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ozyz (rcc)》之铭言:
: 刘先生第一次向我提到结婚时,我们交往满一年,我一点欣喜之情也没有,而是很冷静地问他为什么。他不可置信地瞪大眼,说,当然是因为感情。我又问,我们读书时,上到身分法,都在做什么?不是都在算离婚之后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如果是考申论题,就是家务有给制跟自由处分金。
: 这些元素结合起来,不就反映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提出的概念,“婚姻制度是人类奴隶制度的最后一环”,所言不虚吗?
: 后来,我们常常一起参加婚礼,我请他观察几件事,为什么只有新娘要拜别父母?为什么往往新娘父母哭得惨兮兮,新郎的父母则神采飞扬?为什么婚礼主持跟新郎父亲致词,常常会出现感谢新娘父母的桥段,感谢他们把新娘养得这么“好”,却很少听到新娘父母反过来感谢新郎父母,把新郎养得这么“好”?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指涉了人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女性的劳动成果从此是哪一方的亲族更可能“收割”。也指涉了阶级。
: 最后我反问他,当你看透彻了结婚对一个女性的影响,你还会觉得这是我应该要追求,甚至非放进人生清单不可的状态吗?
: 中研院几年前发布郑雁馨副研究员的研究,谈少子化的成因,大家以为问题在“不生”,关键其实是“不婚”,而不婚的原因又指向,“女性教育程度提高”与“东亚的家庭和婚育文化”的冲突,大概就是上述的这一切。
: 女人接受教育之后,清醒了,意识到社会里把“婚姻”跟“女性福祉”划上等号的论述并不单纯,说狠一点就是有骗杀的成分在吧。
: 我以前常收到一句话,妳就是脑子太清醒才结不了婚(是说,默认所有人都想结婚就像默认所有人都喜欢芋头出现在火锅里,没有问过他人意见就扑通扑通下了芋头,非常烦人)。
: 吊诡(也没那么吊诡)的是,我们同时也信仰一句话,婚前脑子进的水,就是婚后流的泪。我以前常想着我就是不要流太多眼泪,为什么人们对于我的清醒如此不乐呢?琢磨久了,才意识到不乐的情绪背后,是气我“骗杀不易”。
: 女子的处境如此险衅。
: 如果我们真正认为少子化是个严肃的问题,阻止女子受教育,既卑鄙又不切实际,唯有从“东亚的家庭与婚育文化”思考起。社群让本来那些隐密幽微的婚后鬼故事纷纷流传出来,进入公共视听,催婚也失去了正当性。有些人与其怪当代女子骗杀不易,不如想想怎么不拿骗杀他人的时间来端正自己的品德。
: 交往十年之后,我跟刘先生去登记,在于我也喝了人家炖煮的上百锅鸡汤,享受多年他精心打理的家务,没有他的存在,我不可能如此稳定地创作,的确有必要利用婚姻,作为资产分配的手段。我承诺过,哪日我们没有在一起了,在一起时的作品的版税,还是会流向他的。与爱情无涉,更倾向人跟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即使激情不成,当年那识于微时的相濡以沫,感激还是在的。
看完这篇的感想 总觉得很多人都还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没错 大概在我阿公的那个年代 婚姻对女性非常不公平
导致女生会怕东怕西 这其实很正常
但时代在变化 科技在进步
不要说现在七八年级 身为六尾的我 就已经看到婚姻制度巨大的改变
为什么只有新娘要拜别父母
因为父母过去有经历过制度 就误以为现在还跟以前一样
就好像以前媳妇这角色很辛苦 就以为女儿结婚后就要水深火热
根本没有那回事好吗
以前要拜别 是因为真的就像离别
以前女儿要回娘家 连自己亲身父母都会阻挡 还会问没事回娘家干嘛
现在明明不是这样 想回娘家就回娘家 没人会靠北好吗
要是租屋处 碰巧娘家比婆家近 和娘家见面的次数搞不好还比婆家多勒
还有 以前有小媳妇 还有可能婚后生活像地狱
现在科技发达 资讯流通 小媳妇早就转生 婚后生活像地狱的反而是婆家
真以为自己女儿是吃素的 别闹了好吗
我在男女板面对这些还未婚的女性 都能感觉到反扑的势力
更不用说婚姻板那些已经进化到蛮横不讲理的媳妇
我都未必招架得住 不觉得婆婆靠辈分就可以稳居上风
辈分为上的年代 早就过去了
尤其四五年级的爸爸 从小在养女儿的时候 都当女友宠
女生从小就没啥辈分观念 你说婚后会怕你婆家吗 这我真的不太相信
几年前我就说过 婚姻板是因为婆婆大多不会上PTT 所以才会变成媳妇的一言堂
再过个20年 过去的媳妇变婆婆时 不妨再看看那时的婚姻板会变成怎样
明明就母老虎 还在那边装小白兔 哇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