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yEZg2C (完整图文、图表版连结)
(接续上篇)
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上述这些原因能不能合理解释全垒打暴增的现象:
根据历史纪录来看,以往最炎热的7、8、9月全垒打产量确实比起凉爽的4月份是要高出
许多,理论上空气密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球的飞行距离也会加长,如此说
来现在逐年上升的气温好像就成了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根据棒球运动物理学家Alan
Nathan做出的分析研究发现,如果固定其他变量,随着气温每上升1°C(=1.8°F),
全垒打率只会跟着上升0.6%,比较研究结果的小幅变化与全垒打实际数字上的大幅增加
,气温变化似乎就不是构成全垒打暴增的主因了。
“怪物菜鸟”这个说法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可否认近年来大联盟确实诞生了一
群实力惊人的怪物打者,但这些初生之犊能够为这个全垒打大爆炸的时代增添多少的火
药,还是受到质疑。可是数字会说话,2015年8月,也就是这波全垒打时代的开端,大联
盟菜鸟打者合计敲出155支全垒打,写下联盟史上单月菜鸟最多全垒打的纪录,而且当年
度的菜鸟打者就贡献大联盟全垒打数总和的三分之一。进入2016与2017球季,这些“怪
物菜鸟”还在进化中,丝毫看不出他们的火力有趋缓的迹象,让人期待当他们成为完全
体后有哪些投手能从他们的手里逃生。
“飞球革命”这个说法也有不少拥护者,部分原因是在现代棒球数据分析应用如此普及
的前提下,打者尝试将球往空中打来破解对方的守备布阵;另一部分原因是说投手使用
伸卡球的比例逐渐提高,打者为了避免打出滚地球而修正了挥击角度,联盟中的几位长
打好手如Kris Bryant、Josh Donaldson、Justin Turner都曾明确表示他们就是全力挥
击然后试着将球往天空打,有可能因此而产生更多飞球及长打;不过即便如此,今年联
盟的飞球比例其实还是低于2006年至2011年这段期间的飞球比例,也因此“飞球革命”
似乎也不是造成全垒打增加的主因。
但是笔者认为“飞球革命”中提到打击型态的改变倒是有些说得通的,原因与前面所说
的三振率提高有关,因为三振几乎可以说是全垒打的副产品,当打者全力挥击追求力量
而非单纯以contact为目标时,挥空率自然大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的全垒打好
手往往也吞下大量的三振,而大联盟目前几乎没有悬念地即将连续10个球季改写三振率
的新高。虽然也有人提出投手的主宰能力变强才导致三振率的提升,但毕竟我们看的是
平均的表现,而不是像Chris Sales那种少数极端的鬼神表现,再看看前面提到场均得分
的增加和全垒打变多等等攻击数据,笔者还是偏向相信打者打击型态的改变多于投手主
宰比赛的能力。
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球”好像就成为了最直接影响结果的关键因子,是不是2015明
星赛后大联盟换了弹力球呢?我们再次借用棒球运动物理学家Alan Nathan的研究,独立
以下天气、球员天份、好球带大小等等因素后,得知击中球时的飞行初速会受到棒球本
身结构很大的影响。
FiveThirtyEight检测Statcast官方记录后发现,从2015年明星赛后,打者击中球的飞行
初速真的变快了,如下图所示,2015年9月击中球的飞行初速足足比同年6月高出时速1英
里!
http://imgur.com/e8ZsOgy
飞行初速的改变是不是代表着大联盟真的在2015明星赛的这个转折点换了不一样的球呢?
有鉴于小联盟的全垒打并没有与大联盟同时期增长,促使知名棒球作家Ben Lindbergh针
对两联盟的用球做检测,并将结果写成“The Juiced Ball Is Back”发表在The Ringer
专栏,相信许多球迷都已经拜读过这篇说服力极高的大作。Lindbergh的团队在研究中发
现2015年明星赛前后的球确实有所不同,而且两联盟所使用的球也有差异,小联盟使用
的是中国制的球,缝线较高;大联盟用的是哥斯达黎加制的球,缝线较低平。
“缝线!?”很多人的直觉是这么细微的不同也能产生这么大的差异性吗?理论上是的,
较低平的缝线不仅使棒球表面较为平滑,也减少了棒球的圆周长,因此球在飞行过程中会
降低风阻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在同样的挥棒速度及轨迹下,球的飞行速度更快、距离更远
。
而实际上所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棒球运动物理学家Alan Nathan将新球做了检测后发
现,新球缝线的改变让击中球后的平均飞行距离多出1至2英呎、全垒打率也提升了约4%
,不仅如此,因为改成较低平缝线而增加全垒打产量的可能性,可是经过历史认证的:
2015年NCAA为了改善进攻火力空前低迷的情况,换了缝线较低平的球,这个改变也得到
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NCAA为了保护投手安全而全面改成弹性系数较低的球棒,当年度
每场平均只会出现0.39支全垒打,创下NCAA最低的场均全垒打纪录,2015年换了低缝线
的球之后,平均每场能击出的全垒打数来到0.58支,场均得分也从5.08分提高到5.44分
。因此,不论是检测现有的资料分析,抑或是参考过往的经验,综合种种证据后可以发
现,造就2015年明星赛后至今持续攀升的这波全垒打高峰,主因很有可能就出在球的缝
线改变上。
不过大联盟官方也多次针对这些指控作出回应,表示联盟不曾更动球的缝线或是在球的
构造上有所改变,而且也提出官方的用球检测数据皆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确实,你不
会得到一个百分之百的肯定答案,一切都只是‘有可能’,甚至有可能是许多因素综合
在一起,才开启这个全垒打时代。各种实验跟千奇百怪的讨论方向都很值得研究,毕竟
棒球可说是参杂了最多变量的一种运动,你永远不知道球从投手手中投出后会有怎样的
结果,而这也是为什么棒球如此有趣又迷人。
”How can you not be romantic about baseball” — Billy Be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