,这个要知道。他的烦恼没断,想想我自己的烦恼断了没有?看到
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这是修行人应当的态度。对于别人放逸也不要去惊怪他,为什
么?习气!习气不是这一生的,无量劫来的,‘余习法应尔’,这是正常现象,有什么值
得奇怪的?所以不需要说,不需要举别人的罪过。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佛这首偈说得好,如果是‘清净比丘’,决定不会伺求别人过失,决定不会说别人过
失。如果他说别人过失,这不是真实出家人,不是真实比丘。不但不是真实,是最不真实
,他加个“最”字,你说这语气加得多重,这个不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从哪里修起?从
“不说人过”修起,大家要记住。到道场来还张家长李家短,那你就不是修行人,从前不
知道,情有可原,现在知道了,从今而后不要再说是非。大家见面,合掌阿弥陀佛,这就
好了,这是正法,不要再说是非。古德常讲,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闲话,这个很重要。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
‘如理修行’,如佛之教诲,佛经教里有道理、有方法,而且说出这些善恶因果的境
界,我们修行要如理如法,修正自己的行为。‘当须自观察’,修行从哪里修起?自己要
知道观察。观察,依照这部经上所说的就好,可以从这部经下手。‘求道诸比丘,舍离恶
言论’,世论世话尚且要舍,何况世间的恶言论?诸位要晓得,说这些恶言论,你每说一
遍你阿赖耶识里头又落下一个恶的种子,你说多麻烦。为什么不让阿赖耶识落阿弥陀佛的
种子?所以古人才教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这个话很有道理。你说一句话,那
个话是废话,如果话是恶话就更麻烦,你就在造恶业,阿赖耶上落下一个恶的种子,就是
你在造恶业。起心动念都是造业,为什么不造佛业?成佛之业,为什么不去造?怎么造成
佛的业?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你是造成佛之业。你要想世间人我是非,你造六道轮
回的业,你再要搞贪瞋痴慢,那你就是造地狱业,你何苦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自作自
受,没有别人在管这桩事情。佛不管这个事情,神也不管这个事情,阎王小鬼也不管这个
事情,这个事情到底从哪来的?自作自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舍离恶言论”,这个非
常重要。
‘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人喜欢闲静很难,难在哪里?闲静里面的滋味你没有
尝到。你现在尝的是乱烘烘的滋味,觉得很热闹、很喜欢,欢乐场所那个味道你尝到,寂
静之乐不知道超过那个多少倍,你没有尝到。这也就是一般讲你水平还不到,要好好去修
养,你看诸佛菩萨真乐。
这个二十四首偈颂里面多半是属于重颂,孤起颂不多。我们看末后的结论。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
这是对世尊的赞叹。
【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
这从来没有想到的,实在说弥勒菩萨哪有不知道?我们大家没有想到,天天去凑热闹
,没有想到热闹里头有这么多的过失。
【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
所修的功德都失掉了,确实没有丝毫的利益。不但没有利益,而且‘增长烦恼’。这
是你现前确实,你一天到晚是非人我,你离不开忧虑烦恼,将来还要‘堕诸恶趣’,果报
更苦。‘远离白法’,白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一切善法,你都忘掉,都舍弃了。末后这一句
,弥勒菩萨非常感叹的说:
【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要是真正的菩萨,菩萨就是觉悟之人,这个人真正觉悟了。‘求善法者’,一心一意
求善法,善法当中最殊胜的、最究竟的、最圆满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今天听到世
尊为我们讲这些过失,就应当舍离,应当放下,而乐于寂静。大众之中,处众之中,我们
今天讲现前的社会环境跟从前不一样,现在我们要找个牛叫听不到的环境已经不容易了。
从前地球很大,人口很少,现在人口密集,所以环境上是难得,可是在心境上就不难。虽
然在大众处众之中,我们念念是阿弥陀佛,不去想是非人我、不去想名闻利养、不去想五
欲六尘,保持清净心,这就是现代人乐处闲静。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在现
代环境当中怎样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辜负世尊对我们的期望。
这一段到这里讲完,底下一段要说世话的过失,我们下次再讲。
==
起心动念都是造业,为什么不造佛业?
在大众处众之中,我们念念是阿弥陀佛,不去想是非人我、不去想名闻利养、不去想五欲
六尘,保持清净心,这就是现代人乐处闲静。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