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有分心和伪经大乘 中阴身 真如 第八识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20-03-13 23:57:52
有分心是第六识意识不是第七识、第八识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
识称为心,总共有89种心,
89心除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外其它心都是第六识意识,
有分心是第六识意识不是什么第七识、第八识。
受、想、行合称心所,
受只有一个心所,想只有一个心所,
行可细分为五十个心所,
总共有五十二心所。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56页:
一、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
二、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灭;
三、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缘取同一目标;
四、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拥有相同的心所依处色(ekavatthuka)。
(只有无色界天人的心不会依赖心所依处色)。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0页:
一世当中的离门心必定与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
目标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
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
下三种之一:
一、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
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
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
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
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或看到
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这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
去处。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
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
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
狱之火。
众生这辈子的有分心和上辈子的死心缘取同一目标(业或业相或趣相三者之一),
就人类来说意识(包含有分心)的心所依处色是心脏中的血。
大乘信徒有没有办法清楚说明:
一、 第七识、第八识和心、心所是不是同时生?
二、 第七识、第八识和心、心所是不是同时灭?
三、 第七识、第八识和心、心所是不是缘取同一目标?
四、 第七识、第八识和心、心所是不是拥有相同的心所依处色?
所有的89心(包含有分心)都有相同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有为相、共相。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8页:
特相:89心的特相是识知目标。
作用:89心的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pubbama),因为它领导诸心所,
也时常由它们陪伴。
现起:89心的现起是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里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
近因:89心的近因是名色(精神与物质),因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与色法地单独生起。
有为相:89心的刹那生灭称为“有为相”,涅槃不生不灭所以无“有为相”。
共相(三相):89心有无常、苦、无我三共相,涅槃没有无常和苦不过涅槃也是无我。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03-104页: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 bhava 的意思是“生
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
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
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
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
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
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
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
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
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
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
如此,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
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
个心识刹那。
除了入无想定和灭尽定外
有情生命任何时间都会有一个心和附属心所不断刹那生灭不会中断。
大乘信徒有没有办法清楚说明
第七识、第八识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有为相?共相?
http://www.dhammarain.org.tw/obituary.html
明法比丘(THE VEN. BHIKKHU U, METTA)生平简介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
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_content.htm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
06-Chap02_ADS_T.pdf
网址太长没缩网址。
明法比丘的《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第二 摄心所分别:
ch.2-7 至 ch.2-13
有说明89心有那些附属的心所。
89心的2个舍俱推度心、欲界8大果报心、色界5果报心、无色界4果报心
有可能成为有分心。
恶趣众生的有分心是欲界7不善果报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有些低等欲界天人和天生重度残障的人有分心是欲界8善果报心中的舍俱推度心,
除了低等欲界天人和天生重度残障的人之外
一般欲界天人和人的有分心是欲界8大果报心其中之一,
色界天人的有分心是色界心5果报心其中之一,
无色界天人的有分心是无色界心4果报心其中之一。
大乘信徒有没有办法清楚说明第七识、第八识和89心、52心所的关系?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1-170页详细说明
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的心路过程。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表 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1.刹那生灭的有分心流遇到色所缘呈现于眼门后生起五门转向心。
2.五门转向心刹那生灭后眼识生起。
3.眼识刹那生灭后接着生起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
4.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刹那生灭后生起七个速行心开始造业,
速行心前的心不会造业。
5.七个速行心刹那生灭后生起两个彼所缘果报心不会造业。
6.两个彼所缘果报心刹那生灭后又进入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要注意的是在眼门心路过程中除了眼识之外其它心都是第六识意识,
眼识和第六识意识不会同时出现。
7.将眼识改成耳识就是耳门心路。
依此类推可以了解其它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49页表 4-3: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清晰
1.刹那生灭的有分心流遇到清晰所缘呈现于意门后意门转向心生起。
2.意门转向心刹那生灭后生起七个速行心开始造业,
速行心前的心不会造业。
3.七个速行心刹那生灭后生起两个彼所缘果报心不会造业。
4.两个彼所缘果报心刹那生灭后又进入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不清晰
1.刹那生灭的有分心流遇到不清晰所缘呈现于意门后意门转向心生起。
2.意门转向心刹那生灭后生起七个速行心开始造业,
速行心前的心不会造业。
3.七个速行心刹那生灭后又进入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清楚说明有分心流和
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的心路过程,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清楚说明
所有众生每个刹那会有什么心、每个刹那的心有那些附属心所、心和心所取的所缘、
心和心所依赖的心所依处色。
大乘信徒有没有办法清楚说明第七识、第八识的心路过程?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
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_content.htm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
14-Appendix.pdf
网址太长没缩网址。
明法比丘的《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附录:
﹝附录 5-5﹞
有分心与阿赖耶识的异同
appendix-47 appendix-48 appendix-49
分析了有分心和第八识的不同说明第八识的错误。
上座部佛教“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对伪经大乘“真如”之批判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7尔时,世尊大般涅槃之时,与大比丘众行至拘尸那竭罗,时世尊依无常等法而令一切有情
生起感动,示现无余涅槃界之涅槃行相,于拘尸那竭罗末罗国〔熙连禅〕河畔之 跋单沙
罗双树间,头朝北卧于牀,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告汝等。诸比丘!我令汝等知一切
诸行是灭法,汝等不放逸而成就。为汝等,我宣说胜者之九分教,我宣说两分别、两波罗
提木叉,我宣说声闻之究竟智,我宣说大声闻之究竟智,我宣说辟支佛之到究竟智,我宣
说正等觉者之到究竟智,我宣说四正勤,我宣说四圣谛,我宣说七觉支,我宣说十二支缘
起,我宣说四念处、圣八支道、七果、八等至、九〔次第住〕定。诸比丘!我弟子堪能、
甚堪能、聪明、练达。而凡我所宣说此法与律,我灭后为汝等之师。我般涅槃之时,圣迦
叶忆念老年出家者须跋陀之暴言,而行法之合诵,净化佛语。由此更经百年,耶舍迦兰陀
子破跋耆子比丘等,为第二合诵。由此更经二百十八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破诸异派,为
第三合诵。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于铜鍱洲,住立我教。然,更由正等觉者般涅槃经五百年
,有名弥兰王,志求全阎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诸问,沙门婆罗门依微妙之问而
破时,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说,以种种之譬喻令感叹,不昙其教,至五千年之后,令
其教坚固住立。”
上座部佛教《弥兰王问经》记载
释迦牟尼佛预言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会有
目犍连子帝须、那先开示宣扬正法拆穿假佛法骗局让正法维持五千年,
目犍连子帝须、那先全都是有三明四无碍解智六神通的阿罗汉。
佛教分裂后只有上座部坚持不修改任何佛说过的戒律和教义,
其它部派不只不守佛规定的戒律还不断窜改佛教教义发明更多假佛法,
例如北道派就瞎掰一切法都有无为、不生、不灭的自性称为“真如”。
为了解决这种乱象阿育王请“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首的一千阿罗汉举行第三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中以“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首的一千阿罗汉发表《论事》批判了
“北道派”的“真如”“邪执”。
http://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19
论事第19卷
第五章 真如论
今称真如论。此处,色等一切诸法称为色等之自性,则称为真如。其真如不系属于有为之
色等,故言无为,乃一分北道派之邪执。
(自)一切法之真如是无为耶?(他)然。(自)是涅槃、护、住、归依、所趣、无没、
无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法之真如是无为,涅槃是无为耶
?(他)然。(自)有二无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二
无为耶?(他)然。(自)有二护……乃至……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
(自)色有色性,色性非无为耶?(他)然。(自)是涅槃、护、住、归依、所趣、无没
、无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有色性,色性非是无为耶?(他
)然。(自)有二无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二无为耶?(他
)然。(自)有二护……乃至……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受有受性,受性……乃至……想有想性,想性……乃至……行有行性,行性……乃
至……识有识性,识性非是无为耶?(他)然。(自)是涅槃、护、住、归依、所趣、无
没、无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识有识性,识性非是无为耶?(
他)然。(自)有六无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六无为耶?(
他)然。(自)有六护……乃至……中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一切法之真如是无为。”耶?(自)然。(他)一切法之真如是色
受想行识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一切法之真如是
无为。
结果北道派无法回答目犍连子帝须尊者问的问题说明真如的特性,
第三次结集后迷信真如的外道被目犍连子帝须尊者逐出僧团。
所谓的第七识、第八识就是真如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看懂目犍连子帝须尊者的开示就能明白真如、第七识、第八识的错误。
上座部佛教“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对伪经大乘“中有”(中阴身)之批判
原始佛教没有中有(中阴身),
佛教分裂后的印度阿育王时代
东山住部和正量部开始主张有情众生轮回中间必须经过中有(中阴身),
第三次结集中以“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首的一千阿罗汉发表《论事》批判了
东山住部和正量部的“中有”(中阴身)“邪执”。
http://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08
论事第8卷
第二章 中有论
此处,称中有论。此处,执“有中般涅槃者”之经语是不如理,“有名中有,其时如具天
眼者而无天眼者、如具神通者而无神通者之有情,窥察父母交会之时及月水时,七日或七
日以上住”者,乃东山住部与正量部之邪执。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欲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
)有中有耶?(他)然。(自)是色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
中有耶?(他)然。(自)是无色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于欲有与色有之中间有中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于色有与无色有之中间有中有耶?(
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欲有与色有之中间无中有耶?(他)然。(自)若“于欲有与色有之中
间无中有”者,汝不应言:“有中有。”(自)于色有与无色有之中间无中有耶
?(他)然。(自)若“于色有与无色有之中间无中有”者,汝不应言:“有中有。”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第五生、第六趣、第八识住、第十有情居耶?(他)
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中有是有、趣、有情居
、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业
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于中有之有情有生、老、死、没、再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于中有有色、受、想、行、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中有是五蕴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欲有,欲有是有、趣、有情居、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然。(自)
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有至欲有之业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业耶?(他)实不应如
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
(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没、再生耶?
(他)然。(自)于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没、再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于欲有有色、受、想、行、识耶?(他)然。(自)于中有有色、受、
想、行、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欲有是五蕴耶?(他)然。
(自)中有是五蕴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色有,色有是有、趣、有情居、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然。(自)
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有至色有之业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业耶?(他)实不应如
是言……乃至……。(自)有至色有之有情耶?(他)然。(他)有至中有之有情耶?(
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没、再生耶?(
他)然。(自)于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没、再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
至……。(自)于色有有色、受、想、行、识耶?(他)然。(自) [P.364] 于中有有
色、受、想、行、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有是五蕴有耶?(
他)然。(自)中有是五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无色有,无色有是有、趣、有情居、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然。(
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轮回、生、识住、得自体耶?(他)然。(自)有
至无色有之业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至无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实不应如是
言……乃至……。(自)于无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没、再生耶?(他)然。(自
)于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没、再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
)于无色有是有受、想、行、识耶?(他)然。(自)于中有是有受、想、行、识耶?(
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无色有是四蕴有耶?(他)然。(自)
中有是四蕴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于一切之有情有中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
至……。(自)于一切之有情无中有耶?(他)然。(自)若“于一切之有情无中有”者
,汝不应言:“有中有。”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于无间之补特伽罗有中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乃至……。(自)于无间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耶?(他)然。(自)若“于无间之补特伽
罗无中有”者,汝不应言:“有中有。”
(自)于非无间之补特伽罗有中有耶?(他)然。(自)于无间之补特伽罗有中有耶?(
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无间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耶?(他)然。(自)
于非无间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地狱之补特
伽罗……乃至……至无想有情之补特伽罗……乃至……至无色之补特伽罗有中有耶?(他
)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至无色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耶?(他)然。(自)若
“至无色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者,汝不应言:“有中有。”
(自)至非无色之补特伽罗有中有耶?(他)然。(自)至无色之补特伽罗有中有耶?(
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至无色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耶?(他)然。(自)
至非无色之补特伽罗无中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有中有。”耶?(自)然。(他)非有中般涅槃之补特伽罗耶?(自)
然。(他)若“有中般涅槃之补特伽罗”,是故汝应言:“有中有。”
(自)为“有中般涅槃之补特伽罗”而有中有耶?(他)然。(自)为“有生般涅槃之补
特伽罗”而有生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为“有中般涅槃之补特
伽罗”而有中有耶?(他)然。(自)为“有无行般涅槃……乃至……有行般涅槃之补特
伽罗”而有有行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结果东山住部和正量部无法回答目犍连子帝须尊者问的问题
说明“中有”(中阴身)的特性,
第三次结集后迷信“中有”(中阴身)的外道被目犍连子帝须尊者逐出僧团。
有六神通四无碍解智的上座部佛教那先尊者开示说明“中有”(中阴身)是假佛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弥兰王问经第1卷
时,尊者那先于其日、其夜,与无碍解俱逮得阿罗汉位。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8
弥兰王问经第8卷
第六 往他界色之问
王言:“尊者那先!我欲问速行事。尊者那先!有情往他界之时,或青、或赤
、或黄、或白、或茜、或光辉——以何色而行耶?或以象色、马色、车色而行耶?”
“大王!此不由世尊所说,不存在于三藏佛语中。”
“尊者那先!沙门瞿昙不说:‘有情往他界之时,或有青、赤、黄、白、茜、
光辉耶?’如何知一切耶?有情不行于他界。尊者那先!德者邪命〔外道〕之言者是如,
是真。彼之阿阇梨是贤者哉!彼言:‘世界是无,他界是无,有情行于他界是无。’”
“大王!请闻我所说。”
“尊者那先!然。予闻卿之所说。”
“大王!自我口所发,达卿耳之语言,于途中或见青、赤……乃至……光辉,耶?”
“尊者那先!予无见者。”
“大王!若我之言语于途中,或不见青、赤……乃至……光辉,我之语言不达
卿耳耶?卿言虚妄耶?”
“尊者那先!予不言虚妄。如语言者于途中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
光辉〕,卿之语言乃达于予之耳。”
“大王!如是,如有情往他界之时,于途中使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
…光辉〕,有情往他界恰如语言。”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于全阎浮提之大国请享受食。此
等之五蕴是不往他界,如是之五蕴不往者,则无轮回者耶?”
“大王!卿耕作其田耶?”
“尊者那先!然。予耕作其田,播植稻〔种〕。”
“大王!卿植于地上之稻〔种〕行于上方、稻〔穗〕端耶?如是之物生于稻之
〔穗〕端耶?”
“尊者那先!植于地上稻〔种〕于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于
稻〔穗〕之端。”
“大王!若植于地上稻〔种〕于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于稻
〔穗〕端,名稻者无耶?”
“尊者那先!稻非无,稻存。尊者那先!若植于地上之稻〔种〕于上、行稻之
〔穗〕端者,于上方得稻〔种〕。若如是之物生于稻〔穗〕之端者,等于稻穗端之谷粒生
,等重〔之谷粒〕生。”
“大王!如是,若此等之五蕴往他界,盲为再盲,哑为再哑。如何作
福耶?若如是之五蕴生,应依不善业而行于地狱。”
“请再譬喻之。”
“大王!例如〔点火之时〕,由一灯或焰、或炎转移他灯耶?如是之物生耶?”
“尊者那先!非由一灯或焰、或炎转移他灯,如是之物非生。”
“如是,大王!此等之五蕴非往他界,又如是之五蕴亦非生。”
“尊者那先!受蕴往他界耶?”
“大王!若受蕴往他界者,此等五蕴中唯受之彼等有情往他界而为受蕴耶?”
“尊者那先!不然。”
“大王!知其理由。于此自体之受蕴不往他界。”
“尊者那先!想蕴往他界耶?”
“大王!若想蕴往他界者,于此自体切断其手者、切断其足者,有‘往他界切
断其手、切断其足者’之想耶?”
“尊者!无。”
“大王!知其理由。于此自体之想蕴不往他界。”
“请再譬喻之。”
“大王!卿有圆镜耶?”
“大王!然,有。”
“大王!卿取圆镜而立于前!”
“尊者!立。”
“大王!于此圆镜能见卿之眼、耳、鼻、齿耶?或能见原样之卿耶?”
“尊者那先!于圆镜〔所见之〕眼、耳、鼻、齿者予之物。”
“若〔于圆镜中〕除去卿之眼,除去卿之耳,除去卿之鼻,除去卿之齿,大王
!卿乃为盲,为不具者耶?”
“尊者那先!不为不具者。尊者那先!圆镜中之影像依止于予而映。非如原样
之物。”
“大王!如是,此等之五蕴不往他界,又亦非生原样之五蕴。恰如圆镜之影像,
依止于之五蕴之有情依善、不善业而结生于母胎。”
“宜也,尊者那先!”
“中有”(中阴身)的概念常常和第七识、第八识的概念混在一起,
看懂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和那先尊者的开示
就能了解“中有”(中阴身)、第七识、第八识的错误。
马哈希尊者和明昆尊者为首的两千五百阿罗汉共同认证中有(中阴身)和真如是假佛法
http://dhamma.sutta.org/books/six_collection.htm
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提问,优婆离和阿难答题,
五百阿罗汉共同认证巴利三藏每一个字都正确无误。
西元1954年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尼泊尔的上座部佛教僧
团推举两千五百个精通三藏的阿罗汉长老举行第六次结集。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提问,明昆答题,
两千五百阿罗汉共同认证包含《论事》和《弥兰王问经》在内的
巴利三藏、注释、疏钞每一个字都正确无误。
第六次结集时以马哈希和明昆为首的两千五百阿罗汉
共同认证“中有”(中阴身)和真如是假佛法。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帝释所问经讲记》78页对“假佛法大乘”的批判:
大乘佛教徒以极乐世界等同于涅槃。他们描述那是天堂,并说:在那里的所有众生成佛之
后,将在此世界里永远地免除老、病、死,而享有永恒的快乐。极乐世界与那些相信生命
永恒而赞颂的天堂没有很重大的不同。这信仰很可能是基于那些想宣扬常见的佛教徒的著
作。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才是真正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成佛之道 大乘是假菩萨道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为了说明真正的菩萨成佛之道拆穿“大乘假菩萨道”的“骗局”,
明昆长老特别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释中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成佛之道整理成《南传菩萨道》,
有兴趣了解真正菩萨成佛之道的人可以参考。
佛没说小乘、大乘,真相是大乘经典假装佛教抹黑佛教是小乘。
要更详细了解假佛教大乘经典的错误可参考我文章: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63724717.A.459.html
上座部佛教弥兰王问经"那先"拆穿大乘伪经十方诸佛
https://www.ptt.cc/bbs/soul/M.1530807094.A.65C.html
上座部佛教目犍连子帝须对伪经大乘十方诸佛之批判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23632396.A.CD6.html
伪经大乘楞严经瞎掰佛规定弟子只能吃素食禁吃肉
https://www.ptt.cc/bbs/soul/M.1568447832.A.E96.html
[资讯] 真正佛教不杀生戒规定(吃肉不是杀生)
https://www.ptt.cc/bbs/soul/M.1568450269.A.B62.html
[资讯] 真正佛教不淫戒和不邪淫戒规定
作者: aun5780 (梦境)   2020-03-14 02:39:00
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Yes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灭...Yes可是你永远也找不出心的第一次生灭因为心的生灭是无始的一方面心是生灭的一方面心是无始的也就是不生没有一个开始而不生的 也必然不灭那么 阿罗汉死后 他的第六识还在吗不可能 因为那是五(取)蕴那么 阿罗汉的心也死了吗也不可能 无始不生的心也必不断灭所以你可以说没有阿赖耶识但你不能否认第六识之外的心之续流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20-03-14 04:35:00
Sadhu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3-14 07:45:00
<心类>:心王与心所,心王有眼识心王、耳识心王、鼻识心王、…意识心王(以上属于识蕴),与心王相应的心所例如遍行心所、别境心所,例如与眼识心王相应的五种别境心所。佛果有没有眼识、耳识、…意识等心?以及与其相应的诸心所?有,佛也有眼识、耳识、…意识等识心王以及与识心王相应的心所,佛教是断除无明烦恼的心、心所,不是断除心、心所,例如佛的相续当中,已经没有了无明烦恼的心识,例如没有了六根本烦恼心所以及二十种随近烦恼心所,但是佛陀的眼识、耳识、…意识等心识的识心王及其相应的遍行心所与别境心所如定心所、慧心所以及善心所等都还是有的推文第三行更正:例如与眼识心王相应的五种遍行心所。<心类>:心包括心王与心所,心王与心所没有办法分开,例如眼识是心,完整说眼识的心:眼识包括眼识之识心王及其相应的心所。俱舍论提到心王与心所具有五种相应。(漏字补充:眼识的心包括眼识之识心王及其相应的心所。)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0-03-14 12:01:00
这些论述,不足以推翻佛罗依德的潜意识,人类必有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学术界可能还有争议.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3-14 12:37:00
(潜意识属于意识,达赖喇嘛尊者在讲法时,经常提到第六意识有不同的粗细层次,比如醒时的意识和睡时意识的不同,睡时作梦的意识和熟睡无梦时的意识的不同,乃至昏倒时的意识的不同。例如睡时的意识较醒时的意识为细,醒时的意识较睡时的意识为粗,睡眠时因为遮遣了粗分意识,所以较细分的意识现起,最细微的意识是临终进入死亡的死心意识)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0-03-14 14:05:00
虽然佛洛伊德讲的没那么精确,但必定是有。如果说没有的理论就没参考价值。潜意识与意识相差甚远,意识不会控制你心跳,不会叫白血球杀死细菌。
作者: Katarn ( )   2020-03-14 16:12:00
心跳 白血球杀细菌 是由潜意识控制 只是虚设和理论吧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0-03-14 18:29:00
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理论。我只相信真理。况且论不是经,不一定百分百正确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0-03-14 22:10:00
般若经和中观派也是大乘,但他们不讲七八识.唯识的七八两个深意识,只是更合理的说明缘起法则和菩萨道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20-03-14 23:41:00
我相信涅槃前有心、心所、色法。我相信涅槃后没有心、心所、色法。那该如何解释以下这则公案 ?http://www.charity.idv.tw/r/18.htm这则公案是否意味着前=>后,后=>前,二者中间有个桥梁 ?非心 非非心、非心所 非非心所、非色法 非非色法之桥梁 ?手心与手背,真找的到那条分隔线吗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3-15 08:44:00
佛圣者是依自身五蕴安立的补特伽罗,《中论.观如来品》:“非蕴不离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蕴,何处有如来?”佛圣者(如来)是依自身五蕴安立的士夫,例如佛圣者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相好庄严是佛的色身(色蕴),如五会念佛的偈颂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绀目澄清…,这是在赞颂佛的色身功德(佛的色身是五蕴当中的色蕴)。又,佛圣者是心识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相智)的圣者,佛圣者的心识上断尽烦恼障、所知障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的心识包含心王与心所,佛果的意识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相智)的智慧,所以佛的前五根识(眼识、耳识等)也都具有一切种智(又称一切相智、遍智)的功德。《大般若经》:“诸菩萨摩诃萨,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得一切相智(一切相智、遍智),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佛不共法。菩萨摩诃萨由此佛眼(佛眼即一切种智的心识,一切种智的心识包含心、心所,大乘行者的无学道证得一切种智),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慧境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于一切法见一切相。”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20-03-15 22:32:00
究竟法关起来有四道门,打开互通实为无门,一究竟法。桥梁并非离四道门再觅一道门,而是于四道门不起分别心,桥梁就出现了。《般若心经》当中有阐述这方面的道理。可参考看看。阿弥陀佛不过这只是另一种角度看事情,若你已依《阿毗达摩》修学就以你相应的为主。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也是四种各不同特性的城市,那北、中、南能否互通 ?其实这应该不难理解。微观有四座城市,宏观就一个台湾。事情未必只能从正反二个角度去看,有时候也可以从侧面。https://reurl.cc/Aq8pN3妄动的过程简单如上。体性即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能生万法。桥就是空性。一念不觉妄动即缘起。http://www.minlun.org.tw/3pt/3-dreamweaver/34.htm又开展如百法。桥 = 真如无为。(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我用桥来作比喻。不过这属于大乘法的分析,您未必认同,知道即可。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0-03-17 00:02:00
你敢说人类没有潜意识?学术界不承认潜意识?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可笑的笑话
作者: wudidog (呜啦啦)   2020-03-17 00:50:00
可以学学cool大,把上座部法师的讲经或开示放到版上,大家学习学习,远比初一十五就在版上批评北传好多了
作者: kundalini (拙火)   2020-03-18 19:15:00
大家阅读能力应该没问题 你的文就是有骂有开示 贴开示证明你骂的有理 可怜法师的开示 沦为帮你背书 没骂都变有骂 不想承认也没关系 大家可以算算你所有贴文里有几篇是没骂伪大乘 世尊在四阿含经谈的外道 大概都没你在版上骂的多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03-19 21:05:00
你除了骂骂骂,还是骂骂骂,只会断章取义的骂骂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