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佛教为什么要吃素??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3-19 17:14:56
→ MartinJu: 你讲的跟很多经文都有牴触,很明显慈心的修行方式你没 03/14 05:12
→ MartinJu: 学到,还以为慈经没有讲四圣谛,用慈心的概念辅助其他禅 03/14 05:12
→ MartinJu: 定而已 03/14 05:12
你应该再把慈经仔细看清楚
http://www.maha-sati.com/24904245153114637027.html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
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睡眠安稳;不做恶梦;醒觉安稳;为人所爱;
为非人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详;临终不迷惑
;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慈经的十一种利益没有灭苦和涅槃而是投生到梵天界,
这就已经清楚说明了修慈心是色界禅。
我应该已经跟你解释很清楚了四念处和色界禅的分别,
南传佛教的禅修方法次第非常严谨,
你不想弄懂修四念处和色界禅的差别是你自己的事。
要是你不搞懂四念处和色界禅那的差别,
不只修四念处不会成功,修色界禅那也不会成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19 17:26:00
http://www.fosss.org/Article/CiJing/Index.html第一句就说明修习慈经可证心解脱。您黄字那句话是指"最少"都能生梵天的意思。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16-03-19 20:10:00
一楼连结的经文都不信,上上篇还说慈和禅定无关,这态度我实在不敢恭维。你不妨先去请教善知识修修慈心悲心再来讨论吧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3-19 22:04:00
庄春江师兄经文原文略有差异(也是关键) 如下所示: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443.htm一楼Amt著名的乱引一通再乱解一通的毛病没变:以往说附网址说一行禅师"教"圣经 我一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又附网址说王后喝酒开缘 来护航净空 后来我一查网址是说王后喝酒救人 现在Amt引南传经文不从庄师兄那边引较精确的慈心(方向-自然应搭配四念处)解脱反而引藏传人士翻译差池的南传经句-来继续自行脑补~而马丁这个半桶水文献方法论者就高兴地附和Amt起来?(依庄师兄译文)"修行慈心解脱"<--要怎么解脱?是要嘛Amt跟马丁以为的不需四念处 只需"广发慈心"就能解脱--但慈经可没说这就"够了"--或是hva建言的--佛也斩斩钉截铁明言的四念处方法(来搭配慈经)?谁诠释得对?恐怕不是乱解一通的惯犯跟半桶水文献阅读者那边对~~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00:55:00
楼上大德,您要不要把光标移到您连结的经文自己看解释。“慈心解脱;以慈而心解脱”(mettā cetovimutti)尔时,世尊便说斯偈: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另外,此主题是再强调修慈心也能得解脱,这并不是说四念处就不需要了,四念处是基础,请别搞混了。佛法本来就互补,否则南传怎不单一教四念处就好,还要广说经律论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25_041.htm这篇中间 : 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吾昔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像这类经文本来就非常多,修慈心者,无论是否值遇佛世,都有不可思议功德成就。跟您说过很多次了,成佛是你的心,修行也是你的心,名相千万种,终究还是要回到你自己那颗心去处理解脱。如果不能静下心来体会经文,只在名词术语上去分别执著求解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烦恼而已。四念处跟慈心,往外面看当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处,就是你自己的心,这样而已。难道你修四念处就是 C,修慈心就会变成C-plus。影分身术喔 = ="自己去体会吧 ~ 阿弥陀佛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02:22:00
"心解脱"这个词在经典中通常要看上下文来决定指的是因为心清净离贪的"暂时解脱"或者是永断无明贪爱、经常与慧解脱连用并且同义的阿罗汉解脱 在慈经中谈的慈心解脱显然是前者 原因正如hv大所言 修慈心禅观的是概念法 只能达到安止定 而慈心禅因为培育的是慈心 所以各种不善心所无法升起 这是此处用心解脱的意义 而如果慈心禅培育的定力退去 那些暂时降伏的烦恼一样会升起 只有念处禅修才是通向道果的唯一途径 只是每个人过去累积的波罗蜜不同 有些禅师 例如缅甸洽密禅师会在四念处禅修前先教授慈心禅修 培育定力以及累积慈波罗蜜 以利念处修行的开展 事实上 纯修念处禅修一样是会培育慈心的 强大的正念一样会排除种种不善心 并且让种种美心所 包含慈心悲心等美心生起 念处禅修殊胜处在于所缘是究竟法 而究竟法在一切众生的身上都会呈现相同的性质 因此种种与同理心相关联的心例如慈心悲心等 就很容易在修习念处的过程中附带产生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08:47:00
我想经典已经写的很白话了,也读过几篇法师整合慈心观相关经文,也都有提到修慈心确实可达解脱。而实际修行也不太可能单修四念处或者单修慈心观,二者必然都会是主修的课题。佛为什么在阿含说慈心是属于最胜之法,这不单单涉及到禅定更深入的部分可涉及到菩提心的发起,进而趣向菩萨道修持。也就是四无量心的修行之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09:01:00
达到解脱,那么要先了解何谓解脱,解脱的定义?众生因为无明我执萨迦耶见之颠倒见缠缚,故不得解脱,证得解脱即断除无明我执萨迦耶见之颠倒见,进一步寂灭了遍行苦。阿含经提到,内道行者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与七觉支俱修,通向断除无明我执萨迦耶见之无漏解脱道,《杂阿含经》:“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七觉支由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七觉支次第生起: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与慈俱修七觉支在修每一觉支的相辅相成的行进间,皆是“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七觉支依于内道三十七道品,与慈俱修生起慈心三昧的止观,七觉支依于得到初禅近分定的定觉支,内道行者依于初禅近分定生起的慈心定,是具相的四无量心,透过三十七道品所修习的无我慧摄持四无量心趣向解脱慈心有三种层次,《大智度论》:“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生慈缘的慈心,是见众生是实有的,依此而修的四无量心产生色界的止观禅定,依发愿可生色界梵天;法缘慈的慈心,是证得无常苦空四谛十六行相的智慧所摄的慈心,具有证得细品无常的瑜伽现量,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无缘慈的慈心,是证得一切法性无自性的内心智慧所摄持,依于证得无谛实的智慧所摄的慈心等无量三昧的心解脱。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1:34:00
在佛出世以前,已经有许多外道修习慈无量心而投生梵天。这样的慈心修习可以离贪爱盖,却无法永断贪爱。这种依定力降伏缠缚烦恼也被称为心解脱,但不应该把这种解脱与阿罗汉解脱混为一谈。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37:00
佛法的慈无量心是与空正见相应,跟外道是不同的。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1:40:00
至于实际修习,我不知道说“不太可能单修四念处或慈心禅修”的A大有没实际修过慈心或四念处禅修,这两种修习是有很明确的不同的。慈心禅修是共外道所有,四念处才是不共外道的。对念处修习者来说,如果能够不被太多盖障干扰,是可以不需要另外同时修慈心的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43:00
佛陀弟子修的内容可多了。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您修不修?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1:45:00
空正见不会从单纯的慈心禅修生起,只能透过对究竟法的观照,也就是四念处,来生起空正见。这才是佛教慈无量心与外道的差别:四念处。三十七道品其实只是从不同面向来阐述四念处禅修中五根五力的平衡开展,归纳总结也就是四念处而已。(慈心禅修可不在道品中啊)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0:00
那你生起空正见了吗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3-20 11:51:00
Amt又在东拉西扯了 令师净空X僧不是说佛教是教育吗?四念处是"绝对必修" 修四念处自然可满足七觉支~~四圣谛是宗旨 四念处本来就不会违背宗旨~37道品白纸黑字大家都查得到 其中也没有高举慈心--换言之 慈心是"选修"科目 必修科目修得好自然有慈心什么是必修什么是选修 什么是主什么是从 麻烦搞清楚核心必修科目不花重点用功 整天把选修科目努力修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6:00
阿含跟楼上c版友的补充已经很清楚了,如果要用自己意思去解读,那也没办法。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3-20 11:56:00
这种乱解佛教教育的学生 根本学偏了还不自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1:56:00
四念处为慧心所所摄,慧心所是别境心所,慈心是烦恼心所中嗔心所的相违品,只修习慈心观无法断除烦恼,只能暂时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7:00
中阿含还讲更直接能证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1:58:00
压伏烦恼的现行,例如梵天婆罗门以慈心观修习止观禅定获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1:58:00
如果这些经文都忽略,那也没辙。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1:59:00
得色界初禅的禅定,在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中没有嗔烦恼的现行,但不代表已断除嗔烦恼。内道行者依于修习四念处产生无我空正见的智慧,依无我空慧摄持慈心所修的慈心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01:00
我是不知道从说文解字的方式解读经文,与依照实际修习念处与慈心禅修后的亲身经验来解释争议处,哪种才是“用自己意思去解读”啦。不过佛陀最后的教诲是以自为洲,对于经文不解处,佛陀还是建议我们要用亲身体验来当依据。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01:00
三昧四无量心,并不同于外道所修的四无量心,同样是往生色界,例如三果投生色界禅天,但是三果依于无我空慧断除了五下分结,因此证得三果不但断除了嗔烦恼的现行,也断除了嗔烦恼的随眠。无我空慧的慧心所与慈心,二者是不同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05:00
上二界不只没有嗔烦恼,也没有很粗的贪欲烦恼。所以经文中有时会把定力成果描述为心解脱。http://tinyurl.com/zlop5gx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05:00
的心所,不同的心所可以同时伴随心王存在,若只有单修习对治嗔烦恼的慈心观,无法真正断除烦恼,并须配合修习无我慧,如上大智度论提到的三种层次的慈心,最低层次的生缘慈并没有证得无我慧的摄持,这是共通于世间外道,层次更高的法缘慈与无缘慈,则分别有证得补特伽罗无我与法无我的智慧摄持,如此的慈心三昧才能证得解脱,符合三法印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25:00
如原po引文所述的慈心修习,是不会证到无我的。不透过以念处对名色法的观照,不可能体证无我,所以重点是四念处,不是慈心啊。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35:00
中阿含卷3: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佛法可浅可深,无有定法,法法圆融互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38:00
如yogi法友所说,戒定慧三学中,定学在经典中又作心学,如阿含有以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来称呼戒定慧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39:00
修慈心解脱是佛经上面写的,并不是敝人讲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0:00
三学,四禅八定的定学(心学)与世间外道共通,在上界(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0:00
我只是告诉你们经典有记载,至于是否采纳那就是个人因缘~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1:00
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中,没有贪嗔痴烦恼的现行,暂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2:00
我自己的解读很简单,慈心的含摄很广,也必须和其他修法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2:00
时得降伏烦恼的定心解脱,但是外道尚未得无我慧的慧学,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3:00
慈心观的层次有深浅,三果圣者修习慈心观中的法缘慈、无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3:00
就如同凡夫的慈心 与 菩萨的慈心 与 佛的慈心,是有等次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4:00
缘慈,不只能证得四禅八定,进一步能证得灭尽定的解脱。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44:00
如果一昧用某种论典的解释来侷限慈心的广大,那会失去本义这才是我要讲的重点。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45:00
Amtb的问题出在于无法融摄经律论三藏内容的次第,对于各种名相不知其内涵的定义、分类等,而只流于名相上打转。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0:00
谁在名相上打转还不知道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1:00
对于一个法的名相,要从其定义、分类、事例去认识掌握,以前我也曾跟你一样看了很多经书文章的内容,有种好像可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52:00
A只引中阿含一句有断章取义之嫌。在那段经文中,讲述的对象是正念正知具足的多闻圣弟子,不是未证道果的凡夫弟子。读慈心相关经文,不要都忽略那些谈论正念正知等条件的文字。如前所言,念处才是决定佛法与外道差异的不同,不是慈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2:00
以触类旁通的认识体会,但是后来有系统次第的学习佛法后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2:00
很抱歉~ 我不觉得跟你一样。佛经怎么写怎么看如此而已yo自己再详细看清楚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3:00
才知道很多时候是自己的望文生义自己想自己对。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4:00
经典就是这样写,如果认为自己比佛还高明,那就这样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5:00
凡夫依法不依人,依自己这个人解经常常会有望文生义的错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2:56:00
读经不仔细读上下文脉络,从文字理解禅修时不依据实际禅观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6:00
误,因为实修实证有许多深浅的层次,所以要依于圣者依经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6:00
好吧楼上两位高人,你们觉得修慈心无法解脱是吧那就尊重你们的意见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7:00
实修阐释的论去进一步学习,经论律三藏是一体缺一不可。慈心观有许多层次,修习慈心观中的法缘慈与无缘慈可解脱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2:59:00
你自己都说法缘慈和无缘慈 ... = ="有时候真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2:59:00
修习慈心观的次第: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0:00
法缘慈的定义是,具有证得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的无我慧所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3:01:00
我前面不是跟你说要搭配其他法一起学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1:00
摄持的慈心观;法缘慈的定义是,在具有法缘慈的基础之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2:00
,进一步证得诸法无自性的智慧所摄持的慈心观。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3:02:00
说话都没在看,然后有说别人有问题 ~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3:02:00
真心推荐你实际修习四念处,亲身体验概念法与究竟法所愿的差别,自然能体会为什么说慈经教导的慈心禅修无法让人体验无常苦无我,没有对无常苦无我的实际体验;了解定与慧的不同,自然能看懂http://tinyurl.com/zlop5gx这篇文论述心解脱有时是指禅定成果的意义。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3:03:00
好了~ 不跟你们闹了。这话题根本就不是我想参与的 ~我也知道你们要表达的,尽在不言中。感恩 阿弥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03:00
慈心是心所的认知,它的行相是愿予众生快乐,缘生慈的慈心虽然缘于众生修愿予众生快乐的慈心观,但并未证得众生是无常法的细品无常,是执众生是常一自在、五蕴独立实质有所生起的慈心,如梵天婆罗门以此修四无量心的禅定止观又称为四梵住;法缘慈是缘取众生修愿予众生快乐的慈心观而有证得众生是无常法的细品无常,证得粗品补特伽罗无我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慧所摄持的慈心观;无缘慈是缘取众生修愿予众生快乐的慈心观,不但有证得补特伽罗无我之智慧,且证得一切诸法无谛实(法无我的空性)之智慧摄持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3:11:00
要证得众生的无常相,必须先体悟自身名色法无常。这也是唯有四念处能体证的。慈心禅修很好,培育慈心很好,但是慈心所与慧心所仍然是不同的。法缘慈与生缘慈的根本差别还是在慧的深浅,这是依靠念处禅修来成就的,绝对是说我们修习对众生辐射慈心射到某天就突然产生智慧。绝对*不*是说我们对众生辐射慈心射到某天就突然产生智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3:13:00
的慈心观。慈心是一种世俗行相的心,当圣者证得无我空慧的根本智出定后,于后得位的慈心行相有无我空慧的伴随。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08:00
反正怎么凹就是要讲到跟“慈”这个字八杆子打不著关系就是了。你们喔~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10:00
Amtb的误会很深,智慧的深浅对修习慈心观的力量有很大的影响,当有佛法的无我慧去修习慈心观时,会因为观见众生受无明我执颠倒见缠缚流转生死,因而生起更深广的慈心。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16:00
修四念处就是修慈心,你信吗?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17:00
三种层次的慈(悲)心?http://goo.gl/KRLa9l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19:00
四念处从哪来?从佛陀慈悲心而来,既慈心生,必然含摄慈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19:00
四念处属于智慧分所摄,慈悲心属于方便分所摄,修行要有智慧资粮,也要有福德资粮,智慧分与福德分智悲双运。关于四念处的修习,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品有讲述得很清楚深入,依于四念处的智慧修习无我空正见。入菩萨行论的第九品智慧,即以四念处说明无我空正见内涵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34:00
有时候佛法要看个人从什么角度切入去了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36:00
法无定法,并非乱无章法,有因缘的话可有系统次第的学习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4:37:00
用自己想当然尔的观点去说别人对你的指正是凹 那就随喜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37:00
关于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品的四念处,格西最近刚上过课
作者: yogi (Yogi)   2016-03-20 14:39:00
如cool所言"有佛法的无我慧去修习慈心观时,会因为观见众生受无明我执颠倒见缠缚流转生死,因而生起更深广的慈心。"这也正是我前面说从传统南传四念处禅修来说虽然看似只修正念但是因为观照的是共一切众生的究竟法 自然会产生对一切众生的慈心悲心 这样的慈心会俱足正念正知 但不能说因此慈心禅修培育的慈心也自然具备正念正知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4:44:00
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这才是佛法殊胜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4:46:00
这要真正去了解经律论三藏的内容,才能如实的做到,否则只是流于口中说说,人身难得应当努力深入经律论三藏修习四无量心的次第中,最后的舍心行相是愿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菩提心的发起即以平等舍为基础,四无量心为修习菩提心的前行,依于平等舍而修发起菩提心的法类。不同根器的众生中,钝根行者先发起菩提心再修习空正见法类,利根行者先由空正见的解脱知见发起菩提心,不论哪一类行者,最出发起菩提心为世俗菩提心,当世俗菩提心任运生起时即进入了大乘资粮道,悲智双运经过资粮道、加行道的修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5:03:00
放下烦恼,解脱束缚,乃至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整个解脱路就是对自己真正行慈悲的体证。希望能体会这层意涵。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5:04:00
习,于见道位证得无我空性慧的见道根本定智,此时有如实证得空性慧的灭谛,世俗菩提心转为胜义菩提心入涅槃之流所谓的放下烦恼,即知道无明我执萨迦耶见颠倒见的行相,众生因由无明我执萨迦耶见颠倒见的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无我空性慧,因由无明我执萨迦耶见颠倒见引生贪嗔等一切烦恼,故于内心的行相上,要知道无明我执颠倒见的所破,如理思惟观察知所破,破除所破,即破除了烦恼行相的根本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3-20 17:59:00
<华严经 修慈分> :世尊!菩萨云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乐无倦,而能速证广大佛法?菩萨云何,在生死中,不受无量众苦逼迫,于诸佛法速得圆满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读读这一品经文。修慈,绝对不是单单只侷限在所谓慈心禅这类禅定上..正如经文所说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就如同主帅,其深广是牵动整个菩提道次第的动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0 18:13:00
另外补充,三十七道品的智慧,在声闻独觉得基智中有,在菩萨的道智中有,在佛果的一切相智(或称一切种智、遍智)中有,三十七道品中,修习四念处所获得的证量界线,从大乘资粮道下品直到佛地中都有。佛果一切相智的十八不共法中,有一项“念无失”,《大智度论》:“佛一切身、口业,随智慧行故,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者,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慈心观是要修的,止观修习中,在止观所缘的五种净行所缘里,慈心观是其中之一,慈心是愿给予他人快乐的一种心态正式具相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定义是要有色界禅定所摄在还未有色界禅定的止观前,内心生起的慈悲喜舍是随顺的四无量心,其因果次第为,先有随顺的四无量心,才有正式具相的四无量心,内心透过安住在四无量心的行相,经由止观的修习,圆满了欲界定九住心的次第之后,进一步获得色界初禅所摄的近分定,降伏了五盖,获得色界禅定所摄的四无量心时,之前修习的四无量心转为正式具相的四无量心,色界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得生色界梵天的因缘,为持守五界十善修习禅定、修习四无量心,色界梵天的四无量心具有色界禅定的止观双运,又称为四梵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内道行者如声闻独觉的心续中有,同样的,正式具相的四无量心为具有色界禅定的圣者心续中所摄慈心是想要给予众生快乐,声闻独觉唯念祝愿一切众生快乐菩萨行者由想要给予众生快乐的慈心,不仅唯念为完足,更进一步思惟一切众生是如母具恩有情,有情受苦是我无法忍受的,透过这样想给予如母具恩有情快乐的心,由四无量心的慈无量转为大慈心,亦即欲荷负有情予乐拔苦,然而若要圆满的成办众生的予乐拔苦,唯有佛果一切相智的能力方能成办,因此由大慈心、大悲心,进一步生起为利益如母具恩有情愿成办佛果一切相智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入大乘资粮道,由欲成办佛果的愿菩提心,走入成办佛果的行菩提心,经由行菩提心渐次圆满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透过悲智双运的无我空正见,渐次断除无明我执颠倒见所摄的所知障与烦障,渐次圆满佛十八不共法,当无余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时成办佛果一切相智(一切种智、遍智),无倒善巧利益众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