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无我”有二种分类,相对的,“我执”有二种分类: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人我执一词不够精确,要用补特伽罗我执;同样的,人无我一词不够精确,要用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我执”的相违品是“补特伽罗无我”,透过修习补特伽罗无我断除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的相违品是“法无我”,透过修习法无我断除法我执。如tang大说二种无我的内涵、二种我执的内涵、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内涵,不同宗义的认知并不相同。)小乘宗义没有谈到所知障,小乘宗义主要断除烦恼障得解脱烦恼障分遍计我执的烦恼障与俱生我执的烦恼障,遍计我执的烦恼障一般在汉传佛教称为见惑,俱生我执的烦恼障一般在汉传佛教称为思惑,也就是小乘宗义断除见思二惑得解脱大乘宗义的佛果位,除了断除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进一步断除所知障,所知障一般在汉传佛教称为尘沙惑,如华严经载八地菩萨已断尽了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进一步于八地至十地断除所知障的尘沙惑,最后断尽所知障的尘沙惑而圆满佛果(大乘宗义说的所知障,意谓障碍通达一切所知品,断除障碍通达一切所知品的所知障,故佛果称为一切遍知(遍智))(所知障障碍佛果,断除所知障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与爱我执相违。)延伸阅读:
#1Q5FseCu [地道] 《地道建立》 (20) 见所断-1↑文中提到: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烦恼障主要是障碍解脱,所知障主要是障碍成佛,所知障并不会障碍解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十地满心,....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经》:“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麁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菩提心无间入金刚喻定,得一切相智”《成唯识论》:“俱生所知种子(所知障之随眠),于十地中渐次断灭,直至等觉位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刹那中方永断尽。”《金光明最胜王经》:“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