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新媒体焦虑蔓延 记者陷集体恐慌

楼主: UnCue   2015-09-07 23:26:57
今年的7月15号有一则新闻:“因应新媒体蓬勃发展,原中天新闻部总监詹庆龄将调任新媒体事业群内容暨产品处总监”,一个资深主播从TVBS转战中天,随后又从熟悉的新闻部转战新媒体,此则新闻不但引起人事问题的讨论,其实也点出了目前电视台的普偏现象-“新媒体焦虑症正在迅速蔓延”。
“新媒体”就目前而言就是网络媒体,毕竟在人手一机的时代,现在的人已经不再从客厅的电视、桌上的报纸获得新闻资讯,相反的,而这群人改从网络获得新知;因此电视台、纸媒都急于创造另一个网络平台,藉以吸引网络族群,而这正是为何现在所有的媒体都在开创“新媒体”的原因;也就在老板们都在冲“新媒体”的此时,第一线记者的工作型态也发生重大变化。
以平面记者为例,在质感方面,过去记者撰写新闻,如同翻译原则:即“信”、“达”、“雅”,信指的是忠实呈现所欲报导的新闻内容,达指的是要将所欲表达的意识、观念传递到位,雅则简单,即在文字修辞上不要对阅听人有不好的学习可能,不过,现在新媒体强调点阅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譁众取宠”变成才是王道!
例如,很久以前的黄义交绯闻案。前省府新闻处长、已婚的黄义交与前联合报采访主任周玉蔻、名女人何丽玲传三角恋情,曝光后还被爆出黄义交称红粉知己都为“宝宝”,当时,省长宋楚瑜正访美,各界期待宋回国后如何处分黄义交,结果宋回国后将黄调非主管职务,联合晚报报导这则新闻的标题为“轻拍爱将,抖落桃花”,字句优美,切实掌握处分精华,堪称杰作,如果事件发生在今日,标题很可能是“因为宝宝们 黄义交被宋打脸拔官”,虽然直白却也粗浅,不复含蓄美感。
除了质感变化,“抢快”也变成记者一大恶梦!“深度与完整”一直是平面较电子的优势,因为平面记者可以利用相对充裕一点的时候去防堵这些失误,但在新媒体中主打的“网络即时新闻”却让平面记者电子化、也变成在冲Live。像是在记者会现场,以前大家虽然也是边听边打,但总会在记者会后再询问、确认一些问题,让内容更趋完整才发稿;但如今,公司主管不断和别家即时比快,一场记者会电话抠未煞(台语),有时根本来不及校对是否有错字,就已经被催到快要往生。
此外“冲量”也是即时新闻的恶梦之二,以前纸本可以等到晚间截稿再行出手,后来慢慢的变成一天要发一至两则,现在已经变成主攻即时。毕竟,即时新闻已经变成公司的金鸡母,广告量最大的都在这里,所以即时变成战场,在这里、稿子永远不嫌多、新闻是否完整也不要求、题材不限可引起讨论最好,尤其主管都会不断与别家媒体进行“比稿”,催促询问“怎么没有?”、“何时要发?”,所以我曾遇到最夸张的情形是,一场记者会被要求再短发另三则稿子,只因为主管要求“面面俱到”,别人有的我们也补一下!即使这根本不是重点,发了也只有几百的点阅率。
过去传统的新闻人,基本课纲是担任民众的守门员,将有用处的新闻筛选或者节录下来,现在的新闻已从综艺化更进阶到“随手取得化”,但吊诡的是,偏偏新媒体趋势已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优势,所以,对于新媒体,我的建议是看看热闹,排遣一下无聊时光,边滑手机、边笑就好。
文/陈绮贞/2015-09-0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