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宝宝] 大宝情绪问题 还是我们教养问题

楼主: FIEL (娜娜)   2018-03-17 08:39:46
※ 引述《lyre ()》之铭言:
: 大宝2y8m 另有二宝1y
: 现在想问的的是大宝,不知道是我们教养的问题,还是我的大宝需要去评估情绪问题
: 2.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跟他讲道理或是唱一出戏给他听,直接命令不能做或是威胁不能做

: 没有在“信到”(台语,就是不鸟我的意思吧)
我女儿也是从小就无法直接命令的孩子,
另外一方面,其实我也很少用这样的方式。
大概是因为我自己从小就讨厌大人说那句最经典的“没有原因!反正就是这样!”
这种“我说的就是规定”“小孩子就是要听不能违抗”的态度一直印在我心底,
所以当我女儿开始有反抗意识的时候,
我就和自己说,我不想要变成这样的妈妈。
但演变到女儿真的能接受我的讲法的阶段之前,
我曾经鬼打墙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苦恼孩子为什么怎么讲都讲不听?
后来看了《孩子只是卡住了》那本书后才发现,
其实不是孩子只照着她自己的想法或意愿做,
而是她根本没听懂我刚刚讲的那串话,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去对谈或是沟通其实都是无效的。
既然是无效的、听不懂的,又怎么能期待两三岁的孩子能够在听完之后照着做?
无论是讲道理或是唱一出戏,
重点不在于我们花多少时间和孩子说,
而是你说的道理或唱的戏,孩子到底听懂了没?
于是我开始改变模式,当我发现我讲完之后孩子还是不肯做的时候,
我会主动问孩子说“你是不是不理解妈妈刚刚讲的意思是什么?”
然后再想办法换一种描述状况和说明道理的方法讲一次。
我妈常对我说:“孩子几岁、妳就要把自己降到几岁来说话。”
孩子三岁妳就三岁,孩子十三岁妳就要用十三岁的讲话方式。
: 譬如:
: a.为何过马路一定要牵手?跟他说因为有车,然后他在人行道就常常挣脱我的手爆冲,

: 后说这边是人行道,不是马路XDD
第一个,先指着人行道上停在旁边的车子让孩子知道人行道上也会有车,
而不是只有马路上才会有车出现,所以人行道上也要小心。
(该感谢台湾人爱停车在人行道上让我们可以趁机拐骗孩子吗?XDDDDD)
第二个,因为有车所以一定要牵手,这个逻辑我们懂,
但对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蛤?有车?然后咧?”
在孩子的逻辑里可能无法理解“有车=危险”,或者说,
他们可能连“危险”所带来的后果都无法理解。
所以妳要挑选孩子能够理解或是有经验过的词汇来说。
例如在这个case中,我和我女儿的说法是:
妳不牵手,妳也长得没有和爸爸妈妈一样高,
万一有车子过来人行道的时候会看不到妳而撞到妳,
妳被撞到之后会受伤,就像妳跌倒会痛痛一样。
很严重的受伤就要送去医院,
妳可能要住院、护士阿姨要帮妳打针、医生叔叔要帮妳治疗;
如果更严重的受伤,妳可能就得离开爸爸妈妈身边,
没办法回家玩玩具、没办法去公园玩溜滑梯....
挑选孩子会在意的生活娱乐讲,于是孩子知道了:
1. 人行道上也有可能有车,不是只有马路才要小心车子(原因)
2. 有车等于有危险(可能发生的事情)
3. 有危险受了伤就得去医院甚至不能玩(后果)
当然另外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挑选孩子会怕的事情说,
例如我女儿很怕大野狼,我会和她说:
1. 人行道上不一定有车,但会有大野狼出现,(原因)
2. 万一妳没有牵好的话,大野狼突然从旁边冲出来把妳抱走,(可能发生的事情)
3. 妈妈会来不及保护妳,妳被带走了也会见不到妈妈。(后果)
孩子理解我挑选的剧情,她可以理解并且想像得到这个后果,
而她也不希望这样的后果发生,自然就会配合大人的作法。
这就会是一个有效的沟通内容,而不是无效地打转。
所以当妳发现孩子还是不听的时候,其实就代表孩子听不懂,
那么适时的换一种说法很重要。
: B.跟他说外面冷要穿外套,出门要穿衣服,就回我说:“这里是室内,不用穿,到外面

: 穿”,每次都要到出楼下大门才要穿。妈妈觉得很烦,因为硬穿,他就会发脾气,然后

: 他说不穿就不要出门,他有时候就真的不出门(但妈妈刚好想出门啊),或是穿上后,

: 不甘情不愿,待会就因其他小事发作...刚出门就想逃回家~
其实这边就真的是大人的问题。
对小孩来说,他在室内真的感觉不到什么叫做冷,
所以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穿起来,为什么不能到外面再穿?
也就是说,他无法理解不穿外套出去“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大人担心的“后果”是什么?
当然就无法接受大人采取的做法。
我每次去幼稚园接我女儿时也是不肯在教室里先把外套穿上,
一定要走到门口感觉到冷风后才要穿。
这个真的是考验大人耐心的时候,我的作法是和孩子商量各退一步:
“你把外套穿上、我不拉拉链,走到门口我们再拉。”
你的底线设清楚,然后稍微在不违背自己的底线的状况下给孩子一点甜头,
甚至是可以在孩子面前演一下:
‘妈妈本来觉得一定要拉上拉链,是因为你想到外面再穿,我才让你到门口拉拉链耶!’
有的时候孩子就会吃这一套,他以为你已经退让有顺着他的意思,
但实际上还是在你能忍受的底线范围内。
这样的结果,会不会比明知道孩子会发脾气还硬穿,
结果出去之后大家心情不好又因为小事发作来得好呢?
同样的状况也可以应用在出去外面想要买东西的时候。
女儿出去逛宝雅都会很想要买个小东西(无论是食物或是玩具),
但我不想让她养成只要出门都有东西可以买的坏习惯。
于是我会设定好希望她改变什么行为的底线,
然后和她商量:
“妈妈本来也好想买给你唷!
可是我觉得你最近出门都不肯听话穿外套,
如果你这一个礼拜都有乖乖穿外套,那么下次我们来逛宝雅的时候,
就可以挑一个小东西买给你唷!”
底线是由父母设定的,演戏也是父母在演的,
但孩子能不能看懂这场戏、顺着剧情走下去,就是看父母挑的“情节”他懂不懂。
花再多时间在无效的沟通上是没有用的,
每个孩子能看懂这场戏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只有你花时间去和孩子说话,才知道要挑选怎么样的情节让孩子能懂。
: C.说不要一直玩水,地球先生会生气,或是一直浪费沐浴乳,海洋和鱼都会生病,而且

: 费,爸爸妈妈要花钱买就没有钱带他出去玩买玩具了。
: 现在只要他有浪费行为,我提醒,他会回说:“妈妈你不要拿我的钱去买喔”我问那要

: 谁的钱? 他回:“妈妈的钱啊”
: 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妈妈可以去赚钱啊。”...我又要跟他解释妈妈去赚钱,那
陪?
: 玩的时间就没了等...
其实妳绕太远了,就像我上面讲的,
孩子无法理解危险的后果,
也无法理解地球先生会生气、海洋和鱼都生病这种事情。
甚至是“没有钱带出去玩”,
他会觉得你们不是都有在上班赚钱吗?
每天和我说掰掰都是为了去上班,为什么还会说没有钱呢?
所以有一阵子我女儿爱玩水,我用的说法是:
妳平常吃饭的时候会想要喝点水对不对?
妳喜欢的果汁也是水果和水做的对不对?
所以如果把水浪费掉(原因),
妳想喝的时候就没有水可以喝了。(后果)
妳挑选的后果不能距离孩子太远,一定要有切身之痛孩子才会理解。
: 总之,我觉得大宝若不要他做的行为,就一定要讲清楚说明白,他才有可能不做,但有

: 事情不顺他的意,说破嘴还是抓狂~
说清楚讲明白不是一件坏事,当孩子习惯了这个模式之后,
他发觉他无法理解的事情都能从爸妈这边获得他可以理解的解释,
孩子就会越来越好沟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