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英国【十二】牛津-博德利图书馆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4-12-26 10:20:57
图文网志版: https://sirius99.com/?p=27056
(造访时间:2023年)
在英国的第四第五天,目标是“牛津”、“剑桥”这对以学院群为主干的竞争兄弟。
前者起始的时年相当早,约莫在十一世纪,后者则为略晚的十三世纪,因与“牛津”镇民
冲突渐剧,让部分学者转移至“剑桥”开枝散叶。起初授课内容仅是渊源于宗教的经院哲
学,随着时代演进,才多了理学、医学,而后百花齐放。
由于性质类似,很多旅游团会只选一个去,以撑篙闻名的后者通常会胜出,不然就是
两城各挑个学院,都以半天解决,而我既是自由行,当然不能这样敷衍囉。即便如此,要
订在哪天却满难敲定,因为热门的场所需要预约,开订的日期又很晚,而越晚敲定,火车
票就越贵。为避免订了火车,必去场所却公告当天关闭的窘况,只能用近乎原价的金额买
了。
清早从“帕丁顿车站”搭到“牛津”,车站外是被各式餐厅点缀的商街,依循地图朝
东走着,建筑色彩渐渐收束为单纯石色的典雅,山形簷线也与拱状窗列相携起伏。先遇见
的是“贝里欧学院”(Balliol College),它虽非观光热点,却是学院群中排名前三的
古老。再过去接棒的“埃克塞特学院”(Exeter College)年岁亦紧追在后,外探窗台妆
点的大门令我多瞄了几眼。不禁查了相关校友,没想到竟有《魔戒》作者“托尔金”、写
了《黄金罗盘》的“菲力普·普曼”,他们的笔下奇幻曾赋予我写作的养分,原来根源的
苗圃是在这儿啊。
学院的边角延伸为科学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仪器包揽不同年代与面向,从研究广袤宇
宙的星盘、望远镜,至微观世界的显微镜,也拥有早年的手稿跟印刷品。相比稍北那座“
Ashmolean Museum”尽管有些迷你,名声亦不响亮,脉络上实为后者的前身,是因展物太
多才分了家,专精于科学。但这类展物对我的吸引力一向不大,相较起来,藏于内院的门
面还更勾留脚步,科林斯并柱支起弧簷再转山簷,之间浮刻缀边丰沛,很容易误以为是教
堂。
学院的隔壁是“Sheldonian Theater”,弧状外观令它在街边显得吸睛,外篱柱头还
饰了或许是名称来由的大胡子胸像,我望向屋顶的戴冠小塔,本以为它就是个圆形剧场,
绕到后头才发现是D形,另端从曲面截出棱角,主壁线条在纵横交划间化为山墙。
由于时间尚早,一路走来街上都没啥行人,这里倒奇,一堆学生聚在门前广场,不晓
得在等什么活动。资料上说,早年“牛津大学”毕业典礼都办在附近的“圣母玛利亚大学
教堂”,典礼后的喧嚣跟教堂不太合拍,才有了此楼的砌建。然虽以剧院之名盖起,活动
却以音乐会和讲座为多,该不会是将有难得表演上场,才招来他们先行卡位?
在瞎猜中续往旁走,隔壁的工整山簷楼阁是“克拉伦登楼”(Clarendon Building)
,为大学出版社所在。原本出版社窝居于剧院地下室,若上头有活动就得停工,避免声响
干扰,因不想过得委屈,便索性找来金援盖栋专属地盘。但它现在好像也只是隶属于图书
馆的办公大楼了,出版社则不晓得又被赶去哪。
依循事先的标注再朝东边小巷拐,我找到被戏称为“牛津叹息桥”的“赫特福德桥”
(Hertford Bridge),虽仅用来连结同名学院的行政大楼及学生宿舍,主事者颇用心,
桥廊拱窗接连,中段棱线挑升,就这么在巷弄间营造了一隅景致。这造型其实与仅开了些
许窗花的“威尼斯叹息桥”完全两样,反倒类似“里阿尔托桥”,身价哄抬的意图不言而
喻。多数观光客应该不会察觉差别吧,对他们而言,只要是略带弧线的小空桥就是叹息桥

逛过这一线,接续便是早上的主戏“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从“克
拉伦登楼”那往南穿进拱门,会来到它的中庭,被楼阁环拥。这之中最显眼的当属东侧的
“五阶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它不仅在上段有多变的棱线、人像饰缀的龛
室,还在每层附加不同式样的壁柱。底层是最朴素的“托斯卡纳”、往上为增添沟槽的“
多立克”,接续以“爱奥尼克”、“科林斯”堆叠,然后将这两者的特色涡卷与繁叶结合
,搭衬塔顶的华美。
与其相对的是主馆门面,或许是为避免过多阳光损伤书籍,仅在正中开了一处大弧窗
,壁面采“垂直式哥德”,以纤瘦长框纵划。不由得随此线条仰望至顶部炬塔,感受其历
史。最初,它仅是栋“神学院”(Divinity School),十五世纪在“亨利五世”弟弟“
Duke Humfrey”大手笔的捐赠后,才有了二楼的图书馆,虽曾因宗教改革的那段纷扰被荒
弃,于外交官“Thomas Bodley”的资金挹注下,又获得了新生,现今藏书量仅次于“大
英图书馆”。很直觉以为门口雕像是这两位之一,怎料标注的名讳却不是,查了一下,这
位“William Herbert”是第三代的“Pembroke”伯爵,在担任“牛津”校长时,捐了不
少珍贵手稿。
由于历史悠久,几个主要厅间不乏别致妆点,图书馆提供了不同时长的导览。最短的
十五分钟,能参观有瑰丽天篷的“神学院”,若想一探古老的“Duke Humfrey's
medieval library”,就得报名三十分钟的,而六十分钟的会加码“Convocation House
”、“Chancellor's Court”,一路读下来很令我选择困难。
犹豫许久,最后决定放弃六十分钟的,因为时段太尴尬了,会影响我中午优先级更高
的安排,只能催眠自己,用于集会的“Convocation House”跟“Divinity School”风格
近似,仲裁学校与镇民纠纷的法庭“Chancellor's Court”偏重历史意义,以三十分钟见
证过重点两间便好。
即便如此,时间较长的导览名额可是限量的,且取消的机率颇高,得等到约莫一个月
前,官网开放预约才会揭晓,也就是因为它,害我火车票迟迟不敢下订,好险最后我想要
的那天没被哪个单位包走。
三十分钟的导览十点开始,见还有些时间,我又拐往南,因为这儿有馆区的另个亮点
“Radcliffe Camera”。这名称初看令人问号满满,其实Camera在拉丁文里意指“房间”
,前头冠上的则是赞助者。循步道穿去,身为分馆的它因远离主街,显得僻静,造型也典
雅,没什么繁复刻缀,仅是山簷、拱窗、科林斯柱的交叠拼组,戴覆的拱冠亦不花俏,却
莫名引人伫望。或许是比例拿捏得巧妙吧,也或许是因周遭皆为哥德风格的校舍,线条或
刚冷或锐尖,以弧圆身姿屹立的它便自然跳脱。
我在环行中端赏著,其间不免奢望能找到窗口门隙朝内窥视,毕竟从网络图看,馆内
也有风景,哪知为给予学生清静环境阅读,各处都封得严实。要一窥究竟可能真的得跟导
览吧,只是这导览仅出现在周末,且是九十分钟,我连六十分的都放弃了,哪可能去肖想
这个。只能多欣赏外观了,顺道也瞥看着周边,除了学院,分馆南面另有“圣母玛丽亚大
学教堂”,被我排在黄昏才会入内的它虽不算特别高伟,指天钟塔仍显著气势,在林院绿
意衬托下,很诱人提早进去探看。
压抑著好奇,我返回主馆报到,导览的第一站是位处一楼的“神学院”,它在过去标
榜是与法学、医学齐名的三大学科,传授、讨论、考试都在这儿,据说为节约纸张,考试
都要上台与教授辩证,还得接受同学的诘问。
猜想是为应和其属性,大厅也以教堂风格雕琢,将天篷拱肋以扇形交拼,相当绚丽。
这类型的设计我已于“巴斯修道院”见识过了,这儿的又有些不同,它扇骨的汇集点并非
在壁柱,而是往肋的中段推移,形成增添视觉变化的垂缀。因此与壁面绽露的角状缝隙,
则以窗花般的结构填补,颇具巧思。但望着望着,也不禁让我思索起力学,不晓得这些扇
骨是真有隐式的分担,还是徒具装饰。
本以为在这样的环境,导览会偏严肃,哪知负责的女生在讲解之余,还不时以夸张动
作制造笑点,搭配她的微胖身形,气氛轻易转为欢乐。起初我是常把讲解当背景音,专心
盯看雕琢,从大幅镂窗望至有复杂机关锁的大箱,又由主墙以持书连结教育的圣母像,瞥
至侧门,想像曾与外头剧场续接的典礼。在她的点指下,才聚焦在顶头的骨肋交会。那儿
有的凝为繁缠花艺,有的是记印赞助者的字母徽章,有的甚至化形为小人,表情衣袍具体
而微。自然她也不会忘了与《哈利波特》的关联,这间大厅可是电影里“霍格华兹”的医
院呢,在布景改换后,还充当“麦教授”教学生跳舞的房间。
主墙的门通往“Convocation House”和“Chancellor's Court”,与我无缘,接续
被带往的,是楼上的“Duke Humfrey’s Library”,即图书馆最初始的部分。尽管已非
原本构体,很多书籍也在“宗教改革”期间被没收,当随阶盘转穿入,所见仍因着岁月,
泛着迷人的古朴色调。木作桁架自带质感,沉暗却将空间浸润着舒服的木头香气,在吸吐
间抬头望去,一道道横梁有攀缠花藤勾绕人像,撑托的天花板则嵌满镶板,绘著以花串缀
饰的图书馆徽印。
随着解说往旁望,两层楼高的墙面全是书壳泛黄的厚重书籍,在活字印刷发明前,制
书只能用手工抄写或昂贵的雕版印刷,从最初的二十本、“Duke Humfrey”两百余本的慷
慨捐赠,难以想像得要多少人的心血才能积纂成目前的模样。也难怪这些书都只能现场阅
读不许外借,且用链条栓在架上,以防心血被盗。
根据平面图,主馆的结构是H形,而我们先望见的这端是稍晚扩建的“Arts End”,
由墙侧的大拱窗窗櫺比对,应该就是主门面上头,至于较古的“中世纪区”则在中央的垂
直厅廊,导览人员故意吊著胃口,待讲解到段落,才像献宝一般将我们带去。而果真,那
儿的景致更加引人,头顶虽仍是镶板接连,墙上又多了以雕像引领的人物画像,书柜则改
换了排列,在纵横间隔出一个个阅览区。可惜导览员没让我们进去看的意思,入口也架了
门栅,由面貌阴森的老管理员驻守。
忍不住观察管理员,结果他就是一直发著呆,盯向大拱窗投入的光影,对我们这些外
来者未曾给予过目光。猜想这就是在此工作的必备,得无感于乏人问津的无聊,很适合我
家那奇葩老爸。挪移着脚步努力朝深处窥视,并自己拓延想像,最后我随导览人员的比指
,望向“Arts End”的一隅,听她活灵活现描述哈利波特跟妙丽溜进来查禁忌藏书的片段
,然后在书架前添上两张严肃却稚嫩的脸庞。
莞尔之余也不禁感慨,毕竟在未来,这样的图书馆可能真只能成为怀古甚或奇幻故事
的背景了,现今影音当道,还求简求快,细火慢炖的电影都开始流失群众,又有多少人会
想花个数天数周,好好阅读书籍呢?而于文字上的修行,也将无人在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