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 台湾托育环境的历史演变和现况

楼主: andy780212 (andy)   2018-08-01 08:41:41
托育环境的历史发展和现况
先说这个主题对托育上的实质帮助不大
当故事看可以(如果有念历史相关的也欢迎讨论指教)
在接下来的政策讨论上也希望各位爸妈能理性看待
我会尽量用客观的角度分析目前四大角色
"政府" "*婴幼儿" "父母" "托育人员"的历史和现况
那么就开始吧
话说缘起
有人知道"托育机构"和"保母"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出现的吗?
日治时期
日本人为了解决台湾农村劳动力需求和加强皇民化运动(日语推行)而设立
比如说农忙时节 农村口就会有临时的"农繁托儿所"
而日本在台湾开始设立的托育机构可分成"幼稚园" "托儿所" "国语保育园"
从目的性与阶段性大概来区分三者不同
幼稚园(初期):
大多由日台籍社经地位高的子女就读
打算从婴幼儿开始培养皇民化体制下的精英阶层(阶级需求)
但也因为阶级和统治概念 数量极少且失败告终居多
从业人员虽说不是老师但以"先生"称呼
托儿所(中期):
为了妇女的农务劳动需求产生(经济需求)
原为短期农忙而设立 政府发现生产力大增而转而常设
日本政府开始介入管制
从业人员以"保母或阿姨(日文)"称呼
国语保育园(后期):
为了普遍推行日语的幼儿教育产生(教育需求)
虽说是教育需求 但是很基础的"语言"教育
如说日文故事 唱日文儿歌 讲故事等
从业人员以"保母或阿姨(日文)"称呼
*此阶段托育服务的年龄是6y以下
*学龄前教育在此阶段只能说是最基础的语言教育和学前思想改革
国民政府初期
而在国民政府来台初期
为了加强学前教育 政府研究日治时期做法而广设公立幼稚园(教育需求)
国语保育园:
转型为托儿所或废止
托儿所:
更名为"托"儿所(经济需求)
如政府设立的"农村托儿所"
从业人员为"教保员"(专职专科的技术派)
幼稚园:
执行学前教育(教育需求)
但因初期数量极少 想由国小附设来补足缺口
如国小附设幼稚园 师范学校附设幼稚园
所以从业人员多为国小"教师"(师范等学院派)
而此时公立幼稚园数量远大于私立
(公立177间 私立26间 1951年)
*此阶段托育服务的年龄是2y~6y
*学前教育虽已经开始出现分工和教育概念
但尚无对婴幼儿发展的专业上的人力资源和整体规划
国民政府中期
因经济快速起飞 主要产业也由农业转成工业 劳动力需求大增
此时政府在国民义务教育的产能也出现缺口
政府开始把原先附设于国小的幼稚园使用场地收回
因为幼稚园继续使用国小教室 进而与国小体系分割
并转而附设于大人的工作或生活空间
如工厂附设幼稚园 教会附设幼稚园 军眷幼稚园等
也让私立的托儿所/幼稚园出现发展的空间
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托儿所与幼稚园间的矛盾和重叠
(幼稚园:公立202 私立385 1972年)
(托儿所:公立9 私立81 1978年)
*此阶段托儿所也出现更低年龄的托婴部门0y~2y(1988)
*其余则是2y~6y
*居家式托育(居家保母)也因需求而大量出现
*算是托育产业的战国时期 政府管控效力差 百家争鸣
*学前教育开始落实
由师范学校聘请国外婴幼儿教育专家于假日讲课并给学生实习(1968)
此阶段私立机构因市场需求而开始引进"蒙特梭利" "福禄贝尔"等婴幼儿教育体系(1985)
国民政府近期
在101年开始了"幼托整合"
也就是开始合并幼稚园和托儿所并统称"幼儿园"
但却出现托育年龄层的落差(原幼稚园:2y~6y 原托儿所0y~6y)
也因此政府把幼儿园的托育年龄规定在2y~6y由"教育部"管辖
而托婴中心/居家保母等托育年龄规定在0y~2y由"卫福部"管辖
目前的公托(3):私托(7)
现阶段台湾不断的往都市化发展 城市人口增加 托育需求也增加
照顾者结构改变(105年 父母照顾:非父母照顾 = 1:1)
而政府目前必须还是得依赖私托/保母来解决托育的这个社会问题
但私托/保母收费较高 托育品质落差也大
而政府却不能真正的根除违法业者(如未立案 超收等)
家长们开始出现抱怨并给政府施压
希望政府能增加公托比例与有效的管理私托/保母

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多)
想加快增加公托比(快)
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好)
价格要便宜(省)
的压力锅环境与要求之下
于是乎就开始了托育产业的大跃进政策"准公共化"
至于其内容以及各立场 下回分晓
参考资料
儿少权益法
行政院主计处
郑青青(2011)。台湾教育评论月刊。
翁丽芳(2012)。从台湾史观点论台湾幼儿教育的发展。
翁丽芳(2009)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