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太上感应篇第三十二集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08-28 16:44:49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二集)  1999/6/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32
  诸位同学,大家好。
  【积德累功。】
  这一句,《汇编》里面引用《了凡四训》所讲的“积善之方”。一个修行人,修行人
就是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把不好的行为修正过来,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对于善恶要
有能力辨别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接着下面讲还有是、还有非,还有
偏正、还有半满,你要认识不清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种事常常有,很可能就
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断恶修善,而实际上所做的是断善修恶,恰恰相反
。这是佛在经论里,我们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说“可怜悯者”,这些人真正可怜,连
个是非、善恶都辨别不清楚。李老师过去说得更令人深省的,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没有能力
,利害摆在眼前你都不认识,所以造业,受极苦的报应。宇宙人生、天地之间的事,不但
佛法说得清楚、说得透彻,世间善人、世间的圣贤也说得不少。他们说的这些是不是真话
?自古至今,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中国的历史是相当完整的,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现代,
都有详实的记载,我们称之为信史,可以采信的,尤其是对于因果报应的记载更是详实。
从这些事实我们也证明,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实不虚。
  善恶里面论是非,古人有个标准,他说“不论现行,而论流弊”,这个眼光就看得深
、就看得远,到底是善是恶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现前。流弊,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对于社
会,对于空间跟时间的影响力,要从这个地方来观察。现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响不
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好事情,多少人赞叹。魏默深
也会集《无量寿经》。王居士的会集本收在《龙藏》里面,古时候的著书能够入藏,那是
大家公认的善本。为什么印光大师对他有严厉的批评?批评里面讲,他将原译本的字改动
了,他改动的,改得好,这是善,印光大师说他是恶,恶在哪里?印光大师看的是流弊,
就是它的影响。王龙舒可以改经,我也可以改经,你也可以改经,每一个人都把经典的字
,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这个经流传到后代就面目全非。印光大师的反对,不是反
对他不能会集,会集绝对不会反对的,不能改动经上的字。经上这个字虽然用得不好,但
是不能改,改的时候怕影响到未来。龙舒改没有问题,人家有学问、有修持,确实改得好
。我们后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这个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够,把这个难的改
成容易的,随自己的意思来改,那还得了吗?所以不能随自己的意思,随自己的意思错了
!就是像龙舒、魏源这样的大贤,印光大师还责备他们。但是他们对于净宗,确实是有贡
献,功不可没。
  正因为如此,夏莲居老居士才有第三个会集本出来。这个会集本避免前面的过失,有
前面会集的长处,没有前面会集的缺点,所以大家称它这善本,《无量寿经》的善本。这
个善本有没有好处?好处很多。最近这十几年当中,全世界的学佛的同修念佛的风气带起
来了,怎么带起来的?夏老居士会集本带起来的。许多人念这个本子,往生瑞相稀有,我
们亲眼见到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地区,亲耳所闻的太多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看
是非,这是举一桩事情。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一定要细心观察对于周边
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这个一般讲对历史的影响,我们要懂得。
  再远一点看,我们看孔老夫子那个时代,许多诸侯他们施政的表现并不能尽如人意,
夫子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能认识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帮助诸侯治国平天下。他有智慧
,他也有这个本事,可是诸侯接见他,对他都赞叹,没有一个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
教书。我们要问一问,他为什么不搞个革命?为什么不把那个旧政权推翻,取而代之?夫
子不干这个事情,不是他没有能力。你看看他的学生当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们今
天展开《论语》看看,各种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一个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
,会造成历史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个政权不满意,就要起来把它推翻,你要晓得,多少人
的生命财产在你这一念之间消失掉了,这个罪过多重。满足你一个人的欲望,让多少人遭
难,这个事情做不得。他施政虽然是不能尽如人意,还没有到应当被推翻的时候,没有到
。汤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纣王实在太不像话了,不把百姓当作人看待,这是应该的。一
个执政的人没有到这个时候!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不
善的设施慢慢的改。这都是懂得善恶,明白是非,人家看得远、看得深,这是圣人。孔子
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学,他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广及世
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
们要想想,人家是怎么看事情,是怎样处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别,似善而
恶,也有似恶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响善。可见得圣贤人对于是非、善恶跟我们标准
不一样,我们要留意。
  什么叫偏正?它这里面也举的有故事,举的吕文懿公,当时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
家的时候,乡里当然对他都尊敬,乡下有个人喝酒喝醉了,对吕相爷很没有礼貌,言语粗
鲁,侮辱宰相。这个宰相度量大,不计较他,算了,不要跟他计较,原谅他。过了一年之
后听说这个人犯罪判了死刑,关到监牢狱里去。吕公这个时候感觉得很难过,他说当时他
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里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于有今天,造这么大的恶。当时只是
一念仁厚之心,原谅他、饶恕他,不知道他以后做的是更大的过失。像这些地方,我们在
日常生活当中也常常见到,小过失不惩治,慢慢就养成他大恶,而且这个影响不好,养成
人人敢作恶,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安定?
  所以儒佛是师道,今天我们极力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是北京
师范大学提出来的。我看到了非常好,要把这八个字发扬光大,不限于北京城,我们要把
它流通到全世界。我们天天在讲,同学们天天也都在听,有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有这个意
识那你就是积德,真实的德行你心里头有了,你能把这个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
是积功,积德累功是这样成就的。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能不能给社会做一个好样子
?要存这个心,要这样行事,你就对了。所以一定要想,我这个做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对于将来一些学人有些什么影响?要常常想到这个地方。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后面是恶
事,不能不警觉。有一些是恶行后面后果很好,善事,这个所谓是偏中有正;善行后来影
响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响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相当深的涵养,你怎么能觉察得出来?而且这些事情一接触就要
明了,不是事情过后才想到,那个来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够当机立断,这是学问
,这是真实的功夫。平时存养不够深厚,临事就免不了有过失,许多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尤其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没有人讲道了,也没有人讲理了,乱世。乱世当中,
我们立志要想做好人、做圣贤谈何容易?这正是佛在经上常讲,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
因缘,我们做不到,希求是一桩事情,能不能满愿又是一桩事情。可是真正发愿的人,无
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会有成就,只要不退心,好善好德的念不会退转,这是因。缘是好学
,真正肯好学,那是佛法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就会得到佛菩萨的照顾。你
有好的愿,你不好学,不会成就;你好学,没有大愿,也不能成就。行愿相资这才能成就
,这个道理佛经里面讲得太多。古今这大圣大贤,我们从表面看,没有一个不好学,诸佛
菩萨是好学人的好榜样,我们应当要学习。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08-28 17:24:00
阿弥陀佛!
作者: Ipad56   2017-08-29 07:37: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