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拍“鲈鳗” 永远不会有“少年PI”
‧今周刊 2013/02/20
春节假期过后,台湾电影又多了一个破亿俱乐部的会员,“大尾鲈鳗”
成功的票房是道出台湾电影的复苏,还是又创造一波“爱台湾”的电影
消费风潮?长年在中国、担任华谊兄弟电影公司总监制的台湾导演陈国
富,有一番深刻见解。
【文/郑淳予】
过年前,全台电影院就已酝酿一场中外影片厮杀大战,一个台湾电影人
都熟悉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台北。和陈国富相约的那天下午,他穿着轻
便的夹克与牛仔裤,脚上踩着球鞋,脸上挂著淡淡的笑容,年前回到台
湾、又没有任何宣传工作的他,显得格外惬意。
过去一年,陈国富一口气监制了四部电影,部部都是人民币上亿元预算,
中国媒体敬称他是“金牌监制”,也有的形容他是“赌徒艺术家”。今
年五十五岁的他,至今只导过六部电影,监制的十八部片却累计人民币
四十亿元票房。最近七年,他在华谊兄弟电影公司担任总监制,早期写
影评入行的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竟然走出这样一条路。
不久前才接受中国媒体轮番访问的陈国富感叹:“我怎么可能在五年前
、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去规画我自己的电影人生?我会走这样的一条
路,能走到多远的地方,都是不可思议的!”他是最早进入中国电影业
闯荡的台湾电影人,看着台湾电影从早些年载浮载沉的惨况,到这几年
稍有起色,其实他比谁都在意台湾电影产业环境。
爱台电影 很正常也很危险
回顾近年,不难发现春节档期已成了华语片的兵家必争之地。二○一○
年的“艋舺”、一一年的“鸡排英雄”、一二年的“阵头”和“爱”,
都是一开年就抢下破亿票房的“MIT电影”。仔细观察,这些影片有
的卖明星,有的卖浓厚“台湾味”,隐约勾勒出一种卖座模式。
今年春节前,台湾电影“大尾鲈鳗”才上映三天,就狂扫千万元票房,
胜过仍在上映的“一代宗师”三周总票房。
“大”片上映十六天,全台票房已飙破三亿元,吸票实力惊人。不仅遥
遥领先好莱坞票房巨星布鲁斯威利主演的“终极警探:跨国救援”和本
届金球奖口碑强片“悲惨世界”,也把一众“远亲近邻”如台片“逗阵
ㄟ”、“志气”,以及港片“西游:降魔篇”给甩得远远的。
对于这种本土类型电影崛起的现象,陈国富表示:“很OK,也很正常
吧!”但也让他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
“唯独要顾虑一个问题,就是你本身的市场尺寸有多大?”他解释,一
部台湾电影缔造了成功的票房,有许多面向有待深入探讨,“向本土品
味靠拢的产品,意味回收完全要靠本土市场,而这已经很小的市场又这
么风云难测,后继者抓不到规律。也就是说,偶发的成功无法预测,也
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如果走了这条捷径,面对无法出口、无法扩大市场
、无法良性循环,台湾电影的尺寸也就决定了。”
“一部成本新台币三千万元的电影,它的技术工艺一定是受限的,台湾
电影是也能这样存活下去,但有很多技术一定不会再往前走。”他举例
:“美术搭景、电脑特效、大明星卡司……这些都不会存在,因为你永
远只用受限的尺寸来想你的电影,因为你的市场就是这么大。”
“其实回过头来说,还是选择的问题,看你要怎么面对这个挑战。”他
说的挑战,无非是受限的市场规模。“如果你面对挑战的方式就是,看
准某些档期,中南部的观众可以High某种电影,我就喂你们这种电影,
那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循环;这是OK的,但永远就不会有‘少年PI’出
现,我保证。”
不计毁誉 靠自己肯定自己
对此,政大广电系副教授郭力昕也不约而同地提到李安:“或许李安可
以作个典范,要赚钱也不见得只能拍烂东西。台湾出现几部卖座贺岁片
无所谓,内容有大量粗话不见得就是粗鄙;但如果这反映一种无所不用
其极的抢钱模式,那只说明,那些乡土民情都被商品化了。”
事实上,类似的通俗化趋势不只在台湾出现过,“不管是日本、法国,
或意大利,都会看到电影产品的在地化,这都是反复循环,在地化到头
来一定会反弹。所以,我觉得每位导演还是要认清自己的特点,然后尽
量发挥到极致,这才是王道。”陈国富由衷地说:“不要因为一些暂时
的风潮,去做你非常不拿手的东西,然后有一天才发现,走岔路了,很
难拐弯回来。”
【更多内容请见《今周刊》844期;订今周刊电子杂志;尊重智慧财产
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