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流的麻烦就在于,人都有
心理防卫机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fence_mechanism
即使你文章开头写明你不是想引战
但这刚好符合人的
反向心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verse_psychology
就会认为你是想要引战的
台湾人对台湾人就是有意义的名词
而不是没有任何意义
把台湾人视为他人,这叫
异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x's_theory_of_alienation
国家教育研究院有深入的解释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26/
疏离又译为异化,乃意义不确定的名词,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含着不同的意义。
基本上是指人的本质被某种东西所剥夺,以致产生人性剥离或丧失的现象。
也可以说是人们与他们自己以及别人都变得陌生、疏远的状态。
此词原为哲学及宗教用语,
马克斯(Karl Marx)在〔经济学与哲学手稿〕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 1844)一书中首先将之转化为社会学名词。
马克斯认为人类异化现象植根于其所生活的社会结构之中。
此种社会结构拒绝了人的基本人性的充分发展。
马克斯相信人的本性会在健全的社会及正常的劳动过程中实现。
他所谓的正常的劳动过程是指与别人合作、意图改变外在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生产的过程不外是一种主观观念的“客观化”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制造物质对象。
此物质对象一方面是人类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是与其创造者分离存在的对象(object)。
这种客观化过程一旦完成,人类的生产物对人而言会变成疏远的东西,
而不再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甚至会产生独立自主的力量而与人类本身开始对立起来,
此时疏离或异化现象便会产生。
不过,马克斯认为客体化并不等于异化。
只有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客体化才会产生异化现象。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一群人(资本家)可以将别人(劳工)所生产的产品据为己有而加以支配,
乃是异化的起源。
马克斯视异化为既是一种主观状态,如人民之疏离感(feelings of alienation),
又是一种结构概念,此概念描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及经济制度。
马克斯曾指出异化在四个领域中特别显著:
1.工人从他的劳动产品异化。
因为他们所生产的均由别人所占有,他们不具丝毫支配力量。
2.工人从他们的生产行动中异化。
工作变成不能满足内在欲望的异化活动,因为工作乃受外力强迫行使的结果。
工作本身不再是生活目标,而只是手段而已。
而且劳动也成为听他人指使的强迫性劳动。
事实上,劳动本身已成为可出售的商品,
同售性(saleability)乃工人所具有的唯一价值。
3.工人与他的人性(human nature)本质或“类的存在”(species being)异化。
由于前两项异化剥夺了原属人类所特有的生产活动。
这种生产活动使人类有异于其他动物,也是人性的基本部分。
4.工人与其同伴异化。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将社会关系转化为市场关系,使人的价值,
不再以其人性本质来衡量,而以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来衡量。
美国社会学家较强调异化的心理学层面而忽略了社会结构层面。
如席曼(Melvin Seeman)、布劳纳(Robert Blauner)等人便将异化的内容分为以下四种:
(1)无力感、
(2)孤立感、
(3)无意义感及
(4)自我疏离。
无力感指个人对其生活环境(包括生产过程)不具控制力或影响力的感觉。
无意义感指缺乏一种目的感,
工人无法以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来达成具社会文化价值之目标时,
会觉得无意义。
孤独感来自工人对其工作团体无归属感,对其工作目标无认同感,
对社会环境之价值规范感到陌生时产生。
而自我疏离则指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而非为自我实现之目的,
很难从工作环境中找到参与的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