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宝宝] 关于亲子课程中孩子的表现

楼主: o9o9o (宇辰)   2019-12-08 08:03:57
您好,我是小鱼职能治疗师
以下简单介绍引导孩子进入团体的一些小技巧,希望可以给你一些方向
亲子课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一定是“亲子互动”,亲子互动当中不只是一起做某件事情的回忆,而其中更包含了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任性、耍赖以及家长因应不同的状况该如何适切回应等,所以亲子课程中,最大的目标其实在于家长的“增能”,让家长学习如何引导孩子才是课程的重点技巧!达成这个目标后,其次才是课程技巧(如画画、音乐、游泳...等)与初阶团体的练习。
那么关于初阶团体的练习,家长可以怎么引导呢?
1. 给予适应的时间,营造团体正向经验
针对完全未接受团体经验的孩子,家长在前期2-3堂课左右的目标其实会是先放在让孩子在团体中也能感到自在,这时的目标就会完全放在引起孩子的兴趣、给予孩子最低限度的规范和要求,若是在初期就让孩子备感恐惧或压力,则孩子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容易拒绝进入团体。这是许多家长常忽略的重点,导致孩子初期团体经验感到挫折其实会导致后续要花更多心力让孩子适应课程。
2. 平行游戏的比例
平行游戏是让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之一,让孩子在团体中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从事自己喜欢的游戏,其实对于孩子是有纾压的效果,因此当孩子状况不好时,家长可能就需要容许孩子执行平行游戏的比例提高,让孩子有适切的缓冲活动。
3. 观察团体并渐进式诱发执行
同上,当孩子状况慢慢进入比较轻松自在时,吸引孩子在外围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哇!哥哥变成小兔子了~你知道小兔子是用哪里跳高高吗?”“姐姐要搭船去日本啦!你想要去哪里呢?”过程中先由让孩子短暂注意团体的活动、询问对于孩子简单的问题诱发孩子回答...等,这些都是能让孩子渐进式从团体外围,慢慢执行与团体相同活动的方式,就算是在角落自己一个人简单的模仿一下兔子跳,这都是孩子在观察与尝试的重要过程。而这时家长也要记得孩子比起前面的状态已经有大幅的进步了,适当的夸奖孩子“哇!你是跳好高的小兔子耶!”等,不要想着孩子怎么还在
团体外围,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夸奖与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愿意尝试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4. 看见孩子的困难
3岁前的孩子,对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尚未成熟,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孩子不断的在说“不要”,但其实背后不要的原因可能是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并引导孩子说出来的。例如不愿意带着鱼玩具去游泳,其实可能只是这个鱼让孩子觉得害怕,而不愿意碰触。不愿意排队或许可能只是不想与同侪靠太近等,这些都仰赖家长平日对于孩子细心的观察,才能理解孩子说不出口的原因。
5. 延迟满足的能力
首先,得先理解孩子的“边缘状态”,虽然都是拒绝执行,但仍是能看出孩子处于“尚可忍受3秒”或是“完全一秒都无法忍受,再被要求任何一秒就会爆炸”的边缘状态。当家长能区分孩子的状态时,就可以妥善训练“延迟满足”的技巧了。例如当孩子现在立刻就要家长抱着,这时必需先传递出会让孩子“满足”的讯息,像是“好,我们要去找妈妈抱抱了!”,而延迟则可以用最简单唱数“123,出发,找妈妈”,让孩子明确知道数到三以后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而初期练习时,可以先非常快速的唱数,当孩子越来越有在等待与理解时就可以慢慢的唱数,最后甚至就可
以进阶到“收完这个玩具就找妈妈!”等。
6. 适当的夸奖与回馈
这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常常家长的目标与孩子的表现有落差时,家长很难能看到孩子的尝试与小幅度的进展。举例来说,总是在团体外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孩子,在老师的要求下虽然一样拒绝收玩具(再被要求会崩溃而无法要求后),但在拒绝的过程并没有离开位置时,这时可先由大人代收玩具,并示范收玩具的过程,同时立刻回应孩子,“哇!我们好棒,有收完玩具了耶!”让孩子知道原来自己等待一下的过程是好行为,原来家长收玩具是好行为等。此外,也是要找到可以夸奖孩子的时间点,毕竟上课的规范对孩子是要勉强自己(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而自己又没有ꔊ缜V的回馈时,其实会累积不喜欢上课的因子,因此能找到时间点给予孩子正向回馈是很重要的!
7. 无法妥协的最低原则
以上虽然探讨了许多给予孩子弹性的空间,但当孩子出现抢夺玩具、过度影响他人、攻击行为等,这些就会是没有妥协的余地了,就算孩子会崩溃但仍要强硬介入,(当然在介入的过程仍可有有弹性,例如想要别人的玩具可以引导孩子询问对方愿不愿意交换、或是可否轮流玩公共设施等)。
以上,全部最困难的可能就是在有原则的情况下仍有许多弹性和缓冲的余地,大家一起共勉之。
最后想回答推文为何入小班幼幼班规范立刻变超好的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啊!
不用过度紧张自己是否因为太纵容孩子才养成孩子的这种个性,其实这是一个常态现象啊!因为我们是最亲密的家人,本来就会让孩子容易想要耍赖或任性(我现在回娘家也都敲脚划手机没在帮我阿母收拾善后啊 阿母QQ)。所以接受孩子也会在不同情境有不同样貌的行为吧!
连结是之前探讨与“规范”、“边缘状态”相关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6531246745084&id=118788706186005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8634146534794&id=118788706186005
※ 引述《mapuce (好天气)》之铭言:
: 去上亲子课(3y)也已经快两个月了,
: 但常常觉得他总是在课程“外”…
: 像是…
: 老师问问题不回(可能和老师不熟,不想回答)
: 老师带活动时,不听老师的规则,也不太受我的控制,在团体中显得他很没有秩序。
: 小朋友排队拿教具,但他不太会排队,总是在队伍外面。
: 但回家还是会突然唱起刚刚课程的歌,或说出老师说的话…
: 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去上学,正常的状况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