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文学改编电影的问题-以咆哮山庄为例

楼主: prc (小波的大玩偶-:D)   2013-10-18 20:37:33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5341715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稍微厘清了这个问题的问题意识;这个
系列的文章笔者将会以杰出的改编作为范例,逐篇探讨这些改编的精
采之处。而接下来笔者要介绍的是英国女导演Andrea Arnold于2011年
翻拍的《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之前的文章请见:
http://tinyurl.com/m7x9rl2)
不同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是,本篇作品的篇幅较短,应该可
以算是中篇小说;但以笔者看过的版本而言,删改的工作仍然是必要
的。例如茱丽叶‧毕诺许(Juliette Binoche)于1993年翻拍的版本
就力求保留完整的架构,但结果是每处情感的转折都不够深刻,因而
又犯了这类改编作品最常犯的问题之一:翻拍电影竟然成为原著的简
报。
所以Arnold要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适切地把原
著的精神再现(re-present)?简而言之,她最主要的手法有两点,
分别从剧本改写和拍摄手法上兵分两路(笔者是先看电影再看原著,
而且中间相隔许久,因此如有记错的地方还请不吝更正):
剧本改写上的杰出之处
在原著中大凯瑟琳(Catherine)的过世其实是发生在大概故事的
中段;然而Arnold在改编上把重点集中在大凯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
Heathcliff)两人的童年生活。这样的改编对于《咆哮山庄》某方面
而言是有效的,原因在于原著的剧情结构: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把角色全部限定在两户人家,使得不同的人物组合在对照上
可以把要凸显的变因变得更加鲜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结局中小凯瑟
琳和哈林顿(Hareton)在个性上宛如大凯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的组合
,只是小凯瑟琳较为婉约一些;因而结局仿佛暗示了两人相近的个性
终将结合,之前的悲剧是起因于凯瑟琳一个致命的错误念头。而最后
的组合看在大希斯克里夫眼里和他和大凯瑟琳是多么相近,以至于他
再也没有意愿去阻挠这样的组合。
没记错的话Arnold的改编尽管没有很明确地带出这层意涵,但她
将故事限缩在大凯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的组合,也就是把重点放在原
著的人物组合原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篇幅刻划两
人的感情,而且以当今的资讯传递方式而言甚至是非常好的一个作法
,因为现在有很多读者是因为电影而去看原著的,因此Arnold这样的
作法使得电影仿佛是原著全集中的第一集,欲知结局请见原著下回分
晓。如此一来这些读者等于是在电影和原著中都可以获得乐趣。
电影手法上形式和内容的紧密结合
不只在剧本的改编上Arnold极具巧思,在电影手法上本片更是形
式和内容紧密结合的极致之作。本片以逗马方式拍摄,但逗马规则竟
然和原著中所要表达的气氛十分搭调:由于大凯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
在本片中是男女主角,且两人个性都比较激烈,因此相当适合手持拍
摄让场面气氛连贯且透过自然手晃塑造不稳定感。
此外片中的空镜头简直是天外飞来一笔。在原著中描述的那种湿
冷而被厚雾笼罩的感觉,可以说是完全被Arnold精致而精准地捕捉了
下来,并且透过浅焦拍摄更加强了这种效果。空镜头的作用从来就不
只是写景而已,喜爱空镜头且用得好的导演都知道要以景喻情,Arnold
尽管风格和侯导风格南辕北辙,但在这件事上他们是同样地杰出。
比较可惜的是这些知道如何透过导演手法以及艺术形式转换的导
演,可能因为在手法上比较大胆,所以比较难获得一般观众的青睐。
但好作品永远不该被埋没,也因此才会有本文,希望借此可以让这些
导演在一般观众中获得应有的评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