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版第二次发文,写在本周末看完 YouTube频道 The Show Must Go On! 免费播出的《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澳洲版之后。我着迷《歌剧魅影》的年纪很小,是在 1990s跟着哥哥姊姊们听,先听熟了旋律才慢慢学英文、但对音乐的沈浸早已远大于对剧情的咀嚼;长大到 2002 才看了一场伦敦演出、去英国留学在 2009 再看一场后、默默觉得可以将这出少年激情音乐剧从我人生打包了... 倒是到 2020 四月上周末,拜韦伯 The Show Must Go On! 免费播放《歌剧魅影》25周年皇家亚伯特厅演出之赐,我才觉得此剧再次和我连结起来,而且人长大了真会有不同看法!
https://i0.wp.com/stagechat.co.uk/wp-content/uploads/2020/04/love-never-dies-online.jpg?fit=1280%2C720&ssl=1
这才赫然想起,我在英国的 2009-2011年间也是经过过《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的剧院前,却就这么在它的大海报看板前默默离开了 XD 只能说那几年明明年轻却比较喜欢装成熟,一度觉得韦伯式激情音乐剧与美声歌曲都只属于血气方刚的少年,我该长大多逛博物馆看艺廊、多听古典与歌剧、多看前卫剧场与现代舞蹈... 不过到现在结婚成家柴米油盐小孩都已快十岁,好像正是适合看《真爱不死》的年纪?话说我看的这周末澳洲摄政剧院版《真爱不死》第一个感想是:怎么有这么厉害的小孩、十岁就能唱能演还能帮大人和声整合舞台呀?
也许很多音乐剧观众也到了爸妈年纪?我们这世代也许有几个情怀:(1) 年轻基进冲事业时期早已过去,有了甜蜜负荷你再厉害也难冲起来,除非整家无数后盾担待牺牲,这是小克的魅影;(2) 年轻的美丽爱情不再美丽,妻子满脸愁容丈夫暴躁易怒,但我们会蓦然发现心中的“美”已不同,这是小克的良人;(3) 年轻的理想已柴米油盐无法实践,但理想仍能耐心教育传承下代,当某天看着聪明孩子已不知不觉超越爸妈打开理想明灯(而非功名成就)时,是父母死也不枉的欣慰;(4) 年轻时追求高端理想,年长终于意识到下层结构,这是明星背后的基层血泪。
大人味的担待故事
上周看《歌剧魅影》、这周看《真爱不死》,除了感叹制作大小与精致度真的令人感受大不同、也感叹卡司选择能展现的角色灵魂一样大不同(令我好希望以后也能有《真爱不死》25周年皇家亚伯特厅版,不过大概是空想吧?)之外,觉得这两出剧有其连贯的主题,关于剧场也关于历史。突然很庆幸,我并没在年少血气方刚时就看《真爱不死》,否则恐怕只是生气它在搞什么狗血八点档、又是三角恋又是私生子、又是花前月下“你亲我”“我摸你”还“一次又一次”XD 甚至还来个四角恋情擦枪走火... 不过长大了再看这出剧,我反而觉得它充满大人的沧桑与哀伤。
首先,写实地说,Christine 结婚生子已十年,她登场的头几场戏都在谈一个母亲的担待,再也不是那个在爱情与艺术间挣扎的少年英雄,而是处处委曲求全 make things work 的三十少妇。《真爱不死》是三十几岁职场妇女剧、自比《歌剧魅影》这二十几岁热情少女剧忧郁许多,这首先在音乐剧作为一个商品上失去了它脍炙人口的激情与吸睛,至少它很难当一套纯歌曲 CD 卖出来令人一遍遍听、也没几首真令人朗朗上口走在路上都能哼、更没几首可以让少年们练唱参赛响彻 KTV。至少我,若我现在还未婚、才出职场头几年还在挥洒人生,只会觉得此剧和我毫不相干。
甚至在几首谈不上脍炙人口但至少荡气回肠的重唱与独唱,本剧常在关键处来个不和谐音程,每每在好好挥洒感情掏心掏肺的前一拍突然亢龙有悔、让本来可以一往无前跳下去的激情硬生生悬崖勒马,仿佛一个恭谨绅士或一个矜持少妇整整衣衫调匀呼吸、以英式压抑强忍泪水打起笑容行礼如仪。的确,就剧情上,也许我们一开始会以为魅影又要如上集铺天盖地席卷占有它的真命天女,但此剧最后千呼万唤的魅影创作曲《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仍然收敛自持:它的真爱不是一往无前拥抱最美、而是接受爱的缺陷并耐心抚育。
以下我又要开始脑补式解读了,我这次的核心解读是:Christine 与魅影本是同一人、魅影是助她度过丧父难关的“超我”,上次小克人生平衡圆满后魅影退场,但十年后小克人生有新迷惘、日日担待心里却再次蠢动。这次的迷惘属于少妇的迷惘:我牺牲了音乐事业的卓越、进入家庭相夫教子,谁想到丈夫如许多欧洲老贵族已在新时代家道中落、甚至已流于酗酒好赌欠一屁股债等我帮扛、每天大呼小叫都靠我委曲求全苦苦维系家里的和平。于是心底蠢动的魅影再次冒出来:
我何不前进美国新大陆重启炉灶、抛下这老欧洲烂婚姻、带孩子一走了之呢?于是安排纽约演出展开事业第二春!本来望向曼哈顿歌剧院大亨汉默斯坦,但在儿子灵感提点下转头望向底层黑暗的康尼岛。若写实地用肉体看,本剧是生活很乱的女艺术家昨日偷情生了私生子、今日再度陷入两男之间三角恋;但若象征来看,子爵是社会家庭与人生、魅影是心底基进纯粹的艺术理想,留在 Raoul身边就是拥抱家庭、而跟魅影私奔就是投身艺术,两者之间的抉择品质,关键就在这“再唱一首歌”,"'Till I hear you sing once more"。
克莉丝汀的美国梦
在上周看《歌剧魅影》时,我感到了一种“Christine 与魅影本是同一人”的解读灵感,觉得魅影是 Christine面对丧父时以精进艺术而逃避创伤的“超我”、是个鞭策自己的“音乐天使”甚至紧盯别人的“剧院之灵”,是个表演艺术基本教义派。这周看完《真爱不死》,我觉得这位魅影已经大不同,它不再像过去巴黎歌剧院时期那样卓然不群、不再为了艺术的纯粹与卓越不惜双手染血、甚至不再虎视眈眈地对这庸碌社会展现威胁。
Christine 长大成了持家担待的少妇、魅影仿佛也跟着 Christine长大成了经营剧院的艺术总监,而且这次已不再是上流顶天的 Opera、而是养育一群光怪陆离城市边缘的 Phantasma,在史实的纽约游乐园 Coney Island 。如果在上集,魅影除了当 Christine个人的艺术超我之外、还投射到她理想中的歌剧院而成为“剧院之灵”,那么在这集,魅影新化身的 Mr.Y 也许也投射了一种小克有限意识中的理想新大陆:这是一个人人不论面貌美丑不论肢体圆缺都可以尽情发挥的理想国!只是若拿这理想意识检验现实的康尼岛剧场经理们,也许也不过就是剧场基层口中的 "Him"。
尽管物理上分隔两地,但 Christine和魅影仿佛同步成长著,只是身心分离了。以我的角度看,上一集 Christine的“本我”面临丧父创伤无法自已、只想跟着白马王子 Raoul过著光明生活忘却黑暗创伤,而她的“超我”化身魅影驱策着她面对创伤甚至挖掘创伤、以黑暗喂养卓越艺术激烈地超越创伤,最终她建立了理性而能社会化的“自我”、成功拥抱了黑暗投身了光明、算是人生少女阶段的自我圆满。
只是到了十年后的这一集《真爱不死》,我们与她才发现人生还有更多阶段,一关关新挑战的艰难都不下于少女时代的方向摸索。如今过了十年到了成家生子的少妇时期,不论是演唱事业还是理想爱情,都再也无法一往无前追求纯粹的理想与美善,也许反而才终能意识到“爱并不永远美丽”(相对于天真儿子一直唱的单纯美丽 "It seems so beautiful"),反而谦卑地充满担待: "We love, we live, we give what we can give, and take what little we deserve"。
不过在 Christine与魅影之间仍有其“退守与进取”的差异,两相比较 Christine仍较委曲求全地保守、魅影仍较有基进性格大胆出手。我一直把他俩看成同一人,只是两个不同的人格,只是他们在上集结局身心分离了,Christine 的身体留在巴黎与 Raoul结婚生子、也继续唱歌过著担待的生活,但代表她基进之心的魅影尽管看似消失只留下面具、其实已分离出来飘到了遥远的他乡:这里是美国,是所有如 Christine这样在欧洲传统社会满身枷锁委曲求全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片歌舞升平看似毫无烦恼、不管贫富贵贱鳏寡孤独老弱残疾、人人都能挥洒自我开启新生的理想国。
在欧洲包袱与美国梦想之间
记得二十世纪一直到 1990s彻底击垮共产世界前,都有一个在美国人与亲美国家人民间坚信不疑的“美国梦”,在《歌剧魅影》创作的 1986 年那还是个不可质疑的真理,直到 2001 年 911事件才开始令人质疑是否出了什么问题、这个批判意识一打开经过十年的爬梳令人越看越吃惊,我们过去信仰的美国梦不但常常只是梦幻一场不堪一击、甚至内部的剥削压迫歧视等不公还比他们唾弃的老欧洲犹有过之!
如果《歌剧魅影》在谈一个流于腐败犹粉饰太平压抑黑暗的老欧洲、而以繁华极致的“巴黎歌剧院”为代言舞台,那《真爱不死》也许在谈一个人们投射美好梦想但其实更加黑暗的新美国、而以逢迎讨好的 Coney Island 为代言舞台?
这集也许令人有点不适的一点是:Christine 的戏份少了很多!她基本就是下了船、谈了家庭陪了儿子、见了个如她分身的魅影、听了魅影如她心底之声的恳求决定表演、然后就登台表演圆了自己心底梦想、然后莫名其妙地殒落。但我光看此剧前段就先为另一个我们很熟但没正眼看过的角色深深着迷:过去是巴黎歌剧院小舞者的 Meg、早一步飘洋过海来了美国到了 Coney Island 、已经变成这里的秀场红牌小明星 Oh-la-la Girl!只是过去的巴黎歌剧院还是老欧洲美好年代的“艺术”,今日 Coney Island 已是新美国资本主义冷血剥削的“逢迎”。
今日飘洋过海来到了美国,表演艺术家已成了赤裸裸猎奇凝视的牺牲者。当然过去老欧洲表演艺术家一样遭遇凝视、一样在对贵族与资产金主逢迎讨好,譬如当年 Raoul对小克惊为天人的那声 "Bravo"就是个贵族金主自命骑士去追求名伶美人。不过老欧洲至少还有一颗传统的骑士与绅士之心,他们也许内里同样是腐败不堪,但至少他们会用外在的道德仪礼努力驾驭自己。譬如 Raoul这个 "Isolent boy" & "Ignorant Fool"尽管在上集与这集第一幕的嘴脸都很堕落又嚣张,但这集第二幕是有给他反省悔恨与自我救赎,也许代表着千疮百孔的老欧洲仍有其希望?
老欧洲艺术,新美国猎奇
但这 Coney Island 完全不一样、已是个无神的物质世界。记得《歌剧魅影》的世界很混乱、剧院很腐败,这里虽然有“黑暗与光明”,那黑暗与光明都关于心而非关于物质,谈了剧院经理的苟且、男女高音的散漫、剧场技术的亵渎、芭蕾舞群的浑噩、以及 Raoul的浮华、还有 Christine自己失怙之心的空缺。
第一集《歌剧魅影》尽管谈了这么多剧场荒唐事,却从来没谈到物质、阶级、剥削。剧院里这么多人,本剧都没有谈他们吃不吃得饱、工时重不重、工安有没有保障、工伤有没有保险、失业有没有救济等问题。Christine 自己也没有,我们从未看见她为经济而烦恼,仿佛在这欧洲歌剧院里并不存在“生计”甚至“物质”这回事。
第二集《真爱不死》不同了,舞台上是我们认识但没正眼看过的 Meg血汗一天五场秀、和老欧洲世纪女高音 Christine Daaé是天上地下的贵贱对比。新剧场 Coney Island 各种天残地缺的奇人异士汇聚于此,昔日巴黎歌剧院的小芭蕾舞者在此是秀场红牌、还取个具有法式异国性幻想风情的花名 "Oh-la-la Girl"。耳听得 Meg在这里“每个乐句与动作都反复练习”,听得其他舞孃们艳羡“会有百万富翁来”,她还想着“我还可以再多努力点”“多卖点肉也没关系”,毕竟每日早晨她感叹这是“残酷世界每片面包都要付出代价”,只想游泳“让海水洗净一切黑暗创伤”。
艺术家早就不再神圣,反而卑微地向金钱与权力摇尾乞怜,这是《真爱不死》与《歌剧魅影》两个不同国家的时代大剧院之根本差异,使得两剧连乐曲风格都大相径庭:《歌》剧独立都可当一套大秀或演唱会、是美好年代的华丽堂皇、再加上三分伤残的异色华美,但《真》剧整个是感伤的、是失落的、是委曲求全甚至行尸走肉的,看它的几首经典歌曲都用了不和谐音阶,总在将要华美处蓦地降了半音、在本该高潮的地方抹上一层不祥的阴影。这里的每个人最多只是强颜欢笑、但他们或多或少知道只能接受无奈的人生。
欧洲的流离,看见了阶级
然后,Mme Giry & Meg Giry 这对上集欧洲上流歌剧院里的仆人与绿叶,在这里进一步担纲了表演艺术最底层的后台暗面:艺术行政。犹记三月,在我们台湾面对 COVID-19 的早期,明星大提琴家张正杰才大剌剌推文说过“如要道歉也是行政”,一切掌声与奖赏都属于前台艺术家、一切劳动责任与惩罚都属于后台行政!听得本剧后半 Mme Giry 血泪控诉“谁伴他发迹、谁帮他成团、谁帮他找资金、谁陪他惨澹草创、谁帮他票房理想得两全、谁代他应付媒体与金主、谁出主意给他建议、谁崇拜他关爱他”?都是卷起袖管脏手的我们、不是他的音乐天使 Christine!
本剧歌曲中,最令我心有戚戚每听必流泪的,不是 Christine与魅影的任一首情歌,反而是那乍听最欢乐轻浮的"Only for You",那“一天五场”的艺人当下沈迷在浮华表象、但其实内里掏空自己逢迎讨好已遍体鳞伤的 Coney Island 之歌,唱跳得越欢快疯狂越令我鼻酸,默默希望这集小克当个配角就好、主角让 Meg与她妈妈当一回、说一说这处境比小克丧父阴影还要黑暗百倍的艺术底层故事吧。但很令人玩味地,Meg 在这集既像主角又不像主角,在行动上她沈潜全剧展现了本剧剧场世界观、更强势主导故事结局,但在视角上她几乎隐形、连 Christine也视而不见。
本剧“各怀鬼胎四重唱”,不像上集 "Prima Dona" 那般百转千回高超繁复,反倒在舞台走位上把四角关系谈得简洁清楚。这首 "Dear Old Friend"真令我唏嘘,总令我想起当年"Where in the world have you been hiding? Really you were perfect. I only wish I knew your secret, who is this new tutor?",在当年小舞者是可以来首二重唱赞叹艺术灵光的神奇,在今日虽已天上地下,听到公主毫无概念的一句 "You look sublime" 与 "Look At you, a star",心里显然酸酸地刺痛,但她仍一再告诉自己敞开胸怀迎接好友,尽管明知公主一来我终将成为丑小鸭。
本剧小克是心怀美国梦飘洋过海到来了,但心里对美国梦最傻傻坚信不移的可能还是 Meg?我们看她在初登场的 "Only for You" 演出结束回到后台,妈妈尽管愤世嫉俗担心小克抢她风采也愤恨 "Him"弃她们如敝屣,但 Meg马上挥去阴影坚持相信,相信我与小克尽管天差地远、但我们来到了美国就是个再无阶级壁垒的大同世界;经过 "Dear Old Friend"尽管表面就看得出天差地远,小克有点尴尬她也多少有阴影,但她仍坚定相信“老朋友我带你游览新世界、一起共享新舞台”;但第二幕终于揭晓:即使到了美国,生命还是有贵贱之分,底层的我终究要这残酷世界无情抹除。
一张欧美流离的角色地图
言念及此,我对《真爱不死》的角色布局有了个想法,这是一个老欧洲与新美国的故事:
(1) Raoul 这法国子爵代表老欧洲帝国贵族,曾在《歌剧魅影》意兴风发不可一世、却在《真爱不死》这美好年代末期走下坡、其濒临破产的命运宛如欧洲帝国们不永续的荣光泡沫濒临破灭;(2) Christine 这外国歌手代表美好年代朝圣巴黎大都的失根民族,他们的民族传统曾经深邃而尊贵、如同 Christine有个小提琴爸爸,而他们的民族传统在 19 世纪欧洲帝国的瓜分格局中失落了、犹如 Christine丧父而焦虑。《歌剧魅影》那以卓越艺术面对丧父创伤的故事,很有19世纪中欧洲民族独立运动与19后半国民乐派的感觉。
(3) 魅影,这位代表 Christine心中理想型、而能带她度过困厄的“超我”,在《歌剧魅影》带她度过的是祖先与传承的困厄、面对的是欧洲各个帝国下失根的民族与身份焦虑;(4) 到《真爱不死》他变成了 Mr. Y,仍是 Christine面对新困厄时的心中理想型,是她面对上流贵族家道中落委曲求全时、心里那个远走美国找到事业与家计第二春的蠢动,这面对的是欧洲将崩溃前的“美国大流离”。说穿了人们在欧洲过不下去而远走美国,这传统早已三百多年了,Christine 与 Raoul这贵族夫妇只是最后崩溃的一群而已。
于是,这故事的图像要扩大了:(5) Mme Giry,她在《歌剧魅影》中虽是整间歌剧院唯一虔诚之人,但也不过就是剧院之灵的忠诚仆人而已,类似欧洲贵族大宅的管家与女仆,到《真爱不死》则成为了表演艺术产业中最奴仆的“艺术行政”;(6) Meg Giry,这位曾经在剧院看似和 Christine情同姊妹、但其实出身命运大不同的中下层阶级,她虽努力翻身但终究只是仆佣之女,她早 Christine这贵族一步怀着美国梦飘洋过海、却来到了弱肉强食卑微逢迎的无情美国。
于是此剧的核心挑战出现了:飘洋过海解决自身老欧洲贵族问题的 Christine,有没有那如前集般“看见黑暗”与“拥抱黑暗”的眼光,在面对自己的黑暗创伤之余、也能体察别人的黑暗创伤?很遗憾,Christine 再也不是个孑然一身恣意探索世界挥洒理想的少女了,她的人生纵有再多理想都已被担待家庭的母职生活给束缚或消磨,这才在本剧唱出这么多 "Love is not always beautiful" 与 "Look with your heart" 的沧桑;然而正如每个人生进展告一段落的爸妈,她在理想上的追求交棒了下去:
(7) 好奇的儿子 Gustave,他一来美国就对奇人异士有强烈兴趣、对神秘的镜厅与黑暗艺术大师充满好奇、在大师面前信手谈来毫无畏惧、对各种黑暗孕育的残破美丽都出神赞叹 "It seems so beauti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他唯一退缩的地方和妈妈当年一样,都是揭露了那罩住最后一层黑暗创伤的面具,而剧末他的超越也和妈妈上集一样是主动大器地揭下那面具。总之,在《真爱不死》中,Christine 的体悟虽然有自我的圆满、但仍是有限的体悟、甚至是致命的有限,未来一步步看见更多黑暗的超越眼光,还要传承给 Gustave继续走下去。
儿子,带小克超越见识
写实说来,此剧是有个史实剧场经理人 Oscar Hammerstein I (1849-1919) 邀请了 Christine 来为他的史实歌剧院 Manhattan Theater Company (1906-1910)开幕献唱,但剧中这位 Hammerstein并没出现、也没派人来举牌子接船、甚至 Raoul有一晚出去找他也没找到 XD 因此,我仍然认为我的“Christine 与魅影本是同一人”之假设有其切题性。照这观点看,可以当作是辛苦持家也多少压抑了演艺事业的 Christine,她的超我 Mr.Y 写了信安排这场(号称是)汉默斯坦开幕演出、甚至可能还写了信邀请自己、为的是一圆心中不敢圆的“纽约事业第二春”梦想!
本剧第一幕,大体就是 Christine的本我应邀来了、发现是超我 Mr.Y 在背后安排的,本我与超我又相爱又吵闹唱了好多首、最后自我终于出来调节做出决定:圆满超我 Mr.Y 所想要的一首歌圆梦、也保住本我要回去欧洲维持相夫教子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算是当妈妈当到很疲惫的 Christine、自己唱到一次美国新大陆一次心愿已了、就可以神完气足回到妈妈岗位了。他们在 "Beneath A Moonless Sky" 唱的一堆脸红心跳生宝宝,我觉得只是两个人格重逢归一的思念,而宝宝 Gustave生父应该还是 Raoul、只是在理念上他是魅影这个理想型人格的遗绪。
正如许多大人人到中年理想已不再,柴米油盐劳苦担待之余,理想都交棒给了下代孩子,希望他能做到比我这代更好。的确,Christine 这一代有其限制,她与魅影这一体两面不论在《歌剧魅影》还是在《真爱不死》中都充满限制,在《歌》剧中是她面对自己问题太过畏缩退守、而魅影太过火烈造成伤害,在《真》剧中则是她面对美国新世界太过天真只看见自己、却无意识自身所处的阶级位置,而 Mr.Y 身为表演艺术大师太过顾影自怜只看见自己、却对表演艺术中燃烧生命的下层结构视而不见。
不过呢,他俩理念的下代结晶 Gustave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超越了他们!首先在世俗身体上,Christine 原本接到(或安排)的邀请是来自汉默斯坦曼哈顿歌剧院,基本还在她的古典女高音舒适圈,但一登岸 Gustave开启了妈妈也没想过的超越冒险“我要去看康尼岛”!这是本剧引领小克的转捩点,是 Gustave引领她本着过去拥抱黑暗的理想性格、进一步去探索比自己有现认知还要黑暗的 Coney Island ,Gustave 说完这声咒语后仿佛才打开了那扇奇幻之门,让 Mr.Y 的三位使者奇幻登场,写实说就是 Christine大著胆子跟着儿子转进未知的康尼岛。
儿子,带魅影超越艺术
在艺术理想上说来,本剧魅影创作新曲 "Love Never Dies",那音乐主题动机的灵感竟也是 Gustave信手弹来、令本来正在跟妈妈吵架的魅影眼睛一亮如见新大陆!我认为写实说来这首歌唱出了小克在“艺术事业”与“家庭担待”之间找到心灵圆满的人生体悟,只是本剧让她的超我 Mr.Y 代劳。 Mr.Y 欣喜地带儿子去康尼岛剧场巡礼,写实说也许是小克打开她年轻的艺术家之心带儿子去瞧瞧老妈曾经热情投身的表演艺术世界。Gustave 显然自小就跟着妈妈学习对底层黑暗带着开放的好奇心,因此他一次次赞叹 "Beautiful",只是美的挑战正在迎接他,又是那张“面具”。
本剧主题曲 "Love Never Dies",恐怕是从儿子 Gustave产生的?回溯这主题在本剧的数次出现:第一次是在爸妈吵架时儿子主动弹,令本来低头隐忍的妈妈眼睛一亮、放下身段与爸爸寻求和解;第二次是在妈妈与魅影吵架时儿子跑出来,魅影留下这与儿子心有灵犀的旋律,让本来坚持拒绝的小克动摇;第三次,是小克在舞台开唱;第四次,是魅影拥抱儿子再次唱起,欣见儿子揭下面具。也许这集调节小克本我与超我的“自我”,已经不再只是小克自己、而有更大程度是她儿子 Gustave?而这首调节本我超我以达致圆满的主题曲 "Love Never Dies",就是这集的自我之声?
这一趟,Christine 基本是在专心向内解决自己问题;但本剧,却又一直很令人不适地随时插入看似和她这欧洲名伶毫不相干的 Coney Island 戏子风景与悲欢。Christine 透过 "What a Dreadful Town" 安抚丈夫、"Look With Your Heart"启发儿子、"Beneath A Moonless Sky" & "Once upon Another Time" 与魅影和解并达成基本共识、"Before The Performance"与丈夫重新印证爱情却仍有歧异... 最后在 "Love Never Dies"终于唱出超我魅影为她写出的爱之体悟:“爱曾进入你心、日后纵有多少崎岖丑陋、爱永不会止息、心必领你度过”。
我仍相信这不是魅影的占有(丢下老公投身艺术吧)、而是魅影的成全(唱完这次回归家庭),小克心中的超我也许曾想着把赌博酗酒的老公丢在欧洲自己带着儿子来美国展开歌唱新人生?但最后这首成功为自己找到了平衡,这平衡在家庭的庸碌与艺术的梦想之间、也在濒临崩溃的欧洲与充满梦想的美国之间。这种情怀离我们许多人并不遥远:我们也有多少台湾人努力摆脱原乡枷锁、远渡重洋渴望在世界发光重获新生、但又爱又恨的原乡仍令人不得不回头?本剧剧名招牌曲,我觉得那微观看家庭分合、巨观看众生流离的体悟,尽管既不抢眼也不性感、却成熟大器地感人。
拥抱黑暗,代代相传不止息
但很遗憾,既然《歌剧魅影》有个在繁华中要看见黑暗创伤的体悟,那《真爱不死》还要更进一步看见更深创伤绝不止步,那就是连 Christine也都从没想到、甚至连一首 "Dear Old Friend"唱完都未曾意识到的阶级剥削了。
Christine 是欧洲的上流,本着上流的天真仁善其实也没做错什么事,只是就像过去光鲜的歌剧院与巴黎社会看不见她的黑暗一般,她这次在专心处理自己问题追求圆满时也没能看见别人的黑暗。如果魅影从前集就是诉求“看见黑暗、拥抱黑暗”的精神,那连这精神本身到这集都失败了:它还耽溺在旧大陆那唯心的、艺术的光明与黑暗,却看不见新大陆那物质的、阶级的光明与黑暗。
也许结局这“擦枪走火”的处理是有点太像狗血八点档(对我来说更糟的是真正悲伤的 Meg被快速带开而无结局),但那时代体悟的格局是切题的。大流离时代多少欧洲人怀抱单纯美国梦来到异乡、来了才发现这全新的极端资本无神之地有多少意象不到的不为人道、甚至就此卷入洪流中一去不返。从《歌剧魅影》克服的丧父阴影与传承、到《真爱不死》以整个欧洲面对“文明黑暗”的意识成长来说,也许也呼应了从 1860s的民族主义潮流进展到 1900s的马克思主义潮流吧?
也许 Christine死得不明不白是令观众错愕又气愤,但我认为她能唱完总结人生这阶段体悟的 "Love Never Dies"再死,也是种圆满与安详。剧终收在 Gustave终于被爸爸 Raoul带过来,认了魅影为意识之父、揭下掩盖最深创伤的面具,应该算是 Christine认识黑暗的传承了;而她遗留的这首 "Love Never Dies",最需要传承的也许是境遇最惨心里最残破的 Meg吧?有点令我难过地,此剧直到最后都没有让 Meg出来面对她的心结,她在本剧中只和魅影同台一次、她看魅影的眼神也是半信半疑、其它时候都在等著魅影的降临却不可得。不知她是否也值得一出属于她的续集呢?
镜中魅影,拉我走出庸碌泥沼
话说本剧的魅影处理,至少就这澳洲摄政剧院版来说,仍是大多跟着“镜子”出场,仿佛魅影并不是外在的实体、而是镜中自我的潜意识。以下回顾一下本剧魅影的历次登场,包扩 Ben Lewis真人实体的登场、包括魅影三使者代他登场、以及其他角色在言谈中对魅影的提及:
第一次,魅影开场曲,是黑暗中的光芒舞台,仿佛脑内梦境,投射小克“想再唱一次”压抑不住的渴望,是她的“音乐天使”;第二次,Giry母女的嫉妒,对魅影都以 "Him"称之,其实仍是个虚幻的概念,也可以当作是泛指一切的剧院经理人,这些光鲜亮丽成就自己理想却踩在基层血泪牺牲上的艺术金童们,是她们的“剧院之灵”;第三次,码头,魅影三使者在“我要去康尼岛”的童声咒语中出现、他们走了魅影马上从天上缓缓降下,可以当作是小克听儿子出生把心一横转进康尼岛;
第四次,老公终于出去应酬儿子也终于上床睡觉后,夜阑人静的妈妈透过(巨大的)梳妆镜看看自己的面容、魅影堂而皇之从镜中出来;第五次,小克跟 Meg叙旧完跑去找儿子,就接着下一场儿子由魅影导览的镜厅之旅;第六次,老公 Raoul来到酒馆喝闷酒、跟 Meg神秘地谈到彼此心里阴影后,魅影在大镜子酒吧化身酒保出现了,仿佛 Raoul照着镜子也有这心魔;
第七次,Giry母女再次的梦想与嫉妒,仍是称著一个看不见的 "Him",它却不降临;第八次,小克演出前,丈夫来劝她放弃,她以一吻支开老公一人静一静,魅影再次从后台梳妆镜中浮现并走出,唱到后来甚至小克与魅影在镜中仿佛重叠了;第九次,Raoul 与魅影各在舞台最后装台的上方两侧,人在下方的 Mme Giry 第一次唱到了魅影身旁仿佛控诉整个剧院产业的高层。
第十次,小克的终场表演 "Love Never Dies",魅影就在侧包厢观赏若有所悟;第十一次,小克圆满唱完,舞台背景瞬间变成后台梳妆间,魅影再次从梳妆大镜走出来祝贺,已经准备好让小克圆完这“最后一唱”的梦想后回去丈夫身边了,虽然脆弱的丈夫没撑住而先走了一步,令魅影如对老公失望的妻子般声嘶力竭地控诉(不过老公最后回来了);第十二次,走丢了小克儿子的魅影爆气,初次正视了艺术产业底层的 Mme Giry 来对质盘问、更终于面对底层中底层劳力被剥削血肉被凝视的 Meg...
这最后一次,也许魅影与小克在有限的这一代都失败了、只能看见自己已知的黑暗、却未能看见别人更新更深的黑暗?但最终,是下一代的儿子 Gustave给予了上一代自己得不到的救赎:他从小就跟妈妈学习正视黑暗、来到美国还带着妈妈前进妈妈没想过的黑暗康尼岛、跟着妈妈的超我魅影剧场巡礼一回虽然害怕了,但最终还是学会拥抱更进一步的黑暗,毫无畏惧地伸手摘下魅影的面具、超越了表面之美而能抚慰那创伤。
比起《歌剧魅影》几乎完全只强调 Christine和魅影的独处、其它人基本上全靠信签与灾难感到魅影的存在、就算是 Mme Giry 基本上也只是照指令办事却都具体说不太上来,我觉得《真爱不死》中的魅影不再紧贴在 Christine一人身上了,她的传人 Gustave能看见也能心有灵犀、甚至丈夫 Raoul与 Giry 母女心中也都各有自己投射出的魅影想像。不知道,是否魅影还能跟着 Gustave走过更多地方、找到流浪的 Meg、穿越更多时代见证更多剧场文化、看见更多社会暗面的苦闷心灵、并在愤世与忽视的社会掀起更多波澜呢?
谨此分享一个看《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的另类观点,如果光看一场艺人抢舞台、男人抢老婆、小孩验DNA 的三角恋,这剧是狗血了点;但如果能试着追溯一下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从欧洲旧大陆到美国新大陆、从巴黎大花都到纽约大苹果、从上流歌剧院到下流大秀场、从寻根焦虑到阶级愤懑的种种历史地理情怀、并由小见大呼应人从少年挥洒到中年持家的一路点滴,也许我们会发现那令人心花怒放的男女情爱都已经是其次了,探索自我拥抱创伤、看见别人抚慰悲伤,也许才是那跨越时代的“不死真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