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清迈游记【九】三王纪念碑、盼道寺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3-06-01 11:22:26
图文网志版: https://sirius99.com/?p=24465
(耽搁许久才写完,请见谅)
看过“兰纳”最初的庙宇“清曼寺”,沿街道朝西南拐,尚有另个地点与其建国历史
相关,也就是“三王纪念碑”,记印十三世纪“兰纳”、“素可泰”、“帕尧”结盟的那
一刻。
在那时间点前,“孟莱”只是个小国继承人,徒有雄心,并无强盛的军力,“素可泰
”的“兰甘亨”也仍在随父亲抵抗高棉“吴哥王朝”的统治,就算他们渐渐发展为地方一
霸,更北还有蒙古虎视眈眈。结盟应是最好的选择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无后顾之忧下
,“兰纳”吞并了大国“哈利奔猜”,“素可泰”亦将高棉往南逼退,以昌盛文明奠定在
泰国历史的重要地位。至于“帕尧”,从势力图上那小小领地推想,可能对当时国王“南
孟”而言,不跟随时势便会被潮浪淹没。
走到“清迈艺术文化中心”前的广场,台座塑了三个衣着类似的王者,高冠、缠裙,
袒露的上半身披挂珠炼,居中的应该是“孟莱”,他伸手扶拥,其他两位则擎指翻掌,即
将相触结下盟约。这很令人忆起水灯节那晚的花车游行,其中一车便有三位青春少年如此
肃穆定格,当时虽吐槽面貌身材肯定都有挑过,但塑像就是这么雕凿著,臂环束出壮硕肌
肉,炼饰勾显饱满胸膛,不禁让我想再凑近一点,看是否连冰块盒都在腹间镶嵌。
这显然是美化后的成果,毕竟根据资料,结盟时“孟莱”四十岁了,“兰甘亨”则为
六十老头,怎样也不可能是如此形象。再往现实处想,盟约可能已被包装为正向教材,三
位年轻王者因缘际会相识,被彼此气节折服,继而情意互挺,让王朝的初始显得光芒万丈
。后来好奇搜寻了后续,结果竟翻到一则写着“兰甘亨”曾与“南孟”妃子私通,被抓起
来拘禁,是经“孟莱”调停,才重归友好。原来盟约缔结的范围包括后宫啊,我哑然失笑
。妙的是“兰纳”本意味着“百万亩良田”,元朝偏要称其为“八百媳妇国”,不知是否
也有某种影射。
佩服六十老头的精神昂扬之余,感觉“南孟”应该很无奈,其他两方都是超级强国,
能翻脸吗?而“帕尧”也的确悲情,五十年后就被“兰纳”兼并了,没像“素可泰”那么
渊远流长,两百年后才臣服于另个知名盛世“阿瑜陀耶”。且“素可泰”不仅被认定是目
前泰文的起源,遗留的诸般佛寺遗迹亦留印着当时繁华,早早就被收为世界文化遗产,很
令我神往。
纪念碑邻近另有个亮点“英刹钦寺”(Wat Inthakhin Sadue Muang),庙体虽迷你
,外观却相当精致,簷边镶金,在末端翻卷为纳迦昂首,立面山墙除了以花藤曲弧勾框,
门额又堆叠如佛塔。然这样致密的妆点却没让它像个土豪,沾染俗气,或许该归功于那乌
沉的底色吧,既凸显了雕琢又持守了稳重。
因着水灯庆节,旁边步道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这股缤纷也由殿门淹漫进去,让天
花板密布著多彩垂缀,把主佛都几乎遮掩。不过就算没这样的布置,殿里也足够吸睛,与
外头类似的色调在柱林挥洒,放眼皆是交互依拥的金色瓣蕾。墙上被框围的神兽图腾,有
的像麒麟,有的狮身象首估计是“Gajasimha”,还有咬著大圆盘的,不知是否为饿到把
自己身体吃掉的“Kirtimukha”。
会如此慎重妆点有其典故,因为它的前身与“清迈”建城同期,当时曾在城心立了“
城市之柱”,保护它的这座“英刹钦寺”也被称作“清迈”的肚脐。然这样的布局随着时
年早人事已非了,“兰纳”灭亡后,缅甸入侵,旧庙荒圮,之后的“清迈王国”在收复时
,便把城市之柱移去不远的“柴迪隆寺”,只剩这个新殿记印着曾经历史。话虽如此,当
对照着地图,这地方却不在古城中心点,很令人疑惑,莫非其实不是地理中心,而是如某
文章所述,为当时八座大佛塔的连线交会?
端望过主坛罗列的诸多金袍佛陀,我们逛了出去,很反差地,庙侧摆了一列造型逗趣
的小沙弥,他们笑容可掬,或洒扫、或抱着水果、或盘坐摊掌跟练气功一样,轻易就把我
俩童心勾起,玩闹了一番。
沿这条大马路续往南走,没多远便是不少文章都会提及的“盼道寺”(Wat Pan Tao
)。此名意指“千个火炉”,初听奇诡,其实蕴含合理典故,因为过往这里有知名的铸佛
厂,各大庙宇都会来此下订单。现在模样自然完全不同了,十九世纪“清迈”新王登基,
依传统须建一座佛殿,一座柚木寝宫就被移筑过来,不仅让“盼道寺”有了新气象,也多
了另个称呼“柚木寺”。
傻眼的是,明明资料照片里,它一反其他庙宇满身灿亮饰缀,选择任风雨刻染出斑痕
,呈现岁月带来的质朴古意,面前的它却被鹰架搭围,像待急救的濒危老者。是真的板材
已被过分侵腐,再不处理便会崩塌吗?我努力抹去杂乱鹰架,回复它原本的山簷形貌,盯
著正侧门窗上那仅有的妆点,据说焰塔中有代表王室的展翼孔雀,雀下很奇异栖著小狗,
很勾人探究其因由。偏偏为避免施工伤害,金饰都被塑胶套包著,很难辨个真确。
那殿里呢?我不死心地多迈几步,往门内窥进,想验证文章所说简约又不失贵气的佛
坛妆点,以及珍贵的棕榈叶佛经,结果里头乌黑一片,器具材料狼藉,估计能搬的摆设都
先挪走了吧。我叹了口气循旁路往寺里走,幸好这儿的另个特色没被污扰,一条川渠勾绕
著菩提树遮荫的空地,金色小佛端坐于丘,形塑著佛陀悟道的那一刻。
资料上说,每年的万佛节、佛诞、三宝佛节,川渠树下都会添上莹莹烛火,僧侣们念
经、行仪,怀想着释迦牟尼过往的说法。水灯节也会有相应庆祝,因此不少游客会特地过
来,看一个个水灯在川渠缓游,藉点点天灯感受被佛语涤净后,更为定静的气氛。尽管现
在水灯节已过,太阳也升起,树梢仍垂挂著无数缤纷灯笼,呈现另种视觉欢欣。
循着川流续朝里逛,末处砌了一座小竹堂,好奇瞄了一下,居然也是座佛殿,这在庙
宇已往雕梁画栋偏斜的“清迈”相当稀奇,看来主事者持定了此境走向,想仿拟佛陀传法
的竹林精舍,拥抱自然,毕竟禅理的精微与辉华本就不需外物彰显。不过这样的思路似乎
不断被潮流冲击著,因为佛殿背处的钟型大佛塔已覆满金箔,连同环围的诸多锐塔共同辉
耀。
或许是信徒的心意和奉献难以违逆吧,幸好类似的清简仍于院落深处延展,小佛殿旁
竹拱搭接,以五彩灯笼招著访者行入,那儿是一隅被碧林围拥的净地,竹编佛塔悄立,它
台座层叠,纺锤状拉尖。就算没有炫亮色泽,编结的交错纹路自然牵引著光影,勾人伫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