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不执著的次第 (深见&广行的道次与现观)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09:53:11
摘自:四谛讲修佛学会法讯
http://denpashi.blogspot.tw/
《金刚经》里面一直谈到“空”或者“不要执著”,最重要的,要记得,《金刚经》
里面谈空或者不要执著的时候,一直都用缘起的理由,它没有把缘起丢在一边而只讲空,
而是以缘起的道理讲这个空。
比如“若菩萨有我相(自性见的我相)、众生相(自性见的众生相)、寿者相(自性
见的寿者相),即非菩萨。”,前面“若菩萨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讲缘起,把
它当理由,“即非菩萨”,破除前面这个执著,就是讲空性。
(注:透过正理观察,论式:(1) 有法 (2) 所立法 (3) 能立因。
有法指事例,有法+所立法指陈述的宗,能立因是用来支持宗的因。
例如经中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有法“庄严佛土”,非谛实有(所立法),缘起故(能立因)。庄严佛土是自性空。
以“缘起”为能立因,成立庄严佛土是“自性空”,“缘起自性空”(缘起无自性的存在
)是名庄严佛土的真实义。有法是存在的,其存在的方式,是缘起无自性的存在。)
所以,要非常注意,很多人会有这种反应:好像讲到空性或者读读《金刚经》,就说
:“啊,空了!”这是不对的,这有问题。他忘了前面那个“若…”,然后“即…”;而
没有把“若…”当理由(能立因)。
如果没有如理思惟好前面这个理由,就说“不想”或是“不要执著”的话,那不是《
金刚经》讲的内容,不是真正空性的意思。
如果只是“我不要想”、“我不要执著”的话,这是逃避而已,不是智慧。现在把缘
起当理由(能立因),以缘起的道理讲这个空性,那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对这些事情,看
到它的缘起如何;透过这样子,然后破除这个执著。
要记得这个“缘起”的理由,先有缘起,然后由于缘起这个力量的结果,于是没有什
么可执著;有这样子的次第。就像圣天菩萨的《四百论》所说的,先要认识业果这些缘起
的法,然后才会通达空性。
意思是,前面是理由,由这个理由、这个缘起,慢慢地培养、培养之后,就可以达到
修空性(以缘起为能立因,成立空性),或者可以学空性的一个境界,不是一下子马上就
说“空”,没有这样子的。要先培养缘起的法。
我们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话就可以理解:这个缘起的法,先下士道、中士道、上
士道,然后后面才讲空性。这个意思是,前面下士、中士、上士道这些,都是空性的理由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17:43:00
不知作者是谁,但他错解缘起。缘起实无次第。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18:30:00
道次世界:https://www.lamrimworld.org/ 雪歌仁波切讲授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19:22:00
我了解他希望学佛的人不要落入断灭见,但他的解释并不如法缘起并不是性空的理由,更没有所谓缘起的力量而证空性缘起即是性空,不是先有缘起,再得性空。他的表达字句并不圆融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19:34:00
空性是遮遣法,所空掉(遮遣)的内涵在不同宗义有不同层次,最究竟的缘起见,如你所言缘起即是性空。缘起是世俗,性空是胜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19:40:00
空性是究竟实相,不知道是什么宗派把它变成了遮遣法。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19:43:00
空性是所知,是对境的究竟实相,认识对境的角度,有成立法与遮遣法,空性这个对境属于遮遣法。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19:45:00
空性离能所,为什么说空性是所知?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19:46:00
所知的定义是量所通达的对境,从现证空性的当下而言,现证空性的瑜伽现量是能所二显隐没的根本定智,这时候能证的有境去除了义共相的杂夹,与对境如水注水没有分别,但圣者根本定智并非无所证,其所证的所知即是法性究竟实相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19:58:00
金刚经中佛已经说了,于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说圣者有所证,非佛所说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19:59:00
确实,没有实有、自性成立的法可得。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19:59:00
再者,缘起性空是实相,不应以此名词作为修行次第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01:00
你的疑问,菩提道次第广论毘钵舍那章有讨论过,略引如下: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02:00
世间法有生有灭,为待缘生。涅槃不生不灭,不待缘生。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02:00
认识一个法,不能只有认识名相,必须从这个法的名相、性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03:00
相、分类、事例、界线等都有认识,才能掌握它的内涵。涅槃有几种分类,从言诠门来说,例如自性涅槃是诸法上的自性空,诸法的自性空非新作、不待他作、非缘生,而真正的涅槃定义是断障的离系,圣者瑜伽现量现证空性的当下,如你所言是能所二显隐没。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11:00
如肇论所说,涅槃无名,而你竟然能够予以分类。这很明显出了问题认识一个法不能只有认识名相,这很重要。否则只是数他财宝佛法是为了解脱,不是拿来当理论研究的。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16:00
首先你要了解解脱的次第,例如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到现观实相般若这样的次第。先要有正见的认识。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20:00
修行需有次第,这没有疑义。但是拿实相当作修行次第实非正见。将涅槃分类,已经偏离佛法了。用世间人做学问,写论文的方式来学习佛法,对自身没有利益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23:00
涅槃的分类,如以言诠门说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等,除了自性涅槃非真正的涅槃,后三者都是具定义断障的离系涅槃。学佛不只停留在作学问,但要有正见若没有如理正确认识,则如盲导盲,落入盲修瞎练、错认消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26:00
空性,无相无不相,怎会有这么许多名相去解释?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26:00
习等过患,故应如理闻思修,闻思修三慧,次第一贯。以内道宗义而言,小乘宗义虽说无我,但并不说空性,大乘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28:00
我了解正见的重要,但以诸多名相来解释名相,已经太超过了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28:00
宗义才有说到空性,但同样是空性名相,唯识宗、中观自续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29:00
根本上已经落入名相的纠缠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29:00
、中观应成这三者,对于空性所诠释的内涵各不相同,例如唯识宗所诠的空性是能所异体空的圆成实性,自续所诠的空性是谛实成立空的空性,应成所诠的空性是自性成立空的空性,空相应缘起,这就是先前提到对于缘起内涵认识的差别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33:00
那我问你,空性会因三种不同的诠释而有差别吗?如果没有,这三种诠释只是为不同跟器的众生巧立的方便而已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34:00
空性是究竟实相,真相只有一种,因此上说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了,若真的要实修,就有需要抉择辩证了义的内涵暂时就先这样了,学习佛法最好要有系统次第的学习,若要深入上面所说宗义的实修,不妨可从宗义建立的科目学习,但是摄类学、心类学等也是能够深入学习宗义建立的基础。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5 20:40:00
唉,你觉得佛陀时代有摄类学跟心类学吗?你还要把时间花在学问的钻研上吗?当然,这是你的选择,旁人无从置喙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5 20:42:00
佛法三藏十二部很广,摄类学、心类学等是集摄的基础,例如心类学的来源有百法明门论、俱舍论等等。在藏传僧院的僧伽教育学习中,这是属于如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佛法,尤其是实修时,要把因位和果位、有境与对境、二谛的安立等关系区分清楚,如此在目标和次第上就能够比较认识清楚,比如说比量证得,到现量证得这样的过程)(另外提醒一下,这篇是手抄稿,如有文稿上听打或编辑上的错落疑义,可再请教学会,以免文字上因打字编辑的误失)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02:00
请问佛陀跟弟子之间的对答,有出现过以上的内容吗?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05:00
佛陀的经语,在古印度那烂陀大学的传承来说,有说佛授记二圣六庄严传承开演佛法的内涵,关于佛陀经语的量理理路有法称(六庄严之一)释量论开阐,佛陀教法经律论三藏构成一完整诠说与修学的体系。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16:00
我的观念,学佛以经为主,以论为辅。内容过于繁复的论述对于学佛反成干扰,见林不见树修行止观,必须息诸缘务,把学佛当成世间学问来研究某种意义上,变成攀缘了现在的佛学名相,是佛陀时代五比丘连听都没听过的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19:00
修学佛法,同意经、律、论三藏都需要,内容过于广大时对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19:00
却不妨碍五比丘能成就阿罗汉果,由此可见应机最为重要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20:00
于初学者确实不容易收摄,所以才要有统次第的学习,否则如你所言容易有见树不见林的过患,但对于如实的修学者,修学的细节都很重要,才不会只是落于表面浮泛的名相,无法正确深入的行持,而只是自己望文生义依文解义的相似法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26:00
佛陀时代的比丘,都是听闻佛开示后,闲居静处,如理思维最后心开意解。我想他们当时连论都没有,也不会流于表面只要掌握佛陀阐述的主要精神,依教奉行即可后人的发明,主要对应不同根基的人来开展就如同以前禅宗,有些师父要求弟子未开悟前不得读经就是这个道理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为了成就佛道,度尽无边众生。但如果在自己成就之前,沉浸在佛学的研究中。就如庄子所说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31:00
你误解了,佛法是解行并重,并非你以为的沉浸在佛学研究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32:00
大安般守意经,得息时弃息,得随企随,得止弃止,得观弃观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32:00
你要先跳出自己先入为主的框架,才能够更深入学习而获益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33:00
经律论亦是如此,故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33:00
不好意思,末学晚上还有课要上,现在没有那么时间,已经给钓竿了,其余的就是各人各自的努力。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34:00
你自己何尝不是在框架中?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35:00
所言如有得罪,还望海涵。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6 17:36:00
祝你上课得心开意解,法喜充满没有什么得罪,我知道自己资质到哪,繁复的东西学不来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6 17:37:00
谢谢 :)非量至量过程中,关于伺察意:#1JumarHI [心类] 伺察意
作者: vango (vango)   2017-09-27 06:10:00
经尚有真伪之分,更何况论?你有多少智慧,时间能做捡择?光从一个大乘非佛说走出来,重新认识大乘,花了我多久时间光一个十二缘起,就被打成只是“粗”的认识,不觉得有问题吗?对于论也好,藏传佛教也罢,我的态度就是不诋毁他,但也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于自己不清楚的论,藏传,不要去评论小乘也好,大乘也罢,均不离四谛缘起的道理。只是对于四谛缘起的体会深浅不同而已。十二缘起道理甚深,绝不会只是粗的缘起观,佛陀与弟子的对话,十二缘起占了很大一部分。佛陀弟子从十二缘起悟入,便足以解脱成就。末法众生,福德力薄,需有自知之明。贪多只会让自己走岔路简单问一句,上了这么多课,学这么多论述,你开悟了吗?人寿八十,有多少时间可以蹉跎。隔阴之迷,这辈子学的名相下辈子通通忘掉再从头来还要继续玩这种游戏吗?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7 06:43:00
你误解了,因为你没有学习过四部宗义所以会有这种误解。这里所说的粗细,是以宗义的角度而言,下部宗所说的十二缘起支的无明为粗分的无明我执,上部宗所说的十二缘起支的无明为细分无明我执。同样的,从宗义的角度而言,对于四谛的认识,也有上下部对四谛的认识有粗细层次的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您可能是好意,不过也可以试着学习尊重。末学认识的同学,六、七十岁的大有人在,超过其上的也有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可贵,所以才更加把握学习。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09-27 09:22:00
学习名相是为了学观念,就像先背单字才能看懂书,有了观念就算名相忘了,也能由观念推导出大概的意思.佛法学习是很长久的薰习累积,论上说初果最长要60劫学习不会白费一点一滴都会在,阿赖耶识或业力中中留下来,因此有人利根,听佛说几句就能证果,但我们听了却没感觉.多学习不会是浪费时间,观念会越来越清楚,修行之路才不会走错路.
作者: Adamcolton (NightRunner)   2017-09-27 09:29:00
禅宗不立文字、净土一句阿弥陀、格鲁五部论、个个是正宗。自赞毁他宗,只是爱我执在作怪。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09-27 10:03:00
您提到止观修行,止要未到地定,慧要思所成慧,是最基本要求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7 10:03:00
名相是个媒介,比如杯子是个名相,在英语就换了一个名相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09-27 10:04:00
但是一般人是不可能在一生中,就能具备这两个条件,也就是抱歉!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27 10:05:00
cup,不是说名相不重要,尤其是佛法的名相要翻译精准,这牵涉到内证的功夫,而对于学习者而言,只绕在名相上没有多大意义,对于一个法,初步的由名相认识后,比如说色法除了名相,还要由其性相、分类、事例、界限等有清楚的辨析,才能完整掌握一个法的内涵,心法上也是如此,这都是攸关修行的,实修上精不精准到不到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没有结合实修的观察,就只会觉得是繁复的理论,好似讲的与修的是割裂分开,懂得观察修行的人就能越学越广大深入内在的智慧发展择法慧的习气就能越增上,帮助心续的等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