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智尧-棒球场上没有速成的训练方式 只有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作者:卓子杰
乐天桃猿队外野手,外号“詹帅”,中华职棒少数跑、打、守、外型兼具的四拍子球员;20
12年中华职棒最佳进步奖得主、5度荣获外野金手套奖,2012至2015年缔造金手套奖4连霸,
横跨熊、猿队史被公认守备最好的中外野手。
https://i.imgur.com/XwsoaYO.jpg
詹智尧。(特约摄影侯祎缙/资料照)
能进入职棒的选手都有一定的才能,但并非所有人的身材和体能都天赋异禀,有很多人从少
棒训练起,历经跑不完的步、挥不完的棒,练到全身酸痛,但身材、体能或技术都进步有限
,训练苦闷不足为惧,让人沮丧的是不知自己究竟有没有成长,找不到成就感的茫然会让人
想放弃;乐天桃猿队的外野手詹智尧就曾走过这样的棒球路。
尽管在业余时期已是万众瞩目的大物新秀,但进入职棒后依旧难以无缝接轨,詹智尧职棒前
3年处于适应摸索期,尤其打击上的表现不够稳定,上半季冰冷、下半季火热的成绩落差明
显;尽管教练多方给予指导,但打击型态因人而异,同一套心法无法成功复制在每位选手身
上,因此生涯初期詹智尧的进步幅度十分有限。
虽然攻击常打摆子,但中外野手的本职学能“防守”他可一点都不含糊。其实智尧的中外野
守备并非一进职棒就举重若轻,他没有强横的臂力,虽然移位速度和球感是天生优势,但飞
球落点判断和回传球精准度是靠后天勤练、随经验积累而成;正如昔日台体教练杨贤铭的建
言,“打击和上垒稳定,只要守备精进,对站稳职棒极有帮助”,詹智尧也一直朝这个方向
在努力。
随着经验渐增,中线防区的詹智尧对投捕配球、打者习性和防守站位的判断都驾轻就熟,也
让他逐年成为金手套奖的常客,全盛时期的詹智尧判断佳、范围大、移位快、传球准,守备
只有四个字—“行云流水”。
但他并不满足于仅当一个传统型守备中外野手,在打击面上不断寻找身为左打、具速度和选
球能力,且担当缠斗型开路先锋角色最适合的挥棒机制,一再地从测试到失败,再从失败中
微调改进;2011年底,詹智尧在跟“老邦”冯胜贤学长聊天时,无意间听到“找到适合自己
的训练方式”这句话,顿时豁然开朗,回归到打棒球最纯粹的重点,就是把基本功做好;20
12年,詹智尧缴出一张攻守俱佳的成绩单,打击率0.329、139支安打,还拿下生涯第2座金
手套奖,那年台湾大赛,他在第5战赛末没收了统一狮队高志纲即将落地的安打,以不可思
议的超美技完成经典的“冠军扑接”,帮助桃猿队拿下主场北迁后的首座冠军杯,他本人也
获得最佳进步奖。
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詹智尧分享了自身从迷惘到蜕变的经验,“改变的不只是技术上的训
练,其实心态的改变才是我蜕变的关键,蜕变的过程中不断地失败,每一次的失败都给我更
想进步的决心,因此我体会到,棒球场上没有速成的训练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
2015年底,詹智尧随统一狮队外野手刘芙豪共赴日本鸟取进行自主训练,鸟取的训练中心是
日职球星经常会报到的地方,而初次前来取经的詹智尧也透过先进机械辅助训练,将身体状
况调整得更好,关节肌肉较硬、较紧的部位也透过调整变得柔软。
这趟自主训练后,他领悟到很多先进的观念,过去詹智尧是标准的缠斗型前段棒次打者,当
球数落后时好球带边缘的球他会设法破坏,再寻求可攻击的好球,并非传统追求长打时的“
全力挥击”型态;但从鸟取归国后,他认为安打型打者也可以全力挥击;詹智尧认清自己上
半身单薄的劣势让他很难打出全垒打,必须靠下半身力量传导,他开始练习下半身运用,并
逐步使用于实战,挥棒注重下盘运用,如何使用髋关节发力,让力量更为延伸、把击球距离
带得更远;2016年季前詹智尧生涯738场比赛中从没连2场开轰过;2016年他不但达成连场次
开轰,还在该季敲出8支全垒打,而且他当时其实还带着肩关节的伤势,否则成绩将更为可
观。
2017年他的长打火力更上层楼,不但演出单场双响砲,也再次突破个人单季全垒打支数新高
,这个赛季他敲出9轰,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去年底才刚动完肩膀关节镜大手术的球员。
随着世代交替,近年詹智尧逐渐退居二线,但他的外野守备如同一支画笔,在幅员辽阔的绿
茵上挥毫一件件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品,过去我的象迷朋友们常说:“球飞到桃猿中外野防
区,我们就先绝望一半。”在打高投低的年代,詹智尧就像是站在外野的终结者。
喜欢棒球跟能靠棒球吃饭是两码子事,职业选手的成功之路不但狭窄且两旁布满荆棘,只有
凤毛麟角的天才能轻而易举的登峰造极,绝大多数的选手其实都像詹智尧一样,须靠勤奋加
上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成功,尤其当你有身材条件不如人的自知之明时,更要寻找适合
自己的训练模式,竹篮打水只会徒劳无功,既然要练得勤奋,就更应该要练得聪明。
https://bit.ly/3vfyVNu
※ 授权方式: 创用 CC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非商业性 4.0 国际 授权条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