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好读版:
http://thinkhouse.weebly.com/notes-of-life/what-is-educstion-what-is-to-teach
当了18年的学生、三年半的老师,我常常在想,教育究竟是什么?教学又是什么?
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首先,教育,是由“教导”与“培育”两字所组成,我觉得这个育很有意思,我们的教育
体制,往往过度的强调了知识的传输,却忽略了做人处事的一些道理和原则───
每每发生一些社会事件,大多数人第一个反应就是谩骂、批斗,找一个对象大放厥词,显
示自己的正义;但是,有多少人回过头来思考,今天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事件的背景
脉络是什么?跟我们自己的乡愿或是过去事不关己、自扫瓦上霜的冷漠态度有没有关系?
自己现在能够做些什么让伤害变得更少、社会变得更好?
又,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谁敢说:“我从小到大没犯过一点错!”?我
想应该没有吧!可是,犯错真的会怎样吗?人都是在错误中学习、成长,重要的是你用什
么样的态度面对你的过错,是勇敢地承认、尽力去改正,还是否认、遮遮掩掩、找借口、
装死?诚如从小到大考了千百回的考试,一次小考的成绩其实无足轻重,但有些人会害怕
看见不好的成绩而选择作弊;可是考试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得到成绩,而是检验出你懂了哪
些、还有哪些观念还不太清楚需要加强,不是吗?哪有人永远都100分?这样的人生,你
真觉得精彩?
前面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当面对别人做错事情时,我们的宽容心呢?仔细回想一下,一
个孩子犯了错,家长就用严厉的态度责罚他,却不是引导他去思考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这
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他发生在你我周遭,但大家都浑然不觉这有什么问题。当孩
子犯错,第一次,应该要温柔而坚定地询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先去了解原因,说
不定小朋友有他的道理,不要劈头就骂人;了解了原因以后,再问他说:“你觉得这样是
好的做法吗?(以A同学嘲笑B同学为例)如果今天是你不会写,我嘲笑你,你开心吗?”让
他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最后问他:“那你觉得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只是一个
很简单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影响却远远地不一样,可我在安亲班任教的经验却发现,几
乎所有老师,只要看见“不好”的表现,可能是考不好、可能是吵架、可能是不小心受伤
,他们的反应就是:“又制造麻烦了!先骂再说”当孩子每次都受到这样的对待,你觉得
他长大以后会宽容待人吗?
我觉得教育里头的育,指的是人格的培育。那么教呢,我觉得是教导。但这个导字就更有
意思了!就像我刚刚举的例子,我习惯去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
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台湾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死板,是以老师为中心,单向的讲授,
学生就是安静地听,问太多问题只会被视为“麻烦”。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学
生不会养成思考的习惯,他会很习惯由别人来给予资讯、下达指令,然后他们照做就是了
,这也难怪现在的学生,几乎没什么创意。因此我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要
教给孩子们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去“引导”他们。
谈完了教育(今天刚开张,只先简单讲一点,免得太沉重大家看不下去XD),我想来谈谈教
学。教学呢,由教导与学习两字构成,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教学,是教导孩子如何去学习。
诚如我前一段所说,现在的教学往往过于单向、枯燥,所谓的老师不停地填塞知识给孩子
,不但双方痛苦,而且没有效果,你去问问那些背了三年五年的孩子,过两年还记得多少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应该是带得走的能力,也就是自学的能力,包括思辨能力、团体合
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还有很重要的是,站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勇气。因此我心目中理
想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研读过教学素材后,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让孩子
们分组(而且是有意义的分组,男女尽量平均、程度高低也要混杂,每一组都要有反应比
较快和慢的,可以互相帮忙)进行讨论,最后上台发表、与大家分享,而台下的人也可给
予回馈;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自己阅读与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训练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与态度、沟通表达的能力,还有上台说话的台风与勇气。
总而言之,我认为教育底下有三个重要的圈圈:学科知识、人格培育、思辨能力,而他们
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是现行台湾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了第一项,而比较忽略后
两项,相当可惜。因此,小女子我的梦想,便是透过改变教学的模式与内容,弥补现行教
育制度中所缺乏的"启发思考"和"人格培育(多元包容与关怀付出等等)" 并且透过跨领域
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成为全方位的思考者,习惯去解决生活中大小疑难。另外,利用差别
取价的方式,间接改善都市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耶谢谢大家认真看完落落长的文章>___<
这是小女子我这两周刚架起来的网站
今天正式开始PO文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理念的话
欢迎发囉&给予回馈唷:DD 谢谢你们!!!
http://thinkhouse.weeb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