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6)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28 17:08:5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3.3.1.2.2 复习
今天讲第11页,解说声闻加行道,在进入此科判之前,先稍为复习上周所谈的声闻资
粮道。
当行者一旦生起无造作出离心的时候,他就进入声闻的资粮道。资粮道分成下、中、
上三品,也就是他会进入声闻资粮道的下品。声闻资粮道的下、中、上三品,都有闻所成
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也都有现前知、比度知、再决知。
在声闻的资粮道下品,大多数的行者都已经透过比量了解补特伽罗无我,但还有少数
没有了解。到了声闻资粮道的中品全部都要了解,因为要了解补特伽罗无我,才有办法进
入资粮道的中品。要到声闻资粮道的上品,则必须要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一旦行者有
办法进一步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这位行者就进入声闻的加行道。
上次,有个地方没有翻出来,后来跟格西确认,一般来讲“止”就是“修所成慧”,
但是如果所缘是补伽罗无我的话,那“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并不等于“缘补特伽罗无
我的修所成慧”,而是“等于”缘“补特伽罗无我的修所成”。那什么才是缘补特伽罗无
我的修所成慧呢?要“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才是“缘补特伽罗无我的修所成慧”。
一个是“修所成”,一个是“修所成慧”,也就是“所缘”是“补特伽罗无我”时,
必须要做这样的区分。一般的情况,“止”就是“修所成慧”;(但是)如果所缘是“补
特伽罗无我”,“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只是“缘补特伽罗无我的修所成”,不是“缘补
特伽罗无我的修所成慧”;“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才能被称为“缘补特伽罗无我的修
所成慧”。
3.3.1.2.3 解释声闻加行道
1. 定义
“声闻的义现观”,就是“声闻加行道”的定义。
这情况类似于之前谈“义现观”是“加行道”的定义,只是在“义现观”前面加“声
闻的”,“加行道”前面加“声闻”,其意思是类似的。
声闻义现观的“义”是意义,主要是指佛说的经典的所诠义,而此所诠义主要是指无
我,所以这个“义”主要是指“无我义”。
现观在这里有这样的意思,也就是声闻的义现观表示这个时候的心,已经有“缘无我
义的止”,也有“缘无我义的观”,这二者都有了,这里的“现观”有这样的意思,所以
声闻的“义现观”,换句话讲,就是声闻“缘无我义的止观”的部分。这个止就如刚才所
说,“缘无我义的止”只能称为“缘无我义的修所成”,如果是“缘无我义的观”,才是
“缘无我义的修所成慧”。
2. 分类
“声闻加行道”若予区分,有声闻的“煖位”、“顶位”、“忍位”及“世第一法”
等四者。在独觉的时候也一样,就是把“声闻”改成“独觉”,即“独觉加行道”。若予
区分,有独觉的“煖位”、“顶位”、“忍位”及“世第一法”等四者。大乘也是一样,
就是把“声闻”改成“大乘”,“大乘加行道”若予区分,有大乘的“煖位”、“顶位”
、“忍位”及“世第一法”等四者,三乘的加行道分类都类似。
其中,前三者(煖位、顶位、忍位)的每一个,又分为下、中、上三品,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煖位”可以分成煖位的下品、煖位的中品、煖位的上品;“顶位”也一样分成
顶位的下品、顶位的中品、顶位的上品;“忍位”也一样分成忍位的下品、忍位的中品、
忍位的上品。〔前三者的每一个〕也可以分为“现前”、“比度”、“再决知”三者;以
及分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者。
然而,“世第一法”则无那样的区分,意即“世第一法”无法分成下、中、上三品及
现前、比度、再决知,也无法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理由何在呢?因为
它的时间非常短,因为声闻加行道世第一法是“时边际刹那”,因为时间很短的缘故,所
以无法做这样的区分。
在此阶段无法做闻、思、修的闻,所以无法有产生新的闻所成慧,既然无法产生新的
闻所成慧,所以也不会有新的思所成慧。但是他的相续是延续忍位的上品来的,所以可以
说他有修所成慧,但是这个修所成慧是前面忍位的相续,并不是新的,顶多可以说在世第
一法是修所成慧,但是不能做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的区分,因为时间太短。
“时边际刹那”一般它的时间长度,大概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弹指的声音的六十分之
一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说非常短,世第一法停留的时间就是这么短,紧接着这位行者就
会进入到见道位。
不仅声闻加行道的世第一法是“时边际刹那”,甚至它之前的忍位上品(忍位可以分
下品、中品、上品)时间的长度也是“时边际刹那”,所以这个部分跟世第一法是一样的
时间,都非常短。但是忍位的下品、中品的时间就不是“时边际刹那”了。要注意,只有
忍位的上品,它的时间是“时边际刹那”。所以行者到了忍位的上品停留的时间也是很短
,接着下一个“时边际刹那”就是世第一法,然后就进入见道位。(见道位有见道十六心
刹那。)
加行道忍位上品的时间是“时边际刹那”,加行道世第一法的时间也是“时边际刹那
”,这是根据世亲的《俱舍论》:“彼为一刹那,如是世第一。”“彼”就是指加行道忍
位的上品,“为一刹那”就是指一个“时边际刹那”,“如是”就是同样的,“世第一”
后面可以加几个字“也是一个时边际刹那”。
在声闻加行道的阶段,虽以修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听闻(闻所成慧)、思惟(思
所成慧),这个情况跟前面声闻资粮道刚好相反,声闻资粮道是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为
主,但是并不是就没有修所成慧。所以要说明的是声闻资粮道都有闻、思、修三慧,只是
以闻、思为主;声闻加行道来讲,也是都有三慧,但是以修所成慧为主。
声闻资粮道都有三慧,虽然以闻、思所成慧为主,但并不是没有修所成慧。同样地,
在声闻加行道的阶段,虽然以修所成慧为主,但并不是没有闻所成慧与思所成慧,这个之
前在第八页、第九页也引了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
这里再引一次,这里提到在声闻加行道是以修所成慧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听闻(闻所
成慧)与思惟(思所成慧),因为《阿毗达磨集论》当中清楚说过:“在声闻资粮道及加
行道这两个阶段中,皆有听闻(闻所成慧)、思惟(思所成慧)及修习(修所成慧)三者
。”因为《阿毗达磨集论》说:“什么是‘资粮道’?答: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
、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
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就是也有这些),亦即就像资粮道一样,加行道也是如此(亦
即也有闻思修三者)。”也就是虽然它是以修所成(慧)为主,但并不是没有闻、思。
从声闻加行道转移至声闻见道的情况,这里先谈到的行者,是指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
之声闻加行道世第一法的行者。因为之前谈过,在加行道的时候,这位行者已经有缘补特
伽罗无我的止,也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在之前早已透过比量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当他
有办法现观补特伽罗无我时,就会转移至声闻见道。
“暂时”与“决定”要用顿号把它隔开,“暂时”的意思是最终还是会回小向大,意
即这类的行者最终还是会进入大乘道。“决定为声闻种姓”意即这类的行者,一定要从声
闻的资粮道走到声闻的阿罗汉为止,也就是他一定会走完这一段,他中间不会转向独觉道
也不会转向大乘道,这个就称为“决定为声闻种姓”。“暂时”是说即使他证得声闻阿罗
汉,最后还是会回小向大进入大乘道,所以这里“暂时”与“决定为声闻种姓”要稍做区
分。
如果就“决定为声闻种姓”来看,假设这位行者,是声闻资粮道的话,他一定会继续
走到声闻的加行道、声闻的见道、声闻的修道,最后证得声闻的无学道—也就是声闻的阿
罗汉;如果他已经在声闻加行道的话,一样会走到声闻的见道、声闻的修道,然后证得声
闻的阿罗汉;如果在见道位他就进一步走到声闻的修道,然后证得声闻的阿罗汉;如果在
修道位,他就会证得声闻的阿罗汉。整个走完之后再回小向大,走大乘道。
接着要谈的,是跟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加行道世第一法的行者,不一样的,就
是“暂时不决定为声闻种性的行者”,“不决定”的意思是说这位行者他可能在资粮道,
还没有到加行道的时候,就遇到一位能够开示大乘的甚深与广大教法的善知识,他没有进
一步往声闻加行道走,在声闻资粮道还没有到声闻加行道前,就转向大乘,这类的行者就
是“暂时不决定为声闻种性”。
有一类行者,他走到加行道,但是还没有到见道,这时候遇到大乘的善知识,然后他
就转向到大乘;或者这位行者是声闻见道,还没有进入声闻修道,他遇到大乘善知识,然
后他转向大乘;或者他是声闻修道,还没有证得声闻阿罗汉,就遇到大乘善知识,然后就
转向大乘道。以上提到的都属于“暂时不决定为声闻种性”的行者。
3.3.1.2.4 “现观”及“分别知了解”补特伽罗无我之别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