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 澎湖亲子游-望安

楼主: mux3520 (甜兔)   2016-01-30 16:27:14
一样湿冷的天里,整理湿冷的澎湖游记,心里却是暖和的
即使湿冷,澎湖始终那样丰盈我们的心
网志图文版: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9024243
踏上望安,很难不喜欢上这块土地。
离开七美之后,小熊猫总算清醒了点。
外海的浪依旧很大。
搭船就像在搭云霄飞车般刺激,一直飞起,落下。
船上的人吐得乱七八糟,船舱内,甲板上到处都有人在吐,
小熊猫的父母因为早上出发时先喝了一罐晕船药,
到了七美后不放心又买了一罐再加码,晕船感完全被剥夺,一点也没有晕的感觉。
可是小熊猫,他连一口晕船药都不肯喝,看来他是万中选一不会晕船的体质,
太令人羡慕了!
船上人人垮著一张脸,小熊猫不会笑得太开心了点吗?
孤绝的海岛让人不住充满想像。
老咪抱着爱撒娇的宝贝儿子一脸的幸福。
这个宁静的海湾,望安到了。
一下船,我们先去找套装行程附的摩托车行,
宅脚屿帮我们定的方案都不用另外加油,省去很多麻烦。
码头旁就是绿蠵龟博物馆,因为我们选的是望安七美跳岛,
停留在岛上的时间有限,就没有进去逛了,不过我想下次或许可以考虑待个几晚,
好好欣赏望安之美。
有别于七美的惊涛,望安的风平浪静让人忍不住停驻。
在澎湖这几天看到的植被大多是这样的,缓坡上长著或高或低的灌丛、草地。
第一站,八罩岛的鸳鸯窟。
八罩岛是望安旧名,关于八罩岛的由来众说纷纭,最多人所采信的,
就是这一带小岛林立,像是包围了望安一样,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望安的风浪和缓的原因吧。
短坡上长满了天人菊。
我忍不住想,当年震洋队在八罩岛设立基地时,短坡上是不是就是长满了天人菊?
昔人的心绪已不可得。
今日造访也只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当年海上熊熊大火的痕迹。
在这个岛上,还有对面我们家乡的那个大岛上,有很多曾经发生过的事,被试图抹去。
不管过去的事是光荣的,不光荣的,我们都应该要知道,
自己生长的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没有根的民族是很悲哀的。
远处天空的乌云越压越低,看来要变天了。
这次带的旅游指南上有一个景点我很想去,就是西洞尾灯塔,
为了要找这个遗世而独立的灯塔,我们来到了一处宁静的小村庄,
后来回家查了才知道这里是水埯。
小小的村庄里有许多猫,一派的悠闲。
我们忍不住停下来看猫,大部分的猫儿不怕人,跑来对着小熊猫喵喵叫。
虽然没有家猫那样营养过剩,这里的猫儿大多是干净健康的,眼神中没有恐惧,
看起来这里的人们对猫很友善。
聪明的猫儿引我们走到牠们的空碗前面,对着我们喵喵叫,
我们不争气的掏出了刚刚在七美买的美味粽子。
吃了美味的七美婆婆粽子,猫咪决定喝个水,有一只碎碎念的小熊猫在旁边关心。
旁边这户民宅的阿伯突然走出来,看到我们眼睛闪星星在跟猫玩,
他问小熊猫:"要不要带几只回家养啊?"
小熊猫问妈妈:"可以吗?"
阿伯告诉我们,约莫是一年多前,有一群来自高雄的爱猫人来到小岛,
他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帮岛上所有抓得到的猫咪做TNR,
所以岛上绝大多数的猫咪都是作过TNR的。
除了觉得这群猫咪很幸福,有远道而来的人们关心牠们之外。
我觉得那一群爱猫人也很幸福呢,能在这样宁静的小岛住上个把月,好令人羡慕呀~
为了找西洞尾灯塔,我们还走错路,拿着地图在山崖海角众小径里不知该往哪条去,
觉得越走越荒凉,最后来到一间港口边的安检所,我很确定那里不像旅游书里的灯塔,
于是改走了其他条,最后在通往公墓那条路的尽头找到灯塔。
本来还思忖著不去天台山了,要去灯塔人才少,很骄傲自己要去比较深入的景点,
没想到竟是天崖海角那样的深入。
那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妈佛版里的林务局系列,
看到这样孤绝的地方有座楼梯矗立在那里,
我不仅没有拔腿就逃,而且还叫小熊猫爬上去(抓头~)
小熊猫好勇敢,爸爸妈妈也好勇敢...
(好吧!真的想知道就到妈佛版打关键字"美国林务局",很恐怖,慎入!)
回到温暖的水埯村,路边整齐的菜园被堆叠的咕咾石矮墙围起来,
在恶劣的天候环境中,人们总找的出生存下去的办法。
略过了天台山,下一站是不管有多热门都一定要去的中社古厝。
一抵达中社古厝,巷子口的标示希望车勿入人步行,
这样子很棒,我们可以悠闲的享受漫步在美丽的古厝的心情。
小熊猫眼尖看到一口水井,马上就冲向前去打水。
他大概觉得这几天淋的雨还不够多吧,小家伙卖力的打水。
掬一捧沁凉的井水洗手。
可能我们造访的季节是淡季,即使热门如中社古厝,也没几个人。
这就是雨季玩澎湖的一大优点了,心动了吗?快来快来~
随处可见整修中的痕迹。
走在中社古厝,不自觉得放慢脚步(明明就有登船时间的压力),
让人想放空缓缓走过这些美丽的巷弄。
从文化资产局查到的关于中社古厝(花宅)的价值: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
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IB0960500002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
=1.3
花宅聚落之保存价值,可以从聚落历史、史前考古、聚落产业、聚落人文以及聚落建筑等
五大面向说明:
一、聚落历史:
明末清初的汉人移民,在望安岛择址落户定居,逐渐形成聚落的实証。在环境限制
下,选择北面以山为屏障,大致呈背山观海地势而居,
倚赖自然环境赋予之农渔兼半的海岛生活文化,实为澎湖聚落发展型态之经典。
二、史前考古:
花宅遗址以1985年所列之“东安-D”(属早期汉文化-宋、元)及
“望安‧鲤 鱼山”(属细绳纹陶/素面红灰陶文化-距今约4500年前)为代表,
足以彰显望安岛发展历史。
三、聚落产业:
花宅产业多以自然生态环境之海、海埔、山、埔等空间进行讨海做山等
一级产业方式,为生计倚赖。
而烧灰、煮鱼等加工活动则见证因应产业型态发展的区域变迁,
借此产业面向也可了解聚落发展更迭。
四、聚落人文:
花宅聚落基于航海交通,在移民过程异动往来频繁下,
与金门岛及台湾岛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关系的特殊性;
而信仰则借由巡社、镇符 等仪式行为确保及建构居民心灵层面的超自然体系,
迄今仍维持不坠。
五、聚落建筑:
花宅建筑形式以传统榉头式合院为基本型或衍生型之发展者居多,
另以 木、瓦、石与在地自然材为组构与模式,配合住屋周边附属设施,
随着时代演进而多样,实为聚落建筑风貌及常民生活之本质。
承上,中社古厝(花宅)地区整体特色:
1。富有地方特色及历史脉络纹理且其古厝设计形式具艺术价值,
当地并含丰富的文化资产。
2。由于望安位处澎湖地区的边陲,相对地,整体之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因此,靠海维生与部分农作产业的结果,民宅空间便呈现这产业的氛围。
再者,地形条件的制约与强大东北季风的影响,可居范围有限,
亦即聚落空间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这样的结果,我们理解到分家的社会位序与礼制,
使得民宅呈现其特有的“传统”空间格局。
再来,中社古厝(花宅)的建筑特色如下:
1。整体而言,花宅聚落民宅所彰显的特质是有别于精美的豪宅大院,
因此无法特别去强调那些特殊的空间、形式是特殊的,或是其它地域所没有的。
事实上,花宅聚落的民宅所呈现的是一种集体的朴质美感,一个闽南地区边陲的、
化外的传统聚落。
且相对于望安网埯与水埯两聚落,甚至是澎湖本岛而言,
是一个存有传统民宅数量较多,且完整的传统聚落空间。
2。从整个花宅聚落地景的观察,从海边的珊瑚礁以至山上的黑石头,
这些在地的材质被使用到民宅的建材,
如此将使得民宅的人文地景与自然环境作充分的结合。
此外,汉文化的传统建材透过农渔生产的交换与财富积累,
从大陆与台湾运抵至此营建。于是红砖、红瓦、木料等建材与地方性建材结合,
一方面从民宅的建材便可辨视与台湾及大陆的贸易关系;
另一方面则是外来建材所导致在民宅形式的演化。
首先,尤其是老古石材在处理上费时费工,取而代之的则是黑石头。
其次,在混凝土建材引介入望安后,
旧有民宅的修缮以至新式民宅的营建皆普遍地被使用。
最后,是中社古厝(花宅)的环境特征:
“花宅”现存的传统聚落空间系汉人历经三百多年、多代传承所营造而成,
是望安岛上保存最为完善者,就台湾澎湖地区而言也是首屈一指。
“花宅”聚落呈集村形态,坐落于海岸平原及山坳之中。
村域内部拥有几个有形的空间范围与层次以及信仰认知上的无形空间,
透过人群在地生活的互动关系,成为一种生活空间文化的结构。
聚落由最基本的单元“厝”(民宅)加上生活的、渔业的、农业的、畜牧的、殡葬
及荒地等空间所共同构成,
建构出清晰的“厝”(家户)→“甲头”→“社里”→“社”等四个空间领域层级。
聚落内到处可见传统榉头形式的“厝”(民宅);是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
“厝”附 近常见有与生计息息相关的附属建筑和构造物,如“稠”(畜舍)、“栈间”
(储藏室)、“围仔内”(屋旁菜圃)、“鱼灶”、水井等,
形成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举凡食、衣、住、行、育、乐皆在其中,
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社群、政治、经济等环境背景,
而表征于住屋形式上的也就是实质生活环境的缩影。
根据古都基金会于2005年之调查,目前花宅约有“厝”158 栋,
其中值得列入维护标的者,超过40栋。
数量不一的厝屋和其附属空间建筑构成了传统聚落的社群空间-“甲”,
藉以由轮值庙宇宗教事务,并能分工负责公共事务的推展。
“花宅”聚落共有顶寮、下寮、山仔后以 及尾寮等四个“甲”,
由主要街道和大水沟所区隔。
四个“甲”、三座庙宇、一座教堂、百多栋厝屋和诸多基本生活空间合而形成“社里”,
此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领域。
“社里”内除了“厝”(民宅)、“稠”(畜舍)、“栈间”(储藏室)、
“围仔内”(屋旁菜圃)、“鱼灶”、灰窑、船屋等私有构造物,
尚有街巷、水井、“祖厝”(祠堂)、庙、“营头”、教堂、石沪、码头等
公共空间建筑。
而“社里”的明确范围系由“宫庙”每年举办的绕境祭典所界定,
透过“定符” 安置东、西、南、北、中等五个营头,
围塑出有形与无形之完整防御体系,使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免于遭受邪煞迫害,
且藉以维系全体社群的交流与互助合作。
至于 “社里”外围,尚有“围仔”、“山仔”、“海坪”等农渔营生空间,
藉以维系居民的生存繁衍;
此外,多处“墓仔埔”(坟场)和大片荒地,
亦是支持聚落生态平衡和永续利用的重要场域,
总体形成了居民所认知的传统聚落范围──花宅“社”。
文化资产局的中社古厝(花宅)重点维护事项我觉得很棒,也贴上来:
1.传统建筑民宅群。
2.聚落街巷纹理。
3.谚语、歌谣、建筑艺术等无形文化资产。
4.鱼灶、灰窑、冰枝厂、药店等传统产业建筑。
5.墓葬群。
除了民宅,也要维护传统产业建筑,除了人使用的建筑,也要维护墓葬群,
除了有形的建筑,也要维护无形的文化资产
像是谚语、歌谣、建筑艺术等等,文化资产的含意本来就不该限缩在看得到的东西呀。
走进中社古厝前,我完全没读过任何关于这里的资料,仍被这里特有的气质所吸引,
古朴与精致兼具,温暖与荒凉兼有,令人一眼难忘。
中社古厝在建材使用上有很大比例使用当地所产珊瑚礁,
小熊猫发现墙上有美丽的纹路,忍不住停下来瞧。
咦?上面那是什么?
是一串碧绿剔透的葡萄!兀自悬挂在古宅墙上,
古老坚硬的线条中窜出的鲜嫩生命力,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感。(我们没有偷吃啦)
一只鸟儿飞到簷上,真的很难不去想像,昔人在此生活的日常。
窄巷里,有几个摊位,一个阿婆卖著仙人掌果。
我想起第一天抵达澎湖时,在前往菜园的路上,我们偷拔仙人掌果,结果手被刺流血。
心惊惊之余问阿婆,摸这个仙人掌果不会被刺伤吗?
阿婆老神在在:"我都有拔刺过,安啦!"
可是我还是对仙人掌果心有余悸,最后阿婆推荐剥好皮的仙人掌果,
有点像处理好的火龙果,我们买了一袋,可惜的是最后忘了吃,酸了,成为此行遗珠。
我很喜欢看路,看路延伸到哪边,在看不到的尽头,脑海里想像著路要往哪里去?
竟然看到路的尽头了!路通往海边,别说是夏天了,就连雨季来我都怦然心动,
中社古厝与海洋的距离...根本没有距离。
庙前卖著类似爆米花球的零食,好像是高粱玉米之类的,有很多口味,
我们买了一颗给小熊猫,他爱得不得了,离开前又买了两颗。
那几天在澎湖的日子里,很珍惜得吃掉一颗,另一颗留待回台湾吃。
没想到,回到台湾之后,爆米花球不复在澎湖吃到那样的滋味了,
不晓得是因为放太久了,还是因为土地不对了,滋味也变了。
虽然只有匆匆一游,我心底仍是深深思念著美丽的望安,
望安强烈的气质给人绵长的眷恋。
这次出游,一直有种感觉,就是没有想到雨季连淋了五天的雨,
却能玩得如此开心难忘。
是同游的人对了?是选的地方对了?是澎湖的人情与风情使然?
也许都是吧。
回程的航班,因为我们在中社古宅舍不得离开逗留太久,只剩一个座位,
大家变聪明了,一早就回到船上坐定位。
但是,能多一刻留在望安的时光,我觉得很值得呢!
还车前,我跑到上图中的白色建筑,也就是潭门港小吃部,
买了一盒户外生活旅游地图书里推荐的自助餐,
挑了一些小卷、澎湖丝瓜等当地家常菜,我们打算带回马公吃。
海上有鸟群低飞,奄奄一息的甲板上注入一股生命力,大家欢呼有鸟耶!
一方面也是,我们就要回马公结束这趟航程了呀~
2010自行车游澎湖: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699149
104.5.20.~24.澎湖五日游-四眼井、南环半圈、嵵里沙滩: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922108
104.5.20.~24.澎湖五日游-欧船长夜钓小管: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930067
104.5.20.~24.澎湖五日游-欧船长东海休闲渔业: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932412
104.5.20.~24.澎湖五日游-花火节、七美: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93895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