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分享一些为人子女/父母的想法:)
(以下文略长)
其实孩子已经长大到超过本板业务的年龄了,只是今天我爸妈在家庭群组讲了些情绪勒索
的话,我感觉自己的心情依然容易被父母的言行牵动着,一下唤起几年前的不好回忆:
那时我儿刚出生没多久,还在产假期间,我爸妈远道来看孙,某天晚上说好由先生顾小孩
、我出门放风2、3个小时打算去想去的咖啡店,但出门时听到我爸一句“都当妈妈了还把
小孩丢在家一个人出门像话吗?”,当下我忍住没有回嘴,出门后眼泪就掉下来。
为什么总是用这样的语气讲话?为什么总是选择尖刻的言语?纵使心里满满质疑,我也忍
住没有说出来。当然,我大可选择不在意、不要往心里去、甚至当场理直气壮回呛,如果
对方是路人、或其他亲戚长辈等等,也许我就没有顾忌。但对父母,我没办法,不是因为
怕他们,而是因为我在乎他们的感受、我不希望回嘴反驳而让他们感觉受伤。
明明我很早就离家独立,也自以为已经养成坚强独立不受他们负面话语影响的心理素质,
甚至也不觉得我爱他们,但无法否认,我还是会在意他们的想法。从小在各种言语暴力下
成长的经验,让我真切知道父母对子女的语言,即使到子女成年,都还是很难完全客观、
就事论事的看待。
所以从孩子出生起,我就练习刻意觉知,让自己发言之前总是“有所选择”。
在我儿2岁起,有段时期每晚用尽各种招数拖延不睡,我也曾精疲力尽大吼、生气压制,
但都没有用,即使当下压制强迫他尽快睡着,隔天、再隔天...还是一样糟糕。
但若我记得打开我的感觉、抛下“小孩就是故意找麻烦”的默认立场,全心全意去感受小
孩的感受,就会知道孩子只是需要安全感、需要有人承接他不安全的感受(同时也感觉到
我是多么迫切渴望小孩睡觉,因为我对于还没处理完的家务/工作感到焦虑)。试想如果
小孩不睡觉,我生气大吼回应,从大人观点来看是“小孩不睡觉—做错事—活该被骂”,
从孩子观点却会变成“小孩不睡觉—因为没有安全感—被大人骂—更没安全感”,反而是
恶性循环。
觉察到这些让我了解:我是有所选择的,每当遇到育儿崩溃的时刻,我选择“真的”与孩
子在一起,想像著如果我是孩子希望怎么样被大人对待,暂时放下我的各种待办事项焦虑
清单,于是我说出口的言语自然而然变成:“我好爱你”“我知道你好累了需要睡觉”、
“我知道你还是会怕怕”、“爸爸妈妈都好爱你,会支持你的”。当我真正看到孩子的需
求,而且全心投入与孩子感受当下的感受,讲出来的言语也更有安定孩子的效果,睡眠问
题迎刃而解,其他育儿关卡也都适用。
拉哩拉杂打一堆,只是想强调,成为父母的人所说的话,会形塑孩子看待他自己的标准,
而我们总是有所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