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盟小百科】飞球出局的起源(The Origin of Out on Fly)
在非常早期的棒球,打者打出的球,如果经一个弹跳被野手接到,也算出局。1850年代末期
,尼克巴克队(Knickerbockers)和至少另一支球队,开始尝试“只有没有落地的球被接到
才算接杀”的新规则,发现成效还不错,因此尼克巴克队鼓吹其他更多球队也来采纳这项新
规定。接下来几年,美国棒球界出现非常多关于“接杀构成条件”的激烈争论,而且多次在
国家棒球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ase Ball Players)的年度大会中被提出来
。
支持改变的人认为,原本一个弹跳接到后也能形成出局的规则,太儿戏了,达不到正式比赛
的规格。但事情并不如大家想像的简单,因为那个年代的棒球,要创造出局数并不容易。那
年代的球主要成份为橡胶,非常弹,对进攻十分有利,除此之外,投手必须下手投球、场地
非常不平整对野手防守构成极高难度、野手还没有配戴手套、只在白天打球太阳光线会影响
接球等因素,都让棒球比赛的面貌与现代非常不同,呈现打高投低的极端型态。
1925年一段报导的描述中就提到,早年棒球的全垒打发生频率,比1920年代的安打还要高,
所以外野手得负责大部分的出局数,每场比赛至少四分之三的出局数,都是由外野手制造。
那个年代的棒球比赛,几乎场场都是超级打击战、跑垒战,比分到40几分、50几分的场次所
在多有,赛事在任何时间点,任一方都很难有“妥当”的感觉,要是领先没超过20分,都得
做好被对手反超的心理准备。此现象久了之后,赛事的可看性减低,而且往往打得太长,令
人感到不耐烦。
由于当时野手在防守时,实在太无助,所以有些比赛甚至规定,两个弹跳的球被接到,也算
出局。也因为如此,取消“一个弹跳接住也能形成接杀”规则的提案,其实在当时被许多球
界人士认为是很糟糕的想法。
1864年12月14日,支持“只有没有落地的球被接到才算接杀”的改革派终于胜出,野手开始
被要求要在球尚未落地前接住它,才算完成接杀,现代棒球“飞球出局”的规则就此建立。
不过在1880年代之前,界外球一个弹跳后被接住,仍然算出局。
(撰文:李秉升)
https://bit.ly/2RjqCx1
弹球+超级打击战
原来中职上半季是在复刻古代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