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以色列约旦游记【十五】主祷文教堂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2-04-22 11:19:42
~※ 伯利恒牧羊人教堂、主祷文教堂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45059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看完“伯利恒主诞堂”已经差不多中午,原以为会赶紧把午餐解决,尽快接回在“耶
路萨冷”的行程,车却开往城南郊区的“Beit Sahur”。这地方在耶稣时代被称为牧羊人
村,周边的山野都是放牧地,而会绕来这里自然也与圣经情节有关,据说耶稣诞生时,有
天使飞临向牧人们昭告神子的降世。
为纪念此事,信徒们曾于五世纪砌起了教堂,可惜那栋没有“主诞堂”的好运气,早
早便湮灭于历史。近年重建的“牧羊人教堂”(Chapel of the Shepherd's Field)风格
新旧混融,虽为戴着拱帽的八角堂,冠面却挖了许多孔洞,墙外加添四个多面切削的块体
作扶撑。妆点也相当简约,除了正面三道弧框下的悬钟,便是于门上举臂宣告的威严天使

往内走,殿里空间与“八福山教堂”有些相似,但可能因为相对冷门,摆设上只做了
半套,中央坛桌很认真以仰天跪祷的人像化形为几脚,桌面却是空置,顶头像要以日光与
环绕天使营造天界的炫目,单调岩色的墙面却无法将气氛延伸,因此我望了几眼,便走往
环廊研究龛室的图绘了。正面图绘是熟悉的耶稣诞生,或为贴合此地情境,不见马与马槽
,反倒有许多可爱小羊围绕,两侧则是此堂典故,一边为大天使飞临时牧民的讶异,另边
为知晓后的笛乐与欢舞。比较令我不解的是,旁衬的小天使怎么都只有头跟翅膀啊,不觉
得这样挺惊悚吗?
快闪过此间教堂,团员们相当配合,在邻近餐厅迅速把桌面扫光,可能不少人都跟我
一样紧张著还未去的那些景点。上了车,当边界高墙于窗外消逝,车流也在渐趋拥挤中,
将“耶路萨冷”迎入我的视野。由于领队没有预告景点,望着游览车迷途般在城外绕着,
便令人有点不耐,但换个思路,也是个机缘带我环城一遭。不知是路线关系还是被遮挡,
我好像错过了与“大卫塔”相近的“雅法门”跟西北的“新门”,而位于正北的“大马士
革门”有着恢弘展幅,跨越护城河的石桥、内缩门道与略微雕凿的城垛,感觉兼具防御强
度及迎宾气度。根据读过的印象,门里是罗马时代留下的南北大道,同时划分现今的穆斯
林区与基督徒区,若要去“苦路”跟“圣墓教堂”也满近,怎料游览车却继续前驶,彷若
诸多步进的游客皆是我的眼花。
我在疑惑和猜测中盯着城墙,看它与斜倾石层合融著,然后辟出另座外观低调的小门
,照顺序它应该是“希律门”,由于门顶有个花朵雕刻也被称作“花门”。这总该让我们
下车了吧,虽然通往的是“穆斯林区”,但门外广场没什么人感觉适合临停,谁晓得司机
依旧看不上眼。
可恶,没关系,绕到城东还有“狮子门”,刚好是“苦路”的起点,领队应该是这样
设计的。结果我还这么安慰著自己,车子居然偏离圣城,往旁边的“橄榄山”开上去了。
不会吧,要从山上的景点开始走?来得及吗?我翻著记忆里对行程的描述,“橄榄山”就
是对圣城以俯望的视角去了解,然后在“客西马尼园”停留感受,应该不会耗上太多时间
,而且也算与耶稣走着同样时序。怎料,这样的想法再次被推翻了,车子不断朝山顶盘绕
,最后在个土墙建筑前停下。
墙体有个高塔,由顶头的新月标志跟架设的喇叭,建筑该是座清真寺,“来这儿干嘛
?”我随领队走了进去,里头布局也很奇怪,没有意想中的稳阔主殿,就是栋戴着帽冠的
多角小阁,孤立于空广墙院里更显其渺小。由门穿入,阁里空空如也,顶多墙上那个很朴
素的龛室可说是指向麦加的“米哈拉布”。“这里,就是传说耶稣最后升天的地方。”领
队指着地上被添设捐献箱的方框。呃,若说整个堂殿区域还有点可信度,框起的石地如此
小,到底是怎么考据的......此外,虽煞有其事说有右脚的印子,我换了几个方向都认不
出来,感觉团员们也不信者居多,相机快门都按得懒懒散散。
事后查了资料,这栋“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曾有座拜占庭时期
的古物,是间带有环廊的圆形堂殿,以露天设计呼应飞升主题,由外墙特别标示的几处柱
础,规模还算大,可惜同样毁于波斯人之手。而现在可见的八角架构为十字军重建后的残
余,原本也是露天,但在“萨拉丁”征服“耶路萨冷”后,就成了添加穹顶的清真寺,文
章还附了一句,说左脚印可能是在这时期被挖至“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这到底
是种敬重,还是代表征服的劫掠呢?搞不太懂。
简单逛过“升天小堂”,领队又用轻松语调说:“再带你们去个地方,导游本来不想
带,我努力帮你们争取的。”喂,若是其他日子,加码我相当欢迎,但今天已经时间紧绷
了,再加是要逼死谁?总觉得导游也是同样心思,他脸臭臭地领着下山路,然后从路边一
个墙门穿进。
墙门后为另道内墙围起的院落,一侧由阶梯化为高台,墙体也在那儿锯齿状拔升,然
后接往环围拱廊,以及钟塔所引领的教堂。领队说这座是“主祷文教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也的确,类似“拿萨勒天使报喜教堂”有各国敬献的圣母像,此处
内墙以花砖拼出一个个方框,框里皆是不同语系的主祷文,种类过百,望起来相当特别。
特别归特别,文字毕竟与图像不同,走近细观其实就如火星文,很容易令人放弃研究
思考。原以为就是进来略瞄几眼,见识一下,哪知臭脸导游职业病上身,竟开始认真解说
。听起来这儿也曾被认定为耶稣的飞升处,有着“君士坦丁大帝”母亲“海伦娜”奉建的
教堂“Church of the Eleona”。不过也因某种流传,说这儿是耶稣教导门徒“主祷文”
的地方,所以当十字军在波斯人蹂躏之后重建,教堂纪念的主题便渐渐转移,与“升天小
堂”作出区隔。
接续的发展很容易猜,十字军那代的教堂同样被穆斯林拆了,直到近年的考古,才找
到早年的原址,也就是目前内墙框起的院落。难怪墙缘的高低转换被弄得参差崎岖,虽说
是经费不足无法完成重建,倒更像顺势形塑为古堂的崩坍。院落南边的地面有一小块洗礼
池马赛克的残余,而由阶梯拉起的高台里也别有洞天,从旁侧小门钻进去,是个人工与天
然石块交杂的窟室,据说耶稣就是在此传下“主祷文”,也于这儿预言著圣城即将陷落,
以及他必再临。
一路逛至后侧的回廊,廊间仿著哥德时期,以尖拱列柱弧跃,廊墙也接续院落的妆点
,有着各国文字的“主祷文”。在这里终于找到熟悉的中文啦,标注的还是“中华民国”
,由“我们的天父,愿祢的名受显扬,愿祢的国来临”读至“阿门”,能在异国见到匀称
的繁体而非残缺的简体,很值得多望几眼。往内走,回廊与其串接的教堂是由一位法国王
族遗孀赞助所建,入口侧处也设了她的墓冢,可惜大殿相比外头逊色许多,就是拱肋的简
单交错和素洁白墙,小小的坛桌于正前置著,旁侧辅以一尊圣母子雕像,我想会在这儿多
花时间伫留的,都是虔诚信徒吧。
而我,自然是心系著“耶路萨冷”,远远按了快门,以一张照片当作招呼与有缘再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