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桃园电影节竞赛意义何在?别具一格的“台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10-01 12:13:15
桃园电影节竞赛意义何在?别具一格的“台湾奖”入围作品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一年算下来,台湾设有奖项竞赛的影展不少,大至金马影展、高雄电影节、台北电影节、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小至南方影展、女性影展、城市游牧影展、劳工影展。这些奖励机
制对产业环境固然有好处,但如果规则年年变动,甚至经常性更换单位执行、变动鼓励方
向,不仅会让品牌精神难以延续,也有损奖项含金量。
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政府标案会要求竞赛单元,毕竟存在竞争,就可望增加新闻点、吸引
曝光。过去以电影展映为主的桃园电影节,便在2017年改头换面,设立“台湾奖”。早期
的桃园电影节时常遭受揶揄,被批评为“二轮影展”,充斥太多已经被国内片商引进的作
品。2017年“台湾奖”的设立,等同是桃园电影节走向新生的第一步。
当年的竞赛单元以纪录片为主题,不仅请来专业评审评选作品,还邀集五个桃园市公民团
体组成的市民评审团,选出桃园市民奖,概念在国内来说算是颇为新颖。只不过当年却因
为一件丑事而让美事失焦,曾执导《大路朝天》(2015)的中国独立导演张赞波公开抱怨
策展人积欠评审费,使得影展形象坠入谷底。
待2018年由郑文堂导演担任策展人时,便将竞赛改为荣耀剧情片作品,并且不分长短片进
行评比,同时也设立演员奖。2018年与2019年的最佳影片得主分别是《闪焰假面》(2018
)与《只有大海知道》(2018),恰是一部短片与一部长片。不过问起国内的电影工作者
,可能依然未必对桃园电影节的台湾奖太熟悉,它仍然是一个相当年轻,甚至有些定位不
明的奖项。
台湾奖入围片单观察
今年的策展人由台湾知名诗人、导演鸿鸿(本名阎鸿亚)出任,表彰剧情片的台湾奖继续
延续,可以感受到为了与其他影展奖项做出区隔,评审做了一些看似刻意的选择。1
例如在稍早的台北电影奖无缘入围(或者没有报名)的《一狗》(2019)、《家族无共识
》(2019)、《三步》(2020)、《大桔大利 阖家平安》(2020)、《逃出立法院》(
2020)皆获得一席之地。至于为何不见《返校》(2019)、《下半场》(2019)等大片,
除了没报名参赛的可能性很高,这类成本较大、商业性高、导演知名度高的作品,也或许
未必会是评审想鼓励的方向。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不如商业大片,一如过往观察,台湾在选材上最自由奔放、最生猛
的往往都是短片作品,所蕴涵的能量也最为可观。例如出自公视制作的台语短片集电影《
自由的向望》(2019)的短片《家族无共识》,以太阳花学运为故事背景,但全片场景却
以一个客厅为主。导演苏奕瑄将一家子人对彼此的怨怼与歧见藏在话锋之中,投射出了世
代观念的落差。
由廖崇杰执导的《一狗》亦颇具灵气,故事以一群去声色场所寻芳作乐的男性伊始。主人
翁一狗因为与女友关系触礁,心情落寞,但在看来生涩的“33号女孩”抚慰之下,终于渐
渐放下情绪。当你以为这是一部以男性出发的爱情电影时,戏锋一转,导演突然毁掉了我
们对主角的认同感,使我们从女性角度来识破男性的伪善。剧中对白或许看似粗鄙,也有
物化女性之嫌,但观者却可以真正直视人性之恶。
论及生猛,林志儒执导的电视电影《大桔大利 阖家平安》则最不容忽视。原先看到片名
,又知道是客家电视台制作的家庭片,以为内容是保守的温馨亲情之作。没想到观影过程
中却吃惊连连,原来看似吉利的片名等同死亡的隐喻,全片始终有如笼罩着一股看不见的
浓雾,让角色不自觉地被推向悬崖边缘。
剧中,担任电视台主持人的梅姐必须抚养身心障碍的青少年儿子与罹患失智症的母亲,还
深陷与主管的婚外情之中,又遇上前夫来搅局。其中一场最可能引起争议的戏,是梅姐为
了不让智能不足的儿子出外骚扰他人,在厕所里为他排精。看似是游走在道德尺度边缘,
但其实也只是将小人物的生活无奈具体化呈现。导演林志儒的故事构思有一种野性,以不
带任何修饰的口吻直探生命的荒诞。最为难得的是,演员的整体呈现几乎与作品气质相合
,出身新闻主播与主持人的吴奕蓉对梅姐的诠释尤其精彩,堪称是年度最佳表演。
横空出世的《伏魔殿》《逃出立法院》
论及自由奔放,曾以《洞两洞六》(2017)提名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的导演王逸帆,在今
年一次推出两部作品,皆获得台湾奖提名,也都令人产生“刷新三观”之感。
短片《伏魔殿》以描述不愿再当乩身的太保逃出伏魔殿,与同为魔君转世的阿轻大闹凡间
。王逸帆延续了过往对暴力的卡通化呈现,并以紊乱的剪辑与配乐撕裂观众的感官。但看
似难以厘清与理解的躁狂视听形式,竟又能与故事内核的轮回转世之题巧妙契合。现在的
台湾新锐导演,没几个人比王逸帆更天才。
至于剧情长片《逃出立法院》,则是一部无厘头的活尸喜剧,只是变成活尸的是立法院里
的政客,概念令人发噱。虽然影射了台湾的政治乱象,也谈到环保议题,但其实相当难说
这部作品存在任何批判企图。在所有试图“接地气”来反映台湾本土文化、人情风貌乃至
社会议题的作品之中,本片确实显得突兀;甚至片中的活尸原型,也是来自西方,而非我
们传统所熟知的僵尸。
这种架空式的奔放取材,显然是导演个人的爱好,但跟台湾观众自然就容易产生距离。因
为它所致敬的、戏仿的、颠覆的那些作品,甚至都不是一般台湾观众熟悉的电影类型;洗
脑式的影像迷因(meme),也存在一定门槛。另一方面,由于是长片,作品的结构与节奏
都未能随之调整与延展,“王逸帆式”的视听连环炸,确实也导致观众陷入审美疲劳。
但这都不是我们去否认这部作品的借口。《逃出立法院》其实很像会在奇幻影展看到的低
成本疯狂血浆片,影迷若能不带预期与压力看一看,倒也能看得过瘾舒畅。只是若硬要将
之纳入商业市场,要求它接受主流观众检视,那它自然是死路一条。早期许多美国那些活
尸、鬼怪电影,也并没有在全美上映,而是在小众市场慢慢累积自己的观众,有些甚至成
了邪典电影(Cult film)。
像《逃出立法院》这样偏锋的电影,对于阅览国片数量较多的影评人而言,多半都能感受
到一股强烈的新鲜感,愿意予以赞赏。如果走小众影展,也能比较赢得观众的青睐,据说
该片在多伦多影展选映时,也受到好评。我倒认为国内电影奖的评审也应该调整心态,不
能用欣赏《下半场》那种正统结构片的角度与标准,来看待摆明来乱的《逃出立法院》。
或许应该可以去检视的是:它的尝试是什么?突破在哪里?与其他国片相形之下,它又有
何卓乎不群之处?
不是“他们不要什么,所以我要什么”
台北电影奖评审直接宣告了《逃出立法院》的死刑,没有给予它任何一项入围,并且也将
才气纵横的《伏魔殿》挡在最佳短片门外。取而代之入围的其他作品,多半少有王逸帆的
原创性与企图心。
反观在桃园电影节的台湾奖,王逸帆却以两部作品共同入围,对我来说,这已然彰显了台
湾奖评审的选择角度与其他电影奖的区隔。但那个区隔不是“他们不要什么”,所以“我
要什么”;而存在一个更全观的角度,评审更像是试图找出那些具有“新意”的作品。
桃园电影节与台湾奖未来何去何从,还很难说。但眼见近年台北电影奖完全往产业靠拢,
短片逐渐遭到边缘化,具有新意的独立电影也没有取得好位置;而金马奖又是一个“明星
赛”诉求的影展,需要广纳海外作品,且大片包袱浓厚。如此想想,便会发觉近年台湾似
乎正好缺乏一个称职的“中间值”,台湾奖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因此显得理直气壮。
只希望今年的状态不是昙花一现,不要再搞“一年一标”,应当效法高雄电影节的模式,
来年还是要让专业的、独立的电影单位负责运行,进行长年的规划布局,方才存在予以延
续甚至壮大的可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