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佛说三转法轮经》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3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11-10 07:00:33
在修行次第上,一定要记住,我们必须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出离心,不是突然的、冒然
的就要修持大乘的菩提心,这样子是很困难的。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在这之前如果没有
出离心,菩提心根本不可能生得起来的,唯有内心对于整个轮回的痛苦有所认识、有所体
会,生起出离心,才有办法深入引发大乘的菩提心。
由于见到众生受无明我执颠倒见所缚,起惑造业感苦长夜流转生死,由出离心观见众
生苦生起了大悲心;愈深刻了解众生因为无明我执,起惑造业感苦,愈深刻引发大悲心,
这导致了发起为利他离苦得乐圆满菩提的菩提心,以及利他的菩萨行。
(注:佛法说“离苦得乐”,此中的“苦”,主要是指“行苦”,“行苦”是佛法不
共世间所说的苦,“行苦”为集谛所摄的有漏业与烦恼所引生。有漏业与烦恼所摄的有漏
近取蕴,是以无明我执颠倒见为根本,透过集谛所摄的无明缘行,引生苦谛所摄有漏近取
蕴的异熟果报。出离心与大悲心,是以厌离“行苦”的基础而生起。)
菩提心的修持,主要有“七支因果法”与“自他等换法”。
(一)“七支因果法”讲到七个互为因果的修持法。第一个是“知母”,知道众生皆
为母,修持知母后,心里面就能生起念恩的心,第二个是“念恩”;修持念恩后会生起报
恩的心,第三个就是“报恩”;修持知母、念恩、报恩的心,心里就会有对众生感到欢喜
的悦意慈,第四个就是“悦意慈”;修持悦意慈想给予众生快乐,内心就能引发大悲心,
第五个是“大悲心”;内心修持大悲心,就能生起想要救度众生、帮助众生的增上意乐,
第六个是“增上意乐”;如果心里有度化众生的热诚的增上意乐,自然就会有想要成佛的
心,第七个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
(二)“自他等换法”的修持次第,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思惟“爱我执”的过
患,只珍视自己就叫爱我执;第二是思惟珍爱他的利益,珍爱其他众生的殊胜利益;第三
是思惟不修自他等换的过患,以及修持自他等换的利益,想一想这样的修持对我们有什么
帮助,不做的话有什么过失;第四是修习以后应该能真的做到自他等换,也就是说如果我
们去修习,应该能够做到;第五是修持自他等换的方法。
修持“七支因果法”,次第有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乐、菩提
心;若是修持“自他等换法”,后面也要接七支因果法的最后面四支,亦即慈心、大悲心
、增上意乐、菩提心。
修持菩提心,不管是“七支因果法”或“自他等换法”,前面都要有一个准备的修持
,就是修持“平等舍”之后,才进入菩提心的修持。
如果融合这两种修持的话,应该要怎么修呢?就是先修知母、念恩、报恩,在还没生
起悦意慈以前,就修自他等换,也就是刚刚那五个步骤,再接修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
乐、菩提心。也就是先修平等舍,知母、念恩、报恩,然后思惟爱我执的过患、思惟爱他
执的利益等等五个,然后再修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
修持“平等舍”以前,须有相当程度的出离心才可以,内心里面对于中士、下士应该
有一些体悟,如此修行才会扎实。如果我们内心已经真正能够舍去对这一世的贪著,想要
追求这一世圆满的心已断除,接着也断除来世能够投生人道、天道过著更舒服日子的贪著
,往下修持大乘菩提心才会踏实。
所以,在修行次第上,一定要记住,我们必须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出离心,不是突然的
、冒然的就要修持大乘的菩提心,这样子是很困难的。
现在所讲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等等的修行,听起来大概就觉得这种法是劝人
为善的,应该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地的修持,但这种劝人为善、心地要善良,跟世俗所讲的
心地要善良相比,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深广也有很大的差别。
大乘教法里面所讲的你要心地善良,层次是当看到众生在受苦,内心有一种难以忍受
、情何以堪的感觉,内心就是不忍见到他们受苦,希望他们能够从痛苦解脱(灭谛)。解
脱(灭谛)指的是根本断除所有一切轮回的痛苦(苦谛),所有一切轮回的痛苦根本来自
于无明我执颠倒见及爱我执(集谛);这样,你就可以了解那种善良的心要到什么程度。
如果要一个人心里生起“我要去救度众生”、“我要让众生脱离痛苦”的念头,但他
自己却不了解痛苦,不想脱离痛苦,怎么可能想救度众生呢?因此,在一个人还没有生起
想要救度众生的心之前,势必要对自己受苦的情况有相当深入的体认,有了这种基础,才
会生起想要救众生的心。
一般世俗的爱心、善心、博爱,大多是看到一些众生在受苦,想办法用钱财、食物、
衣物等等去帮助他们,这一种善心的帮助,行善的层次只停留在这一生的帮助、这一生的
利益,对他的解脱是没有帮助的,更不用说像大乘所讲的度化众生成佛,现在所讲的大乘
菩提心的修持,跟世俗的博爱、爱心的修为,两个虽然外表的名相看起来一样,但内在深
广的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在这之前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根本不可能生得起来的,唯
有内心对于整个轮回的痛苦有所认识、有所体会,生起出离心,才有办法深入引发菩提心。
修持菩提心之前,心里要先有足够的出离心的体验,那么是不是只要内心有想要解脱
、想要出离轮回的心就够了呢?如果我们有个朋友,他希望自己好,他自己解脱,做事都
只想到自己,我们会说这种人很自私自利,觉得这种人并不是很高尚。想想看,我们从无
始轮回以来,从过去到现在,是不是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照顾我们?现世也是这个样子,
周遭还有很多的亲友、父母,我们怎么能够不管他们,只想自己解脱?如果一个人有这种
想法,我们会不会觉得他的想法自私,不值得效法,因为只有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已。
所以,为他人着想,想利益别人,有这种心,才是真正值得钦佩的高尚品德。利益众
生,是不是只要有出离心,知道轮回的痛苦,知道众生轮回的痛苦,想要解脱轮回,就能
够生起菩提心?这样是不够,还需要一条牵连两者的线,就是“悦意慈”。
想要生起菩提心,有一个关键,除了本身对轮回生起出离,还要对众生生起一种很亲
近的感觉。内心想要珍视、珍爱众生,当他们很重要,拉近他们,才会生起想要度化他们
而修持成佛的心。因此,不管“七支因果”或是“自他等换法”,修持关键就是如何生起
对众生亲近的感觉。
单只看到众生受苦,了解众生在受痛苦,是无法生起菩提心的,菩提心的根源—大悲
心也是无法生起的。要生起大悲心,得在心里引发对众生的珍爱,觉得他们的苦乐对你而
言很重要;因为看重众生,当看到他们受苦,才会生起救度他,让他脱离痛苦的心;不忍
见到他们受苦,想要救度的心,才是真正的悲心。
当我们看到敌人,那些我们怨恨、不喜欢的人受痛苦的时候,不会觉得他们受痛苦好
可怜,而会觉得:“这次你遇到了吧!活该!你看吧!平常作恶多端!你平常那副德性,
你现在倒楣了吧!”我们会觉得很开心、很得意。至于心里不特别喜欢也不特别讨厌的人
,看到他们受苦,会觉得“不干我的事”,无论他们痛苦或快乐,都跟我没关系,心里只
觉毫不相干而已。
但是,我们看到亲人受苦,内心就有一种迫切、焦虑感:“他们在受苦!我该如何让
他们减少痛苦?消除痛苦?从痛苦解脱出来?我要怎么做?”心中会有这种想法。我们都
看到众生在受苦,但是,看到不同亲疏远近的众生在受苦,内心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因
此,只有看到众生受苦,并无法使我们生起“我要救度他让,他脱离苦海”的情操。唯有
,靠内心对众生的珍爱、重视,不管什么人受苦,都不忍他人受苦的心,才能油然生起。
以“慈心”而言,对象并不是只有喜欢的那个人,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慈心,是为了
度化众生所做的深层修持,若想要生起“悲心”,就要先生起想要跟众生拉近距离、亲近
的、珍视众生的慈心。修持菩提心的两种传承法门,最主要的是提升自己内心对众生亲近
的感觉、珍视众生的情操,不论七支因果法或是自他等换法,重点都是在这里。
一般说慈心观可以对治瞋心,但是慈心观若不善巧,可能产生贪染的爱着,若缺乏智
慧如理思惟,如同一般世间父母对于子女的情爱,往往参染了贪爱的爱恋。世俗所说的爱
心混杂着贪染的贪爱,就如十二缘起支中的爱支、取支,会引生烦恼的能引业。
佛法所说的爱心,与一般世俗说的爱心,二者之本质、行相、果报都不相同。贪心或
世俗所说的爱心,本质是由非理作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行相是贪恋喜欢,作用果报是
痛苦,世俗所说的爱心会被烦恼相违。佛法说的爱心,本质是由如理作意,思惟与实际情
况相符合,行相是离苦而不是贪恋,作用果报是快乐,佛法所说的爱心不会被烦恼相违。
前面说过,两种由佛陀传承下来的菩提心法门,不论是“七支因果法”或“自他等换
法”,或融合这两种菩提心传承法门的修法,第一个要修持的是“平等舍”。
修持平等舍的时候,首先以中庸的人为对象,不是特别喜欢也不是特别讨厌的人,就
叫中庸或是平等的,先对中庸的人修持;接下来进入以自己的亲友,自己喜欢的人为修持
对象,最后对怨敌、敌人做修持。
对平等舍修持有些体会,才有办法进到下一个“知母”的修持,“知母”的修持是,
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如果心里无法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现在跟你说:“所有
众生都是你的母亲!”看到好的人也许能接受,看到可恶的人说“这是你母亲!”你怎么
能够接受呢?一开始,要先让自己内心凹凸不平的心态磨平,对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平
等看待。修持“平等舍”以前,须有相当程度的出离心才可以。
要建立知母的证量,如果地基没有打稳,就会高低不平,我们的知母就没有办法遍布
一切有情。对于亲、怨、中庸三者平等地对待,再来观修知母,才会有效。而且观修平等
舍之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开始我们不应该观总相的有情,应该观个别的众生,而且所
观的对象,必须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方的模样。若是一开始就观一切有情,你或许会觉
得好像可以生起慈悲,可是当你看到个别有情的时候,慈悲心又不见了,会有这种危险。
所以开始时,缘别相观修,而不要缘总相观修。别相观修做得不错时,再慢慢扩展到更多
的有情,最后到一切有情,届时再缘总相,就没有任何问题。
如理思惟四圣谛、十二缘起支生起出离心,次于一切有情修“平等舍”,接着,透过
“七支因果”与“自他等换”的教授,于一切有情上修持═>知母→念恩→报恩(产生悦
意慈心)→自他等换(思惟爱我执的过患等五个次第)→予乐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
发起为利有情离苦得乐愿成办佛果的菩提心。(注:佛果=一切相智,或称一切种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