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慎入。
上一次分享自己关于感情的焦虑问题已经是两年前了,最近因为觉得自己进步非常多,想
要再次跟大家分享两年来的进程,同样是希望在感情中因为焦虑而感到无助的人可以有一
点方向。
前情提要:
如果说硬是要为自己以常见的方式将自己分类,我觉得以前的我是焦虑型加逃避型的。如
果与对象过于紧密,会觉得很烦、窒息。太过于远,又会有要被抛弃、失去的感觉,也因
此很难在感情中有抓准一个适当的想处距离。(注:之所以说“硬是要将自己分类”,是
因为在咨商时我的咨商师跟我说,并不需要将自己套用在什么类型中,分类并不是重点,
而是自己的感受。)
之所以会开始咨商,是因为在大约三年发现自己在感情中的焦虑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
而最常出现的焦虑来源,是对方没有立刻回应我的讯息、暂时分离(例如假日在一起、礼
拜一上班分开的这种分离),并会使得我工作无法专心、焦虑感受来袭的时会身体发热、
喘不过气,或者立刻传短信跟对方确认到底发生什么事?是不是我怎么了?等等不是很健康
的互动。我因此决定要找心理咨商(可以参考我上一篇分享文章)。
在咨商的过程中,发觉了自己对于焦虑感受的连结都是回到小时候与爸、妈的相处。举例
而言,当别人没有在短时间回应我的讯息的时候,我就会有“是不我做错了什么事情”“
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等等对于自己否定的小剧场开始充满在脑海中,进而的连结就是“
我没有那么重要”的结论。
然而,事实上,对方可能只是在忙,根本没有“故意不理我”的想法。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我所联想到的记忆是幼稚园放学回家后,我很兴奋的跟妈妈分享学校所发生的事情,但
因为那时候妈妈忙于工作,只是冷冷地跟我说“哦”连看都没有看我一眼。我记得从那个
时候开始,我就没有再跟我爸妈分享过任何生活的琐事。也因为这个事件,我对于“别人
不回应”直觉反应就是“别件事情比我重要”。
在咨商时我滔滔地说著这个事件,闭上眼睛,看到了小时候站角落失望的我以及妈妈冷冷
的表情。咨商师问我,现在的你,想跟那时后的你说什么呢?我说:“没关系,妈妈不听
的话,还有别人可以说”“妈妈不是故意的,他们只是笨了点不知道怎么跟小孩相处”。
对小时候的自己说完这些话后,顿时觉得平静许多,渐渐断开了把“别人不回应”等于“
自己不重要”的这种直觉连结,让我不会在别人不回应我的时候就以为自己不重要,也因
此减少焦虑反应。
当然,并不是一次咨商完后就可以在下一秒断开这种连结、也不是一次咨商就可以挖掘出
所有问题根源,这只是在两、三年来咨商过程中的其中一例、也是在不断咨商过程中更了
解自己、找回自己的能量,也才可以更进步地减少焦虑情绪,与他人产生更健康的相处模
式。
除了是靠咨商去找出自己焦虑的根源外,另外对我很有帮助的是学习别人的相处模式。我
们总是从原生家庭中学习亲密关系,所以认知有限,而不知道“原来还有这种相处模式”
。以我自己为例,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成天的相处就是吵架,我压根不知道还有“好好沟
通”这种方式。也因此,从别人的相处模式中可以扩展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想像,也可以
在多种不同的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而我自己学习他种相处模式的做法,除了是观
察身边的人之外,我会到youtube看例如介绍Healthy Relationships 相类似的影片,大
多数会提到co-dependent relationship、Independent relationships 、
inter-dependent的分类,也可以对于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会觉得自己进步很多,是发觉最近自己在跟交往对象相处时可以很自在的见面、分
开,不会感受到“哦分开了是不是会看不到他了”“人不在身边觉得距离好远好焦虑”的
这种感觉,这种自在、独立的相处模式也是以前从未经历过的,觉得非常的踏实与舒服。
以上,是自己长期学习如何处理焦虑情绪的分享,希望可以有些帮助。引用自己两年前分
享时的文章结尾:
咨商是一段过程,不是一蹴可几,就像自己的焦虑,也不是一天就累积而成。从小到大的
经历促使了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然而不管怎样,要相信自己可以重拾支持自己的力量,
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