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iwachi (Miwachi)》之铭言:
: 小孩2Y3m,平日一打一
: 最近对于小孩的某些行为常感到烦躁生气
: 例如昨天下午小孩说要去骑滑步车
: 骑在滑步车上却因为被路边事物吸引摔车
: 提醒他要专心又再摔一次哭叫
: 觉得心疼但也生气
: 告诉他该离开公园了,是最后一次了
: 结果提醒他好多个“最后一次”
: 小孩不知道是太入迷还是听到不想理
: 仍不为所动也不吭声回话
: 妈妈喊到最后也开始发怒了
: 接着回家时小孩骑车又故意拖拖拉拉
: 在人行道上挡行人的路
: 眼看天色像快下雨了
: 催促孩子前进却不见效果
: 怒气再度上升
: 忽然又出现一个陌生阿伯绕过来靠小孩很近
: 心一横直接把滑步车拿起来离那个人远一点
: 孩子又生气在街上放声大哭
: 几经折腾终于回家
: 想问孩子为什么忽然不想骑车又不肯下车
: 他虽然很会说话 : 但还是无法回答个所以然
: 像之前有一次一直蹲在草堆叫好几次都不理我
: 回家才发现他大号了
: 目前可能还缺乏主动传达的能力
: 虽然自己回家生闷气一阵子最后都跟孩子抱抱
: 尝试解释自己生气的原因
: 但内心还是很后悔
: 有看教养书但实际发生时还是很难冷静力行
: 生气小孩的行为但也讨厌生气的自己
: 看到版上好多人说自己从不对孩子发怒生气
: 觉得好厉害啊,我想做但做不到
看到平日一打一,
猜测日常生活没有稳定的育儿后援,
如果生气与自责的频率太频繁,
原po可能要留意身心警讯是否超过负荷了,适时适度找后援。
2、3岁的孩子还没建立精确的时间观念,
常常不懂大人究竟在赶赶赶什么,
而且好奇心满满,东看看西看看,
遇到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玩到腻,
在大人眼中就容易解读为故意拖延或找麻烦,
如果感觉到自己快要冲口讲出骂人言语或发怒的举动之前
可以试着深呼吸2、3次,
练习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情绪语言,
并且练习说出与自己内心一致性的事实,
比如看到孩子骑车看路边跌倒了很心疼担心,
说出“我看到你摔倒了,看起来很痛,我好担心”,
比起用愤怒的语言(刚刚不是提醒你了吗,不要东看西看,怎么讲不听呢?
之类的言语)包装自己的担忧,
前者更能让孩子直接感受到你的在乎,
之后再告知骑车要注意前方、注意安全,
孩子比较能够真正听进去。
其实孩子大多时候不是故意惹大人生气,
我自己觉得,
读了许多教养书最大的收获是发现:
看待孩子的观点有很多种(所以才有如此多的教养派别),
而大人‘有能力’选择要用什么观点看待孩子。
当大人愿意做出不同的选择,
孩子也会跟着看到自己更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