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音乐剧产业 从纽约百老汇等国外产业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2-06-03 23:21:40
台湾音乐剧产业的想像与实践:从纽约百老汇等国外产业制作模式谈起
https://udn.com/news/story/7040/6357087
撰文/王希文(作曲家);整理/张伟明
如果说歌剧是艺术导向、流行音乐是商业导向,那么“音乐剧”究竟是商业或艺术呢?
无庸置疑,百老汇属于商业,但兼具备非常强的技术层面与艺术性。一直以来,音乐剧就
是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商业化听来有些世俗,但就因为商业化,百老汇音乐剧才能走向
产业化并有更多经验的累积。百老汇的产业链相当完整,光是技术人员执照就有清楚的分
级制度。当新的音乐剧准备制作时,可透过工会网站公开征才,清楚说明需要什么等级的
技术人员,其他像是演员工会、乐手工会也十分完善。
在亚洲国家,中国及韩国则从90年代开始,引进百老汇的版权剧,并翻译成韩文、中文版
。除了利用百老汇的品牌让观众买单之外,百老汇的原版制作团队会派技术人员来指导与
交流,借机让本土的音乐剧工作者学习与练功,与国际接轨。这些版权剧的累积到一定程
度以后,让韩国在近10年间,连原创音乐剧也开始大爆发,是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模
式。
下文拟从纽约百老汇对“商业”与“艺术”的思考出发,并分析其他各国的经验,从中思
考台湾音乐剧产业化的下一步。
老品牌遇困境,从电影化找商业出路
纽约百老汇及伦敦两地有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剧,就像英美的其他文化一样,有着微妙的瑜
亮情结。就我近几年的观赏经验,伦敦新的原创音乐剧,题材选择和音乐较为老派,或是
说经典取向;百老汇则有较讽刺、新颖的题材,这跟他们的产业习惯和文化背景有直接关
系。除了英美,欧洲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法国了,根植于他们文化传统的舞蹈优势,法国音
乐剧重视大阵仗的舞蹈编排,也有流行音乐化、商业化的倾向,《钟楼怪人》即为一例,
不论在视觉及听觉上都十分讨喜。
另一方面,虽然百老汇有最完整的产业,但近10年也面临困境:大多是旧作重演或电影改
编,原创新戏愈来愈少,这3年受到疫情影响,有市场和资金短缺的问题。近几年,音乐
剧翻拍成电影,看似是音乐剧走向大众及商业的新出路,事实上,音乐剧电影制作并不容
易,要将剧场语言转化为影像、镜头语言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只是将剧场画面直接放上影
像,很容易流于只是在电影院看一首首的MV。
相较于剧场直接写实的画面,电影的镜头运用有更多可能,也必须有更多思考及设计。例
如《芝加哥》(Chicago)的〈Cell Block Tango〉一曲,在剧场中的舞蹈及歌曲相当精
采,但画面仍平铺直叙;2002年的电影版,画面从女主角在监狱睡觉开始,开头不规则的
节奏,带上水龙头的水滴、走路、手指头打拍子的特写,之后慢慢转化为规则的持续节奏
,接着进入不写实的状态,在各女子描述为何杀死情人时,穿插他们的回忆情景,以及监
狱的日常如打牌、盥洗等画面,展现更丰富的魔幻虚实之镜头运用。
可以见得,要将舞台上的音乐剧转化到大银幕上,必得下一番苦工,也必须思考,并不是
每出音乐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也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做成音乐剧。现今台湾做音乐剧需
要预先思考用歌舞或镜头叙事的必要性,不应该为了音乐剧而音乐剧。像是德国就很清楚
自己的优势,虽然他们的音乐剧较少,但那是因为他们了解他们想讨论的题材其实更适合
用现代戏剧来表现。
台湾音乐剧发展两大困境:版权剧少、剧场生态限制
近几年,亚洲各国在音乐剧上表现亮眼,日本因其雄厚的动漫文化,有许多音乐剧由动漫
改编而来,成绩斐然,甚至还能扬名国际。而中国、韩国藉著90年代引进百老汇版权剧,
培植国内音乐剧人才与观众,长年累积至今,最让台湾音乐剧工作者羡慕的是,他们每个
剧或制作都可以演非常久。我在韩国看了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百老汇版权剧《疯狂理发
师》(Sweeney Todd),档期长达4个月,但票券开卖一天即完售,虽然有优秀的明星卡
司,不过这样的成绩真的是经过长期经营而来的。
韩国音乐剧的成功有赖于政府、民间企业及演艺公司整合而来的产业链,但为何台湾无法
复制这样的模式?仔细观察,台湾的版权剧很少,大多是原创剧,因此难以像韩国利用版
权剧孕育更多观众及技术人员。原因之一在于台湾对翻译改编的版权剧之接受度还有待观
察,韩国几乎什么都能直接改编、翻译成韩文,而且不用顾及文化差异,台湾顶多就只有
中文的莎剧或是少数现代戏剧所做的翻译剧(例如:绿光剧团“世界剧场”系列、四把椅
子剧团),而且还要经过转译,以符合台湾现今的社会与文化。
更主要的原因,是台湾的剧场生态与补助制度。与百老汇、韩国完整的产业链相较,台湾
离“产业化”还有一大段路。台湾音乐剧制作目前以剧团为主,除了演员之外,其他部分
较少公开征才,大多有固定合作的对象,作曲家即便不属于剧团,可能都还是有固定配合
的习惯,但人才累积的制度就相对并不完善。
此外,在征件、申请补助及场地时,台湾的补助经费倾向于鼓励原创,却不支持旧作升级
。再加上场馆少、演出团体多,在僧多粥少的状况下,拿到的档期并不长,以致台湾的剧
组常常花了半年、一年准备一个作品,却只能演一至两周,相对于百老汇或韩国3、4个月
的档期,是非常不健康的。主要演员也许还能靠6至8场的演出过活,但其他人根本不可能
单靠酬劳生活,更不用提音乐剧比起一般舞台剧更需要排练期和资本,当一部戏上演了两
周,好不容易口碑才正发酵,戏却下档了,没办法带更多观众进入剧场。
在演出场地的问题上,台湾大多是多功能场馆,其音响并不利于音乐剧。理想上,不同位
置都要有同样的听感,但由于音响不够大又不够多,因此只会有单声道的质感,细节会被
牺牲。百老汇剧院有非常多的小喇叭及点音源,会补偿该位置缺少的音响,让每个位置都
能听到完整的频率,听起来就像来自台上的自然裸声一般。多功能场馆的乐池是为了歌剧
演出设计,但音乐剧的乐团因为透过音响扩音,露天的开放乐池反而会让残响太大,加上
有些乐器本身音量大,例如爵士鼓就不需要扩音,但会让前排观众听起来太大声,后排则
刚刚好。百老汇的乐池像是封闭的录音间,所有声音会透过麦克风收音后再重新扩音,类
似拜鲁特节日剧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的设计。事实上,韩国场馆大多也是多功
能,近年他们会直接把乐团放在舞台上,不使用乐池,这也是台湾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用小而美的制作,推进健全的产业发展
台湾音乐剧的优势在于社会自由和源源不绝的创作能量,探讨的议题五花八门,这些多元
的题材也会激发音乐创作者更多灵感。可惜的是,台湾较缺乏对于音乐剧的音乐评论,大
多着墨在剧本及演员上,关于音乐的讨论还停留在“琅琅上口”、“动听悦耳”等。事实
上,音乐剧的音乐有非常多讨论空间,例如《汉密尔顿》(Hamilton)用嘻哈音乐来说故
事; 《Hadestown》用纽奥良的蓝调及民谣来讲述希腊悲剧;或者《俄克拉荷马》 (
Oklahoma)本来是50年代老成的管絃乐,在前几年被改编为7人乐队的乡村风格。国外对
这些音乐剧曲风的形式美学、内容及结构都有相当篇幅的论述,这些音乐内容也会连带影
响剧的表演能量、服装及舞蹈等。
大环境的改变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若没有办法将创作累积成为传唱或经典,对创作者
或演员都十分耗损。然而如何形成产业规模?我认为,也许先将音乐剧规模缩小,或者直
接将大规模的旧作改编为小规模,在小场馆寻求一、两个月的档期,把小制作做精致,藉
此养口碑、观众及市场。
重新诠释经典的音乐剧是台湾当下必要的推广工作,1出戏演过3、4轮以上,才能真正成
熟,当观众够多了,才能从商业性过渡到民间、社区、学校,也才有机会有更多剧场演出
,创造出健康的音乐剧产业。
【完整内容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22年5月号】
作者: episold (episold)   2022-06-06 07:15:00
推 韩国好多演上一两年的超级小剧场 不知台湾是否可行我也看了首尔2019的Sweeney Todd 是没到一天完售啦XD
作者: switchonann (switchonann)   2022-10-25 23:12: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