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研究本来就很值得做,非但不会造成标签化效果,
反而是深化我们对原住民跟同志的认识。
或许可以从两个面向来思考:
1. 同志运动的面向:
主流的同志运动集中在都市、中产阶级、汉人的男同志身上,
缺乏对偏乡、劳工阶级、原住民的男/女同志生命经验的关照,
因此这类对原住民同志的研究,可以让同志运动的光谱更加扩大,
也可以使主流同志运动反思自己的族群跟阶级偏见。
2. 原住民运动的面向:
许多的议题在“族群”的标签下没有被看见,
例如:原住民部落内的性别议题、性倾向议题,
原运不应该只有“男人”主导的议题,
而应该包含托育、老人照顾、家庭暴力等传统不被视为是原运的议题,
却跟妇女权益、妇女的生活处境有关,
以及同志在部落的处境,是否会受到部落族人异样眼光、歧视等对待。
这些面向的讨论也可以深化原运的力量,
让原住民内部的“异质性”能够被彰显出来。
我对这个主题不是很熟,只大概知道以下的资讯,欢迎网友持续补充!
网络上有三篇硕论,可以作为认识这个议题的起点:
玛达拉达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湾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高雄师
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绍文(2004)。阶级、种族、性身分 ─ 从原住民同志之社会处境反思台湾同志运动。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俊霖(2008)。多元流动的性/别位置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