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动中禅心得分享

楼主: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6-07-23 15:11:51
1.个人简介:岩松,男,已过不惑之年,在(大陆)某大学供职。
2.因缘
2000年秋天母亲生病住院,医生很长时间没有作出诊断,那段时间心理压力一直很大,以至于后来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曾经几度动过自杀的念头,中医、西医、气功、针灸以及各种心理疗法等都尝试过了,无济于事。两年多过去了,病情没有半点的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于是在2003年5月份,我就尝试宗教中的方法来解决我的心理问题。当时从一个心理治疗网站上得知来自佛法中“觉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后,就在一次刷碗的过程中,去觉知手腕的动作,不一会儿,就感到六根脱落,自己好像从身体中跳了出来,观察自己刷碗的动꜊@,当时就有一种解脱的感觉。通过这次经历,我对佛法的觉知可以解决我的心理问题有了一点信心。
过了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个网友介绍说,正念动中禅治疗心理疾病效果不错,并且也属于内观的一种,于是就从网上找到那15个手部动作的图片,开始自己练习。至此与正念动中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3.入门
当时由于严重的心理疾病,每天心里非常的烦躁,杂念纷飞,睡眠品质也非常的差,一点也坐不下来,每天象生活在地狱中一般,可以说练习动中禅的基础非常的差。最初练习时,打坐时,就会出现烦躁、手腕酸痛,流眼泪,昏沉、无聊等障碍,这样一般每次打坐也只能练习15分钟左右,由于已经没有任何的出路了,就是这短短的15分钟也是硬著头皮勉强坚持下来。打坐累了以后就去附近的公园经行大约1个小时,经行时,也是妄念纷飞,注意力很难回到下肢上来。经行回到家后继续打坐,坐不住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打坐直到中午。这样一上午能断断续续的练习不ꠊ个小时。下午也是如此。每天的早上和晚上在单位花园里各经行一个小时。这样每天下来大约能练习5、6个小时。在这练习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疑问,由于当时没有老师也不认识其他的同修,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这些问题搁置起来,继续用功练习。
这样大约练习了两个月的时间,感到自己心理问题逐渐有所好转,就对这个方法产生了信心。那年的暑假一开始,家里只剩下了我自己一个人,我把吃的东西准备好,就在家打禅七。期间坚持不看电视,不看报纸,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休息外,就是练习,每天练习的时间能达到十多个小时。禅七的头几天也是咬著牙关硬挺过来的,到了第四天早上,原来的心理症状突然浮现,当时很是感到恐慌,也就停止了练习。到了晚上,症状就逐渐消失了。之后的几天里,继续练习,没有出现其他的问题。通过这次禅七,原有抑郁、烦躁等各种症状都消失了,心理问题完全解决了,生
活品质有了极大的改善,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很大的信心。
我在练习动中禅之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是心理疾病叫我与动中禅结缘。此时,我练习动中禅的目的还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4.上路
2003年暑假过后,我感到心理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已经恢复的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了。一般早上经行一个小时,上午先打坐练习手部动作一个小时,然后去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经行一个小时,回到家后再练习一个小时,下午一般也是如此安排。晚上一般经行一个小时。由于大学老师不坐班,并且讲课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一般每周只有4-6个小时左右讲课时间,因此除了工作以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练习动中禅。这样下来每天练习的时间大都在平均6个小时以上。
为了不影响修行,从那时起,尽量不参加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和社交活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也逐渐越来越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和安排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练习动中禅上。很多时候即使外面下著小雨或者小雪也没有中断过经行。在练习动中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发现修行已经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练习动中禅最初的三年里,由于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同修,只有一本台湾法友给我邮寄来的一本自觉手册,几乎完全靠自己摸索著练习。随着不断的练习,对自己每次打坐的时间逐步加长,从开始打坐一次只能坐十几分钟,逐渐加长到半个小时,45分钟,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等,最长的一次能连续打坐到3个半小时。由于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几乎每次打坐和经行都要严格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本着一个信念,即使再痛苦,甚至坐死在床上(一般我是坐在床上练习手部动作)也不能起来。
第一年暑假期间,我一个人在家用功练习,有一天上午,在从公园经行回来的路上,突然感到自己的双腿没有了,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而后觉得自己像是漂浮在半空中一般,由于自己从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感到不知所措,(那时我还看到过自觉手册)随后就终止了练习,不长时间后就恢复到原来的状况。下午继续练习,晚上从花园经行回来的路上,突然感到头上像是有个盖子被揭去,身心感到轻松很多,随后心里出现了狂喜,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当时的感觉是,一种极大的喜悦从心里涌了出来,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法喜,由于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同修,我就
停止了练习,晚上几乎一夜没有睡着。在随后的几天里,法喜逐渐退去,我感到很是失望,因为那时我抓住法喜不放。当时我以为法喜是最好的东西,为了再次得到法喜,我又继续练习,练习了几天后,法喜再次充满全身,然后法喜再次退去。如此反复几次后,轻安代替了法喜。轻安出现时,感到整个身体的重量轻了许多,走起路来,感到非常的轻盈,心情也变得比较平静了。此时我知道了,还有比法喜更好的东西。为了保住轻安,我每天不断的练习。那时没有接触到佛法,几乎不看佛法方面的书籍,没有同修,也无法和别人交流心得体会,只知道不断的去练习。再后来,
轻安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心情格外的平静。(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不同的,不要执著这些。)
在2005年春天,也就是大约练习了动中禅两年后的一天上午,我走在路上,觉知腿的移动,突然在心里发现了一个东西,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当时的情景就好像在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裂开一条缝隙,看到了太阳一般。后来我知道那一刻是我修行路上的一个转捩点。
5.前行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看了几本佛教大师写的书籍,我知道在那一刻,我已经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无我,从此对佛陀讲的真理也不再有任何的怀疑了。以前练习动中禅只是出于好奇,从那一天起,对佛法和动中禅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升起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心,那就是动中禅可以让我们灭尽所有的烦恼。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就更加用功练习了。
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我体悟到了隆波田禅师所说的,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200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在校园里经行,突然体悟到所有的念头都不是我的,在那一瞬间,我感到身上像卸下了一个大包袱,轻松了许多。大约在一个月前,也是在路上经行,突然领悟到,自己本来就是圆满的和具足的,原来的那些追求成就的想法是错误,在从此以后的练习中,便不再去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去练习了。
6.身体反应
在练习动中禅的过程中,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有一年暑假在家自己闭门禅七,练习到第三天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胃部不适,呕吐了一整夜,在随后的3天里,除了喝点汤食外,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我知道这是胃部在做调整。我在很小的时候得过气管炎,留下了后遗症,长大以后,呼吸一直不够顺畅,有一次在练习过程中,突然胸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持续了大约一天的时间,随后就感到呼吸顺畅了,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气管炎的后遗症好了。
当然身体有病时还是要看医生的,练习动中禅对身体的调整和帮助只是修行的副产品。动中禅是一种“心”药,是用来治疗“心”病的。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23 17:27:00
嗯,很不错。
作者: ya98747 (愿众生平安喜乐资粮具足)   2016-07-23 20:17:00
很好 禅就是觉知观照每个行动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23 20:44:00
定。就是处变不惊,遇到什么事都不起无明。
作者: imweater (YES MAN)   2016-07-23 23:06:00
我也都用内观对付心理疾病,真的很快见效,而且每天花半小时而已,赞叹这个作者很精进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相信他说的没错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24 00:58:00
人会把负面情绪隐藏在内心深处,还有自己的劣根性,长期下来已经不知道这些东西还存在,但总是借由其他的出口一直在发泄,常会做出不好的事,先找出来用正确的方式释放,之后才能真正让心静下来,修行才能更顺利。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7-24 03:09:00
基本上原po说的很好 但是还是要提供一点负面意见做平衡人的情绪除了受到外界环境间接影响 自己的思绪直接影响以外 其实也跟各种人体的内分泌 尤其是脑内的内分泌有关对一般内分泌功能正常的普通人来说 原po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了 我个人也认为不管是否低潮或是遇上障碍 任何人都该学但是对于有先天性的分泌失调 尤其是严重失调的人就很难说效果有多大了我相信佛陀是觉者 也是哲学家 但毕竟不是相关的医学研究者坦白说无法保证这些方法对于先天性严重内分泌失调的病患一样有效
作者: imweater (YES MAN)   2016-07-24 09:39:00
严重的话还是要看医生吃药,轻微的话就有用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07-24 12:01:00
阿毗达摩说,心生色,业生色,食生色,时节生色。业与时节是无法掌控的,但是透过饮食的均衡与心的平衡,确实可以让身体健康得到改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