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海十门讲记》 (11)
智敏上师
丙三 令僧安乐
“无诤心安,上下爱敬,互作加持,辗转教益,日进于道,和合安乐,非同世间,世
和苦集。此属道谛。”
第三,“令僧安乐”。这个“安乐”是身心都安乐,心没有忧恼,身也没有什么碰不
得的、刺激的事情,这是进一步,比“欢喜”深一层。
你安乐了,才能持久住下去,如果你感到住在这里不安乐,那就背起包裹要走人了。
想走的人都是不安乐,但是你自己要考一考,到底为什么事情不安乐?
若是自己做的事情不如法,人家提了意见,就火冒三丈,拔腿跑掉,这个不安乐是你
自己造成的。你住在这里能够把你的毛病习气发现出来,正是改的好机会,却不愿意改,
宁愿拿起包裹跑掉。跑掉了,你的烦恼也带在一起跑,你到哪里都不安乐。
所以,若住在某个地方不安乐,自己要考察一下:是环境太差了,都在抽烟喝酒、吵
吵闹闹的,不能修行呢?还是因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待下去?这个自己要观察,这就
要智慧了。佛教是智慧的教,我们修行,如果没有智慧、糊里糊涂的话,往往会走错道路
。
“令僧安乐”,欢喜之后,要能定得下来,还要身心安乐。
“无诤”,首先是前面说的六和,不要诤,没有诤之后才能够“心安”得下来。具体
就是“上下爱敬”,“上”即“上座”,“下”即“下座”,上座对下座要“爱”,跟自
己的子女一样地爱护;下座对上座要“敬”,跟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地恭敬,这样才能够
和合。如果上边的不爱护下边的,下边的不尊敬上边的,那就谈不上和合。
我们以前请人去照顾一个小沙弥,结果呢?跑开了三天。这个就是不爱的表现。人家
病了,若是真正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害病,一刻都不敢离开。现在派你去看看、照顾病人
,而且还是很危险的病,结果跑出去玩了三天,这个你“爱”在那里呢?这就是没有悲心
的表现。
你学佛法,即使三藏十二部都看过,可是悲心都没有的,那你学到哪里去了呢?你在
这个事上的表现太差了。佛的教法里尽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我们的仪轨天天这
么念,发愿要使众生安乐。结果你所做的是使他不安乐、使他不欢喜,这个你学到哪里去
了?
我们《五字真言》天天念,经上的东西要用到事上来啊!天天说要使众生安乐、要使
众生离苦恼。那么众生没有安乐,你就应给他安乐;众生有苦,你要给他除苦。
你说,“不关我的事,这个安乐我自己要,我不给他”,那你学什么?《五字真言》
念什么东西?念了半天还是念你自己的东西。有的人不爱念经,不爱念也是不知道经的好
处在哪里。你天天念,你的行动就会符合经上的要求,慢慢就做起来了;你不念,那永远
……。
果从何而来?天上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眼睛闭起来,睡了一夜,明天功德就出来
,那也是神话,不会有的。
这样上下相互爱敬,“互作加持”,互相作加持。有人说,上边的人可以加持我,我
是下边的人,怎么加持他呢?我们看阿底峡尊者,他有一次背痛,他就请他的大弟子仲登
吉加持。仲登吉有菩提心,他就听师父的话,给他一加持,背痛就好了。所以上下都能够
互作加持,不要说“哎,你加持我,我怎么加持你?”上边下边要互相加持。
“辗转教益”,不懂的,大家互相教。不要说“我是老上座,你是下座,你的话,我
听不进去的,你不要来教我,我该教你”,骄慢自大,不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夫子也有这个话,谦虚一点。你可能百分之九十懂得比他
多,但是另外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二他懂得比你多,那你也可以领教一下,没有关系。
“辗转教益”,互相地教益,将来得利益。
“日进于道”,这样子慢慢地、天天向上,入于道中,“和合安乐”,僧团和合,身
心都安乐。
“非同世间,世和苦集”,这个和合不是世间的家庭和睦,世间的和合是“苦集”(
苦、集二谛),那是有漏的。世间的和合、欢喜都是有漏法,所谓欢喜就是贪心,所谓瞋
恚就是瞋心,都是有漏法,都是感苦果的。
“此属道谛”,这个和合却不是世间的,而是出世的、无漏的道谛。学过《俱舍》的
人就知道,有为法里边,有漏的是苦集二谛,无漏的就是道谛。虽然僧团是有为法,但是
是无漏的,是道谛。
“日进于道”,天天向道进展,不是向有漏的泥坑里滚。所以出家就有这个好处,从
有漏到无漏;家庭是有漏的,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有漏,那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