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3
小弟不才,学过咨商几年,目前正在国中担任辅导老师一职
常常遇到学生跑来辅导室,丢出了几项人际冲突的事项之后急着想知道关系破灭的原因
但这些事项都是片面的、主观的,但也都是当事人的真实感受(这边举个例子好了,例如
原po对这件事情真的问号,那对原po就是问号,A朋友不爽就是不爽)。
这些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是不需要去争辩的
争辩这些感受除了对立、说服对方接受自己之外是找不到唯一解的。
讲远了
在面对种情形的时候,咨商人唯一可以参考的讯息来源就是
“你这个人跟我对话的样态跟感受”
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有他的规则
你表现出来的,我感受到的,都是最真实的(面对被质疑时咄咄逼人、永远自诩为被害
者..等等)
这些模式会在你的每段关系中不断出现
因此当在咨商的过程中对你的表达感到不舒服时
我们也会大胆猜测其他人是否也有一样的想法?
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今天原文的这串讨论
对于很多在下面嘘的乡民而言(甚至是A)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整件事情的“客观样态”
但我们感受得到你给我们的感受
或许乡民们说话直接难听了些
但更大的重点并不是抓着这个事件进行讨论
而是去检视自己到底给了别人什么样的感觉
就算A的关系失去了
我相信,这样对自己的重新检视
可以避免下一个A事件再次发生
也让你的人际关系可以成为你更想要的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